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发霉和发酵 课件(14张PPT)+教案+学习评价表+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1 发霉和发酵 课件(14张PPT)+教案+学习评价表+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2-17 12:00:3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微生物
第一课 发霉和发酵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空气中的食物及物品容易发霉。
知道人们很早以前就发现了食物可发霉、野果可发酵变酒的现象。
2.科学探究
回顾观察生活中的发霉现象,能针对物品发霉的条件作出假设,据此设计对比实验并以馒头为例进行研究,证实发霉需要温暖潮湿的条件。
阅读有关“野果可发酵变酒”的科学史资料,联系发霉现象,能对发酵的原因作出初步的猜想。
3.科学态度、STSE
乐于探究食物发霉的条件,尊重证据,合作交流。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面包片或馒头片、密封小塑料袋、水、滴管等;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看单元页画面,读小诗:果实粮食酿美酒,橘子发霉长绿毛。伤口感染有危险,打针消炎来治疗。谁的本领这么高?显微镜下找一找!
(2)思考:想一想,诗里面这个“本领高”的东西是什么?
(3)学生自由猜测: 微生物。
(4)引入:我们从这节课开始将深入探究“微生物”那些“厉害的本领”。一起来看看吧!
(二)新课学习
1. 观察生活中的发霉现象
(1)课件展示教材P14上方四幅图。
(2)交流:这些物品发霉了,发霉之处,有哪些变化?
(3)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4)小结:发霉之处,颜色、形状、气味等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5)聚焦问题:霉经常出现在什么地方?什么季节容易看到发霉现象?据此,我们可以推测什么条件容易产生发霉现象?
(6)作出假设。
2. 探究馒头发霉的条件 
(1)明确任务:探究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馒头是否更容易发霉?
(2)任务分解并讨论:怎样研究“发霉与温暖有关”?怎样研究“发霉与潮湿有关”?
(3)汇报并小结:“温暖”可以通过改变温度来控制,例如常温和低温;“潮湿”可以通过改变水分来控制,例如食物中含有水分、食物中不含水分。因此,我们需要设计两组对比实验。
(4)分组讨论,设计实验计划。
a.对比研究的是什么?实验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应该是怎样的?
b.需要准备哪些实验材料?
c.按照什么步骤开展实验?怎样做记录?
(5)汇报实验计划,并进行班级交流。
(6)示例讲解1:“温暖的条件下馒头是否更容易发霉“的研究计划
假设:馒头容易在温暖环境下发霉。
材料:两组馒头片,冰箱,滴管,水。
相同条件: 同一块馒头切片;都滴1—2滴水;同时摆放……每天同时比较。
不同条件:摆放地点一组放冰箱中;另一组放冰箱外。
实验步骤:
a.将同一块馒头切成相同大小的若干小片。
b.每小片馒头都滴1—2滴水。
c.将小片馒头分成两组。
d.一组放入冰箱保鲜层,另一组放在温暖的地方。
e.连续一周观察比较实验样品, 记录看到的现象。
(7)示例讲解2:“潮湿的条件下馒头是否更容易发霉“的研究计划
假设:馒头容易在潮湿环境下发霉。
材料:两组馒头片,一组是正常情况下含有水分的馒头,另一组是完全烤干不含水分的馒头、密封塑料袋。
相同条件:同一块馒头的切片;同样密封好;温度环境一样,都是常温;同时摆放 ……每天同时比较。
不同条件:一组是正常情况下含有水分的馒头,另一组是完全烤干不含水分的馒头。
实验步骤:
a.将同一块馒头切成相同大小的两片,将其中一片完全烤干。
b.分别将这两块馒头片装入塑料袋并密封。
c.同时放在室内的桌子上。
d.连续一周观察比较实验样品, 记录看到的现象。
(8)各组完善实验方案,并填写在活动手册中。
(9)实验结果预测:预测一周后馒头的发霉情况,将预测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10)动手实验:课后,按照实验方案实施。连续一周观察比较实验样品,记录看到的现象。
(11)汇报实验结果:一周后,各小组根据实验结果,汇报自己的发现。
3. 猿猴“造”酒
(1)自主阅读教材P16的材料。
(2)交流:阅读这则材料后,你知道了什么?
(三)整理,下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食物变质的原因
食物的种类很多,但大多数食物在自然环境下都不能较长时间地贮藏,贮藏时间过长,食物会腐败变质。食物腐败变质一般是指食物放置在一定的环境中,因环境中微生物的作用使食品失去原有的营养价值、色、香、味和组织形态的过程。例如,鱼、肉的腐臭,水果和蔬菜的腐烂,油脂的酸败,粮食的霉变……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人类通过不断探索,逐渐了解食物较长时间贮藏发生腐败变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微生物繁殖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空气中氧的作用而引起食品成分的氧化变质;食品内部所含氧化酶、过氧化酶、淀粉酶、蛋白酶等的作用,促进食品代谢作用的进行,产生热、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致使食品变质;昆虫的侵蚀繁殖和有害物质污染,致使食品变质。其中最活跃、最普通、最重要的原因是在食物的周围存在着许多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如细菌、霉菌等。暴露在空气中的食物被微生物感染后,微生物快速生长繁殖使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减少、积累大量的微生物代谢产物而使食物腐烂变质。这些微生物经过繁殖大量增加,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大小的菌落。不同的微生物会形成不同颜色和形态的菌落,我们通过检测菌落的颜色、形态就可了解是哪一种微生物感染了食物。(共14张PPT)
1.发霉和发酵
果实粮食酿美酒,
橘子发霉长绿毛。
伤口感染有危险,
打针消炎来治疗。
谁的本领这么高?
显微镜下找一找!
这个“本领高”的东西是什么?
微生物
橘子发霉
皮鞋发霉
面包发霉
墙壁发霉
这些物品发霉之处,有哪些变化?
发霉之处,颜色、形状、气味等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1.霉经常出现在什么地方?什么季节容易看到发霉现象?
2.据此推测什么条件容易产生发霉现象?
霉经常出现在……
一到夏天,容易看到……
探究馒头发霉的条件
探究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馒头是否更容易发霉?
任 务
怎样研究“发霉与温暖有关”?
怎样研究“发霉与潮湿有关?”


“温暖”可以通过改变温度来控制,例如常温和低温;
“潮湿”可以通过改变水分来控制,例如食物中含有水分、食物中不含水分。
小 结
设计两组对比实验。
1.对比研究的是什么?实验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是怎样的?
2.需要准备哪些实验材料?
3.按照什么步骤开展实验?怎样做记录?
设计实验计划
假设:馒头容易在温暖环境下发霉。
材料:两组馒头片,冰箱,滴管,水。
相同条件:
同一块馒头切片;都滴1—2滴水;
同时摆放……
每天同时比较。
不同条件:
摆放地点
一组放冰箱中;
另一组放冰箱外。
温暖的条件下馒头是否更容易发霉?
示例一
实验步骤:
1.将同一块馒头切成相同大小的若干小片。
2.每小片馒头都滴1—2滴水。
3.将小片馒头分成两组。
4.一组放入冰箱保鲜层,另一组放在温暖的地方。
5.连续一周观察比较实验样品, 记录看到的现象。
假设:馒头容易在潮湿环境下发霉。
材料:两组馒头片,一组是正常情况下含有水分的馒头,另一组是完全烤干不含水分的馒头、密封塑料袋。
相同条件:
同一块馒头的切片;
同样密封好;
温度环境一样,都是常温;
同时摆放……
每天同时比较。
不同条件:
一组是正常情况下含有水分的馒头,另一组是完全烤干不含水分的馒头。
示例二
潮湿的条件下馒头是否更容易发霉
实验步骤:
1.将同一块馒头切成相同大小的两片,将其中一片完全烤干。
2.分别将这两块馒头片装入塑料袋并密封。
3.同时放在室内的桌子上。
4.连续一周观察比较实验样品, 记录看到的现象。
完善实验方案,并填写在活动手册中。
完 善
预测一周后馒头的发霉情况,将预测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预 测
课后,按照实验方案实施。连续一周观察比较实验样品,记录看到的现象。
动手实验
一周后,各小组根据实验结果,汇报自己的发现。
汇 报
据明代学者李日华的《紫桃轩(xuān)杂缀》所载:黄山多猿猴,春夏采集花果于石洼中,发酵后酝(yùn)酿(niàng)成酒,香气溢发,闻数百步……
很早以前,人们发现了食物发霉、发酵的现象,但其中的秘密,当时的人们并不清楚。
猿(yuán)猴“造”酒
阅读这则材料后,你知道了什么?《发霉和发酵》学习评价表
班级: 姓名:
项目 评价内容 自我评价
科学知识 知道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空气中的食物及物品容易发霉。
知道人们很早以前就发现了食物可发霉、野果可发酵变酒的现象。
科学探究 回顾观察生活中的发霉现象,能针对物品发霉的条件作出假设,据此设计对比实验并以馒头为例进行研究,证实发霉需要温暖潮湿的条件。
阅读有关“野果可发酵变酒”的科学史资料,联系发霉现象,能对发酵的原因作出初步的猜想。
科学态度、STSE 乐于探究食物发霉的条件,尊重证据,合作交流。
老师给我的评价:
注:请小朋友们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在相应的栏目内画“√”,教师在最下面的一行中给出评价,用、、的符号表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