选择性必修一第18课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课时训练
一、单选题
1935年美国政府颁布《社会保障法》,该法规定:“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废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社会保障法》帮助美国走出了经济危机。1948年英国政府制定了《国民扶助法》等一系列法律,逐渐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包括所有社会服务项目的、由国家统一管理的、包括全国所有公民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推动了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反映了()
A. 英美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B. 行政机构独立掌握经济决策权
C.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D. 阶级斗争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当代经济学家尼古拉斯·巴尔指出,福利国家不仅有其自身的价值,同时也是反对市场价值的一种有效手段,因为它能阻止过分不平等造成的社会风险与政治风险。而早在1943年,丘吉尔就宣布“对于任何一个社群来说,没有比让婴儿喝上牛奶更好的投资了”。据此可知()
A. 福利国家制度是英国赢得二战的重要原因
B. 市场经济在二战后遭到西方国家的抛弃
C. 福利制度推动英国政府加大经济上的投资
D. 福利国家制度兼具人本价值和政治意义
美国总统胡佛为应对经济危机,继续增加联邦政府对公共工程建设的投入,鼓励各地扩大在修建水坝、桥梁及清除贫民窟等方面的贷款;允许各州银行实行“银行休假”。上述做法与罗斯福“新政”措施的差异主要在于()
A. 推行的行政力度不同 B. 追求的根本目标不同
C. 遵循的法律程序不同 D. 关注的社会问题不同
下表是19世纪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过程。
1883年《疾病保险法》 最初只适用于少数低收入工厂工人,后来发展为凡低收入的农业、林业工人,家庭仆人,公务员,船员及其家属等都必须进行强制保险。
1884年《意外事故保险法》 最初只适用于矿山、采石等危险职业,后扩大到年薪5000马克以下的所有劳动者。
1889年《老年和残废保险法》 后经修改,规定凡年龄在16岁以上,低收入的工资劳动者都必须参保。
这说明,此时德国
A. 逐步建立起现代社会保障体系
B. 社会保障实现全民覆盖
C. 通过社会立法解决工业化面临的问题
D. 社会保障加重财政负担
为了提高地方政府的管理效率,西方各国纷纷在社区管理中引入企业管理方法,把原先由政府承担的很多事务交给市场和社会,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实现社会有效分工。这一现象出现于
A. 工业革命期间 B. 经济大萧条期间
C. 二战后初期 D. 20世纪80年代
英国的志愿者组织和非盈利组织不直接接受政府部门的行政控制,具有广泛的行为空间,在能够促进社区发展的前提下,可以以任何合理合法的方式介入社区发展,为社区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智力保证或者教育培训方面的优质人力资源。英国的这一社区治理模式( )
A. 有利于降低社区运营成本 B. 体现了权力钳制下的高度自治
C. 说明社会保障覆盖的全面性 D. 说明社区已取代了政府的功能
1979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上台后,规定国家不再补贴国有企业,并放弃了战后历届政府奉行的充分就业政策,甚至提出社会福利只限于给老人与病人,特别不能给罢工工人。导致这些政策出台的主要原因是英国()
A. 贫富两极分化加重 B. 经济发展严重倒退
C. 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D. 宏观调控严重失控
一位前英国政要曾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材料所说的“安全网”是指
A. 人民资本主义 B. 培植中间阶层
C. 国家干预经济液 D. 福利制度
在西方国家,社区组织的最初职能是社会救济。二战后,社区很快发展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并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 经济发展带来社会问题突出 B. 中央政府权力逐渐下移
C. 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 D. 更强调地方民主与自治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曾这样报道:“失业者的日子并不好过,但是,他们可以设法比一些有工作的穷人拿到更多一点的钱。……工作所得到的钱……需要纳税……而那些从失业教济和补助救济得来的收入却不要纳税。”材料意在强调()
A. 英国税收制度的改革迫在眉睫 B. 失业救济制度缩小了贫富差距
C. 社会保障制度要兼顾公平公正 D. 福利制度造成了新的社会矛盾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英国颁布法律,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给相关公司承担,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让大量私有部门和志愿部门参与到地方自治中来,从而使得基层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材料反映了()
A. 西方政府行政能力的削弱 B. 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C. 英国福利国家政策的调整 D. 西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下列对英国福利制度的解释,符合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论证比较严谨的是()
A. 提出英国是福利国家的观点 寻找到英国名目繁多的福利制度作为证据
B. 二战后,英国在铁路、电力等领域实行国有化 得出英国的福利是公民的社会权利的观点
C. 查到“英国公立学校实行免费教育”的一手史料 得出英国是福利国家的结论
D. 查到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年的社保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等一手史料 得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府在国家福利制度的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A. A B. B C. C D. D
在中古时期的西欧,封建主的领地采取庄园制的经营方式。庄园的居民均为领主的佃户,为领主提供劳役是佃户的基本义务,且佃户需向领主缴纳租税。庄园内设有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这说明庄园()
A. 实行的是封君封臣制度 B. 是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制
C. 是农村基本的社会组织 D. 使农奴受到沉重的剥削
罗斯福新政中通过了《社会保障法》,采取社会保障措施,对失业者、老人和残疾者给予一定的保险金。二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使低收入阶层生活得到基本保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推行“以工代赈”,缓解社会压力
B. 保护劳工权利,化解劳资矛盾
C. 建立社保机制,稳定社会秩序
D. 借鉴苏联模式,实行计划经济
19世纪20年代,法国人傅立叶主张建立按照个人兴趣来分配工作任务的“法郎吉”合作社,合作社还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19世纪30年代,其门徒还在美国进行了社会实验。这从侧面反映了( )
A. 世界已连接为一体 B. 工业革命中的社会问题得到关注
C. 大工厂制推广开来 D. 国际无产阶级运动蓬勃开展起来
2013年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4条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第18条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这一修订,突出了( )
A. 道德关怀和精神赡养 B. 福利国家建设的目标
C. 公平正义和保障人权 D. 全面依法治国的思想
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1935年又通过了《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这说明,罗斯福政府为克服危机而力图()
A. 将临时救济与制度保障相结合
B. 将紧急救济与促进就业相结合
C. 将促进生产与刺激消费相结合
D. 将“以工代赈”与维护稳定相结合
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工业化国家在社会福利方面的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以往翻了一番还多,导致税收和政府支出大幅度上扬的局面。这种情况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被认为对经济增长构成阻碍。这表明()
A. 高福利需要经济发展的高速度来支撑
B. 福利制度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
C. 过度的福利开支会影响经济发展速度
D. 福利国家建设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加强福利服务管理,削减福利项目,除了养老、医疗、失业、社会救济等基本项目,其他项目逐步削减,并推行公共福利事业私有化、市场化。材料反映了()
A. 西方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B. 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C.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D. 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调整
1888年英国的《地方政府法》规定,作为地方权力机关,郡议会、郡自治市议会和伦敦郡议会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并将以往由治安法官负责的大量事务交由议会负责。这一法案()
A. 使政治权力从贵族转移到议会
B. 统一了城乡公民的选举权
C. 开创了由民选产生自治机构的制度
D. 推动郡自治制度的民主化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民间社会救助事业迅速发展。政府在进行社会救济的时候明显意识到了自己的弊端和不足,于是便千方百计地采取一些办法把社会救济的部分责任转向民间,借助社会的其他力量。明清两代的许多皇帝都多次颁布诏谕,呼吁有志人士出资出力,加强地方的社会救助。同时,为了提高民间人士投入社会救济的积极性,政府还制定了许多奖励措施,主要是利用功名利禄加以诱惑。如雍正帝为鼓励民间储谷的发展而规定:“如果有捐至十石以上的,递加奖励。如果有多年连续不断地捐至三四百石的,就会给八品顶戴。”当时社会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并不是很优越,生活水平还比较低下,再加上这一时期的天灾人祸程度远超前代,民众生存艰难,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动乱,所以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地方有力者也必然会和政府一起救助弱者。
——摘编自姚延玲《明清时期民间的社会救济和慈善事业》材料二当前,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已经成为我国一项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各级政府的一系列制度如何规范落实,现在实行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中都有着明确规定,并且规定每年社会救助项目的花费金额也要纳入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中去。我国社会现在已经基本形成了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法律援助、特困家庭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灾后困难救助以及突发各种特殊情况困难救助为辅的救助体系,这无疑有利于相关政府部门合理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也有利于较好地覆盖各类困难人群。所以,这种制度的反贫困作用变得越来越明显。
——摘编自郑含乐、周倩《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社会救济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时期我国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建设取得的成就。
自古以来,中国都比较重视扶贫工作,不同时期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以后,内忧外患下的清政府无法救助贫民和灾民,以士绅富民为主的民间救助日趋活跃,作用越来越大。如光绪初年的“丁戊奇荒”,浙商胡光墉在陕西等省筹捐白银近9万两;经元善等成立“上海公济同人会”募捐善款。……1902年北京一些富商创立“工艺局”,向城镇贫民教授凿井、铁工、玻璃制造、工业纺织等技艺,以工代赈。此后,各地纷纷仿效,救助从乡村向城镇延伸。同时,许多人开始研习西方社会救助思想,赵元益的《备荒说》就是典型,他阐述了救助从传统的“养民”转变为“教民”的必要。
——据陈桦《中国社会救助活动的近代转型》
材料二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追求。经过 70年的探索实践,我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道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扶贫主要是用给钱、给物等传统救济方式。这种方式虽可救急,但不能实现真正脱贫。于是,开发式扶贫取而代之,成为扶贫的一项基本方针。这一方针把发展作为脱贫的根本途径,注重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仅要使人摆脱贫困,还要使人提高发展能力,融入社会。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扶贫战略,都与国家发展水平相适应,因时制宜。新中国成立初期,扶贫对象主要是农村无法维生者。改革开放以来,扶贫对象逐渐从绝对贫困人口向低收入人口覆盖。在目标瞄准上,先是贫困区域,后是贫困县,再到贫困村,再到户到人。扶贫任务从解决农村温饱转为巩固温饱,再到脱贫致富。产业扶贫、科技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新型乡村旅游扶贫等等,多种多样的扶贫方式有力推动了农民脱贫,对其他发展中国家也有借鉴意义。
——摘编自郝志景《新中国70年的扶贫工作:历史演变、基本特征和前景展望》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贫困救助的变化并简析变化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扶贫工作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 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颁布《社会保障法》,为弱势群体提供生活保障,助推美国走出经济危机;二战后英国政府建立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反映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故C项正确;仅从材料内容得不出英美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结论,故A项排除;材料并不能说明行政机构“独立”掌握经济决策权,故B项排除;阶级斗争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的观点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故D项排除。
2.【答案】D
【解析】材料“它能阻止过分不平等造成的社会风险与政治风险”“对于任何一个社群来说,没有比让婴儿喝上牛奶更好的投资了”体现了福利国家制度的政治意义和对人的关注,故D项正确。福利国家制度是在二战以后建立的,故A项错误。福利国家制度是“混合经济”下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产物,市场经济并没有遭到抛弃,故B项错误。福利制度推动英国政府加大了在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方面的支出,使政府更多地承担起保障社会稳定运行的职能,这些并不是简单的经济上的投资,故C项错误。
3.【答案】A
【解析】胡佛政府的反危机措施是在自由放任主义政策的前提下实施的局部举措,对于应对危机实则“杯水车薪”,罗斯福“新政”则是大力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其力度远大于胡佛政府的举措,故A项正确;二者的根本目标相同,都是拯救危机,维护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故B项错误;二者的举措均需要经国会批准、最高法院通过,其法律程序相同,故C项错误;二者均关注到举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机会以及稳定银行金融业等社会问题,故D项错误。
4.【答案】C
5.【答案】D
6.【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英国社区治理模式,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题干中的志愿者组织和非盈利组织等非政府组织的介入,为社区服务,有利于降低社区运营成本,故A项正确。
B.题干看不出权力钳制,因为这些机构不直接接受政府部门的行政控制,故排除B项。
C.题干主要涉及基层管理,没有体现社会保障,故排除C项。
D.题干看不出“取代”,故排除D项。
故选A。
7.【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战后英国福利国家建设,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撒切尔夫人减少福利的主要原因是高福利开支导致国家财政负担日益加剧,故C项正确。
A.贫富分化与题干信息无关,故排除A。
B.英国经济并未严重倒退,故排除B。
D.宏观调控严重失控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
故选C。
8.【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二战后“福利国家”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D.根据题干信息“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并结合所学可知,“安全网”是指建立社会保障的福利制度,有助于社会稳定,故D正确。
A.二战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股份公司不断增加,股票不再只为少数资本家拥有,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了股票,资本家已经无法拥有企业全部的所有权,这种现象在发达国家被称为“人民资本主义”,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A。
B.“中间阶层”是来自社会分层理论的一个概念。自20世纪40年代起,西方几个主要的现代化国家的社会分层结构中,均先后出现了以管理人员和公职人员为主的新中间阶层,亦称“中产阶层”“新中产阶级”“新中间层”,约占社会职业(就业)人口的40%左右,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B。
C.本项与题干主旨明显不符,排除C。
故选D。
9.【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各国政府都认识到,要提高生活品质,改善人民生活,不能单靠政府,必须组织和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建立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问题,故A正确;
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材料中的变化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导致社会矛盾突出,不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和强调地方民主与自治,故CD两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二战后西方国家社区自治的原因,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从二战后经济和社会矛盾角度分析。
10.【答案】C
【解析】材料指出,当时英国失业者领取的救济金甚至高于普通工作者的收入,其意在强调应构建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保障体系,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英国福利制度的缺陷,并不是强调英国税收制度的弊端,故A项错误;失业救济制度缩小贫富差距并非材料所强调的主要问题,故排除B项;福利制度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材料只是指出其存在的某些缺陷,故排除D项。
11.【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英国主动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削减国家制度性福利,也就是对福利国家政策进行调整,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西方政府行政能力削弱,故A项错误。二战后,西方国家纷纷建立社会福利制度,故B项错误。由材料可知,西方国家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故D项错误。
12.【答案】D
【解析】“英国……社保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等一手史料可以证明英国政府在国家福利制度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故D项正确;从观点到证据并不是严谨的历史研究方法,正确的步骤应该是通过一定的史实导出相关的结论,英国名目繁多的福利制度无法证明英国是福利国家,福利国家不仅仅指的是各种福利制度,故排除A项;二战后英国在一些领域实行国有化与“福利是公民的社会权利的观点”并没有直接联系,无法得出该结论,故排除B项;实行免费教育说明国家重视教育,但仅据此无法得出英国是福利国家的结论,故C项错误。
13.【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庄园的居民均为领主的佃户,为领主提供劳役,向领主缴纳租税。庄园内还设有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这表明庄园是中古西欧农村基本的社会组织,故选C项。材料重在强调庄园是中古西欧农村基本的社会组织,封君封臣制度是国家制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自给自足”和“农奴受到沉重的剥削”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D两项。
14.【答案】C
【解析】二战后发达国家建立起了福利国家,罗斯福新政通过立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从而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故选C项;材料并没有提到“以工代赈”、保护劳工权利的内容,故排除A、B两项;资本主义国家战后调整国家政策,加强国家干预,并不是实行计划经济,故排除D项。
1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材料中傅立叶的主张属于空想社会主义对社会改造的设想。材料没有反映出世界市场的形成,故A项错误;工业革命中贫富差距悬殊等社会问题得到关注,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社会改造的方案,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大工厂制的推广,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工人运动的发展,故D项错误。
16.【答案】A
【解析】由《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4条、第18条内容可知,其体现了在生活和精神上对老年人的关照,突出了道德关怀和精神赡养,故A项正确;
“福利国家建设”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
“公平正义和保障人权“不是主旨,排除C项;
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解题的关键信息是“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答案】A
【解析】《联邦紧急救济法》是一种临时救济,而《社会保障法》则是一种制度保障,材料表明罗斯福政府力图将临时救济与制度保障相结合,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促进就业、促进生产与刺激消费、“以工代赈”等内容,故排除B、C、D三项。
18.【答案】C
【解析】西方国家在社会福利方面的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急剧增多,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会导致经济增长速度降低,所以被认为对经济增长构成阻碍,故C项正确;“高福利需要经济发展的高速度来支撑”的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A项;福利制度与西方意识形态无关,故B项错误;“福利国家建设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D项。
19.【答案】D
【解析】削减福利项目,削减福利开支,并推行公共福利事业私有化、市场化,体现了西方国家对社会福利制度的调整,故D项正确。“推行公共福利事业私有化、市场化”表明西方国家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故A项错误。二战后西方社会福利制度逐渐建立,故B项错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是国家干预经济,而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故C项错误。
2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郡议会、郡自治市议会和伦敦郡议会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将以往由治安法官负责的大量事务交由议会负责”可知,当时英国以立法的形式推动郡自治制度的民主化,故D项正确;“光荣革命”后,英国的权力中心逐渐转移到议会,故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提到城乡公民选举权的平等化,故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提到该法案开创了由民选产生自治机构的制度,故排除C项。
21.【答案】【小题1】特点:政府是救济的主要力量;民间社会救济事业发展迅速;政府重视动员和鼓励民间力量进行救济。
成因:出于安定社会、巩固统治的需要;地方势力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儒家思想的影响;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有限;天灾人祸远超前代,民生维艰。
【小题2】成就: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完善;以立法保障社会救助的实施;政府救助力度明显加大;各级政府救助政策落实到位;救助覆盖面广。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第一问结合“明清两代的许多皇帝都多次领布诏谕,呼呼有志人士出资出力,加强地方的社会较助”等信息分析;第二问结合“当前,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已经成为我国一项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等信息概括。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22.【答案】【小题1】变化:贫困救助活动中政府作用下降,民间作用增强;贫困救助从乡村转人城镇;救助思路与方式由“养民”向“教民”转变。
原因:民族危机严重(或内忧外患);政局动荡、民生困苦;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西方国家贫困救助思想的传播。
【小题2】特征:政府主导;从救济式扶贫转向开发式扶贫;因时因地制宜,不断创新扶贫方式与策略;脱贫与致富相结合。
意义: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中国智慧。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第一问结合“19世纪中叶以后,内忧外患下的清政府无法救助贫民和灾民,以士绅富民为主的民间救助日趋活跃,作用越来越大”分析;第二问结合“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扶贫主要是用给钱、给物等传统救济方式。这种方式虽可救急,但不能实现真正脱贫。于是,开发式扶贫取而代之,成为扶贫的一项基本方针”总结。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