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六年级上苏教版5《如歌的行板》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音乐六年级上苏教版5《如歌的行板》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2-12-02 09:35: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1张PPT。第五章 金色乐章 莫扎特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
  1756年1月27日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粮食街9号,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终年36岁。
  奥地利作曲家,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莫扎特一共创作了22部歌剧、41 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G大调弦乐小夜曲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1787 年8月24日在维也纳完成,并以当时最时髦的德文用语Eine Kleine Nachtmusik(一首小夜曲)命名。该曲是十八世纪中叶器乐小夜曲的典范。该曲最早为弦乐合奏,后被改编为五重奏、四重奏以弦乐四重奏最为流行,是莫扎特所作十多首组曲型小夜曲中最受欢迎的一 首。乐曲赏析  原有五个乐章,后第二乐章因故失传,所以现存只有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G大调,4/4拍,是一首完整的小奏鸣曲。第一主题开门见山,以活泼流畅的节奏和短促华丽的八分音符颤音,组成了欢乐的旋律,其中充满了明朗的情绪色彩和青春气息;随后是轻盈的舞步般旋律。
  第二乐章,抒情的浪漫曲。 音乐开头乐队奏出简易、 动听如歌的主题,旋律温柔恬静,犹如轻舟荡漾,充满了绵绵情思。
  第三乐章,小快板,G大调,3/4拍,小步舞曲。主题节奏鲜明,旋律流畅,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第四乐章,快板,4/4拍,主题是一首威尼斯流行歌曲,旋律明澈流丽,跳荡着无忧无虑的情感,象征着幸福完美的爱情。它在该乐章中共出现五次,每次都作了调性变化。最后仍重复这一主题,结束全曲。 柴可夫斯基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俄文: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英文:Peter Ilyich Tchaikovsky)又译为柴科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他的音乐是俄罗斯文化在艺术领域内的最高成就之一。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
如歌的行板作品简介 原是柴科夫斯基于1871年写作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而《D大调弦乐四重奏》也正因有这个杰出的乐章,才特别受到世人的钟爱。《如歌的行板》 的主题,是1869年夏,柴科夫斯基在乌克兰卡蒙卡村他妹妹家的庄园旅居时,从一个当地的泥水匠处听来的,这是一首小亚细亚的民谣。 作品分析 全曲由两个主题交替反复而成。第一主题就是前述的那首优雅的民谣曲调,虽由二拍与三拍混合作成,但毫无雕琢的痕迹(片段1)。在幽静的切分音过门后,引出第二主题,这一曲调的感情较为激昂,钢琴伴奏以固执的同一音型连续着,却并不给人以单调的感觉(片段2)。此后又回到高八度的第一主题,后来又反复第二主题,但存在变化。 乐曲的结尾是第一主题的片断,有如痛苦的啜泣。 本曲曾使俄国大文豪——伟大的列夫·托尔斯泰老泪纵横,柴科夫斯基一直对此深感自豪。有人甚至认为本曲就是柴科夫斯基的“代名词”。 二泉映月 二泉: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二泉映月”不仅将人引入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听毕全曲,更犹如见其人——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吐他坎坷的一生。     继长小的引子之后,旋律由商音上行至角,随后在徵、角音上稍作停留,以宫音作结,呈微波形的旋律线,恰似作者端坐泉边沉思往事(片段1)。第二乐句只有两个小节,在全曲中共出现六次。它从第一乐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开始。围绕宫音上下回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静,开始昂扬起来,流露出作者无限感慨之情(片段2)。 进入第三句时,旋律在高音区上流动,并出现了新的节奏因素,旋律柔中带刚,情绪更为激动。感情基调 主题从开始时的平静深沉逐渐转为激动昂扬,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他在演奏中绰注的经常运用,使音乐略带几分悲恻的情绪,这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感情流露.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