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回延安》说课稿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回延安》说课稿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6 23:23: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回延安》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选自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回延安》,它是诗人贺敬之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诗中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读来让人感受到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深情。关于本首诗歌的教学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说教材分析。
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而教材则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贺敬之在诗中以赤子之心抒发了对“母亲延安”永不泯灭的真情并热情地歌颂了延安精神。通过本首诗歌的教学要让学生真切地感受纯真质朴的延安精神,养成艰苦奋斗、勤劳勇敢、不怕牺牲的延安精神。
二、说学情分析。
这首诗歌距离学生所处年代较远,所采用的创作形式也比较陌生,因此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学习本首诗歌之前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学习准备可以借助教辅资料或网络平台来查阅 “信天游”、延安的革命历史。学生通过了解历史来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更好地感悟“延安精神”。通过了解“信天游”的创作特点,以督促学、以读促教,引导学生掌握读诗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
B.学习本诗运用比兴、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
C.学习现代诗的朗诵技巧,学会节奏、重音的确定,能有感情地诵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讨论,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了解延安对革命的伟大贡献,激发学生热爱延安、热爱中国共产党、歌颂中国革命的真挚感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1、学习运用比兴、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
2、让学生了解延安对革命的伟大贡献,激发学生热爱延安、热爱中国共产党、歌颂中国革命的真挚感情
五、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学习诗歌的基础和重点都在于朗读。基于这一点,我激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情感。
2、自主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延伸拓展法。课外搜集关于写延安的诗文,读一读,看看这些诗文体现了怎样的延安精神。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设计意图:用一首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入题,让学生体会陕北民歌“信天游”高亢悠扬的曲调,引出这种歌词大胆泼辣、直接抒情等特点,以导入《回延安》的新课学习。
2、听、读诗歌,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朗读音频,学生认真听范读。
(2)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本首诗歌的朗读基调、节奏和重音的处理。
(3)教师布置思考题:归纳概括每节诗歌的内容。学生四人小组开始读诗并四考讨论。
设计意图: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朗读训练(读、听、评),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3、品读诗歌,合作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展示朗读自己喜爱或令自己动情的诗句,并能用“我喜欢……,因为……”“……好,好在……”的句式进行品析。(教师提示:可从修辞、描写方法、地方特色、情感抒发等方面考虑)
示范:1、我喜欢“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因为这句运用了比兴手法,以“羊羔羔吃奶”起兴,比喻延安对诗人的养育之恩,表达诗人对延安感激、热爱之情。
2、“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好,好在一“抓”一“贴”这两个动作,夸张地表现诗人重见延安时的激动、喜悦心情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学习能力的机会,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学会欣赏与借鉴,诗歌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充分的训练。
4、拓展阅读,感悟革命精神
教师适当指导、点拨,提供、补充相关背景和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教师准备:(1)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强调作者与延安关系。(2)阅读材料:莫耶《延安颂》、祁念曾《延安,我把你追寻》、曹靖华《小米的回忆》、吴伯萧《记一辆纺车》等。
设计意图:为了使革命传统教育从课堂走向社会,我让学生课前访问祖父辈,或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并要求学生自行搜集并阅读关于延安的诗文,在课上探究、感悟延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