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6 23:24: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这篇文章短小精悍,内容简单易懂,是培养学生简易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好文本。文章主要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一段佳话。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人物形象饱满,并把大道理融入小故事中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感知人物,领会道理。
学情分析
进入初中以来,学生已初步积累了部分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之”“而”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对一些文言句式有了初步的认识。本文浅显易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课文的注释和相关资料,应该很容易理解故事大意。同时,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比较熟悉,容易把握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继续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学习生活的体验,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深入探究文本,走进三个人物的内心世界。
3.学习用对话来表现人物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从语言描写入手,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2.学习用对话来表现人物的写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搜集与本文有关的资料。
2.制作带有重点问题及重点语句和课文插图等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同学们,学习辛苦吗?不想学习时谁曾经劝勉过你?劝的效果好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孙权劝学》。
二、背景介绍
[课件展示]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东汉末,继其兄孙策据有江东六郡。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和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后在吴蜀彝陵之战中,大败刘备。黄龙元年(公元229年)称帝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旋即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吕蒙(178—219),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吕家岗)人,三国时东吴名将。军旅之时,在孙权的劝说下发愤读书,深为孙权、鲁肃所依赖。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于合淝战奋勇抵抗魏军追袭,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又后上代鲁肃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
三、积累词汇
[课件展示]
1.读准字音。
卿(qīng) 岂(qǐ) 邪(yé) 孰(shú) 更(gēng) 遂(suì)
2.解释加点的词语。
蒙辞(推托)以军中多务(事务)
但当涉猎(粗略地阅读)
非复(再)吴下阿蒙
即更(重新)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四、疏通文意
[学生活动] 同桌两人为一小组,边读边译,互相解决疑难。
[提出问题] 除了刚才同学们提出的句子,老师也找了几个句子。大家看看,这几个句子会翻译吗?
[课件展示] 蒙辞以军中多务。
[学生回答] 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教师追问] 这个“以”字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 “用”的意思。
[教师追问] 这个句子的完整翻译应该是什么?
[学生回答]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教师追问] 对,翻译句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翻译完整。再来看第二个句子。
[课件展示]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学生回答] 我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
[提出问题] 这句中,“岂”和“欲”分别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 “岂”是难道的意思,“欲”是想要的意思。
[教师追问] 这句话应该如何翻译?
[学生回答] 我难道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
[教师追问] 很好,“博士”这个词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学生回答] 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教师追问] 现代汉语中“博士”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 是对一种学位的称呼。
[教师点拨] 可见它是个古今异义词。那就让我们拿起笔,积累下来吧。再来看下一个句子。
[课件展示]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学生回答] 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
[教师追问] 很好,看来刚才同学们听课都很认真。那么,在这个句子中“但”字该如何翻译呢?
[学生回答] 是“只”的意思。
[教师追问] 很好,其实在我们学过的《木兰诗》中也有个“但”字翻译为“只”的意思。同学们还记得是哪句吗?
[学生回答]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还有“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教师小结] 同学们非常棒!学习就应该举一反三。来看最后一个句子。
[课件展示]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学生回答] 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教师追问] 在这个句子中“乎”字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 是感叹词“啊”的意思。
[教师小结] 本课中出现了很多语气词,请大家标注出来,朗读时注意这些语气词,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走进文中的人物内心。
[提出问题] 对课文语句的翻译我们已经解决了,哪位同学能够概括一下这篇文章的大意?
[学生回答] 课文讲述了吕蒙听从孙权的劝告而读书学习,最终大有进步,受到鲁肃刮目相看的故事。
五、走进人物
[提出问题] 这则故事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他们分别是谁?
[学生回答] 这则故事中有三个人物,分别是孙权、吕蒙和鲁肃。
[教师追问] 文中最先出现了哪些人物?
[学生回答] 孙权和吕蒙。
[教师追问] 孙权、吕蒙何许人也?
[学生回答] 孙权是吴国的创建者。
[教师追问] 那吕蒙呢?
[学生回答] 三国时有名的大将。
[教师追问] 具体是哪一国的大将?
[学生回答] 吴国。
[教师小结] 也就是说吕蒙是孙权的部下,吴国的君主在劝他的部下学习。不同身份的人,说话的语气、语调自然不同。请同学们找出两人对话的句子,读一读,试着揣摩这两人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学生活动] 学生各自朗读。
[提出问题] 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
学生朗读。
[教师追问] 能说说你选择这种语气读的理由吗?
[学生回答] 我认为孙权作为君主,是想让吕蒙多学习,否则以后怎么带好他的部下,因此有警告的语气在里面。
[教师追问] 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
[学生回答] 这句话中的“不可不学”,用了双重否定,孙权语气坚决,态度不容置疑。
[教师小结] 这位同学想要读出君王的威严,这种语气是坚决的。就像今天你很累,回家不想写作业,这时你的妈妈对你说:“写作业是你身为一名学生的本职任务,你不能不写!”
[学生回答] 这种语气太坚决,让人很难接受。我认为孙权对吕蒙是一种劝导的语气。
[教师追问] 那你能不能试着将这种劝导的语气读出来?
[学生回答]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教师追问] 大家同意他的这种语气吗?
[学生回答] 同意!
[教师小结] 这位同学的劝导,让人很乐意去接受。看来,掌握说话的语气很重要。既然大家都认同刚才这位同学读句子的语气,那就让我们全体男生做一回君主,来试着规劝自己的臣子。
[学生活动] 男生齐读。
[提出问题] 这样一位为下属着想的君主,又是用规劝的语气在劝导,吕蒙听了应该欣然接受吧?
[学生回答] 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托。
[教师追问] 这吕蒙,好大的胆子!君主劝说他学习,他居然敢推托。如果你是孙权,这时你的内心活动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 会气愤、无奈、失望。
[教师追问] 如果我是孙权,劝说不成,那就命令,君命不可违,这样做多省事啊!可孙权是这样做的吗?
[学生回答] 我认为孙权是把吕蒙当作很好的朋友来规劝的,所以他不会用命令的方式来强迫吕蒙学习。
[学生回答] 孙权的语气比较恳切,寄寓了对吕蒙的关心和殷切的希望,让吕蒙觉得无法推辞。
[教师小结] 也就是说,孙权用恳切的语气,让吕蒙心甘情愿地接受学习。
[教师追问] 你能试着将你的理解融入朗读中,为我们重现当年那一幕吗?
[学生活动] 试读。
[学生回答] 我认为“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这句很幽默,有点调侃的意味。
[教师追问] 请同学们试着读一读。
[教师点拨] 注意句子中的两个语气词“邪”和“耳”。我们前面说过,它们分别相当于“吗”和“罢了”,再读一遍,将这两个词语的表现力读出来。
学生再读。
[教师追问] 我想,听到孙权这样一说,吕蒙心里一定轻松了不少。紧接着,孙权又是如何劝说的?
[学生回答] 孙权紧接着用自己的经历来劝说,他自己经常读书,认为大有所益。
[教师点拨] 孙权用自身的经历来劝说,很有说服力。
[学生回答] “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还否定了吕蒙前面推托的理由。
[教师点拨] 这时候的吕蒙应该是哑口无言,再也不会用“军中多务”来推托了吧。
[学生回答]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句话还透露出孙权对吕蒙的鼓励,让他知道读书还是很有好处的。
[教师追问] 同学们体味得很到位。再劝吕蒙,孙权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大怒,也没有用君主的特权去逼迫吕蒙学习,而是以自身的学习经历来鼓励、劝说吕蒙。孙权认为读书“大有所益”,如何才能让吕蒙也觉得读书很有诱惑力,并且心甘情愿地学习?“大有所益”应当怎样读?
学生朗读。
[教师追问] 当我们向他人介绍一种很具诱惑力的事物的时候,应当用怎样的语气?
[学生朗读] “自以为大有所益。”
[教师点拨] 非常聪慧的同学,他抓住了表示程度的“大”字,让我们感受到了读书的益处。这时的吕蒙还推托吗?
[学生回答] 吕蒙不推托了。“蒙乃始就学”,当孙权告诉他读书的益处时,他不再推托,体现出吕蒙果断并且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品质。
[提出问题] 这都是孙权的功劳啊!到这里,我们对这位君主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大家说说你眼中的孙权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回答] 他是个机智、聪慧的人,用平和的语气劝说他人,让人很乐意接受他的建议。
[学生回答] 他平易近人,对待属下像朋友一样,并没有摆君主的架子。
[学生回答] 他是个善于劝说,并掌握高超劝说技巧的人。
[学生回答] 他是个很有耐心的人,一劝不学,他会再劝,直到吕蒙心甘情愿地学习。
[学生回答] 他还是个重视学习的人,因为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劝说吕蒙学习。
[学生回答] 他重视属下全面发展,如果只会打仗,空有一身蛮力,在战争中一定会吃亏,而用知识武装自己,就会有勇有谋。
[提出问题] 难怪当年连曹操都以“生子当如孙仲谋”来评价孙权,连敌人都如此赞赏,可见孙权真是位德才兼备的君主。听了孙权的劝说,吕蒙开始学习了,成果如何?
[学生回答] 鲁肃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提出问题] 鲁肃又是何许人也?他和吕蒙是什么关系?
[课件展示] 鲁肃的相关资料。
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字子敬,临淮东城人。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
[学生回答] 吕蒙是鲁肃的部下,鲁肃是吴国的名将、政治家。
[提出问题] 这位文武双全的名将,除了对吕蒙有言语上的夸赞,还有其他的表现吗?
[学生回答]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提出问题] 鲁肃不仅在语言上,更在行动上对吕蒙的学习成果进行了肯定。吕蒙听了是什么反应?
[学生回答]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提出问题] 受到了上司的夸赞,吕蒙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说这句话?同桌之间一个扮演吕蒙,一个扮演鲁肃,可加上神态、动作,试着读一读。
[学生活动] 学生分角色朗读
[提出问题] 哪一组同学愿意和我们分享一下?
学生展示。
[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点评一下。
[学生回答] 扮演鲁肃的同学读出了惊讶的语气,扮演吕蒙的同学没有读出自豪的语气。
[学生回答] 扮演吕蒙的同学的动作体现了内心的那种自豪感。
[提出问题] 读鲁肃的话时,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
[学生回答] 惊讶。因为在鲁肃的心目中,吕蒙只是一介勇夫,现在在与他讲论文义时,发现他居然有这么大的进步,因此很是惊讶。
[提出问题] 听了鲁肃的夸赞,吕蒙心里是怎样的感受?
[学生回答] 自豪,骄傲,自得。
[提出问题] 全班一起读一下。
学生齐读。
[提出问题] 吕蒙的变化得到了鲁肃的赞赏,这种赞赏不仅仅是言语上的,更有行动上的。这样的进步得益于谁?
[学生回答] 得益于孙权的劝解和开导。
[学生回答] 还得益于吕蒙自己的努力。
[教师点拨] 是的,在这则故事中,孙权耐心劝导,吕蒙虚心接受,鲁肃不吝惜对他人的夸赞,每个人物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闪光点。下面,大家谈谈你们的收获。
[学生回答] 我从吕蒙身上学到了只要愿意学,就一定能挤出时间来学习,就一定会有所成就。
[教师点拨]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学生回答] 我从孙权身上学到了,不论权力有多大,要想别人接受你的建议,就要像朋友一样真诚地劝说。
[教师点拨] 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坦诚,是让他人接受你的先决条件。
[学生回答] 我从鲁肃身上学到了要学会赞赏他人的成功,在这样的鼓励下,他人会进步得更快。
[教师点拨] 不吝惜对他人的夸赞也是一种美德。
[学生回答] 要想他人接受你的建议,要学会运用你的智慧和恰当的语气。
[教师总结] 掌握一定的劝说技巧,有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发现运用对话也可以把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六、作业设计
请同学们描写生活中的一段人物对话,力求写出人物的神情语态,展现人物性格。不少于200字。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孙权 吕蒙 鲁肃
身份、语气、语调
备课资料
《孙权劝学》解读
1.以对话为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
文章篇幅短小,通篇主要记录人物的几次对白,却传神生动地塑造出了三个艺术形象。先看孙权。作为吴国之王,他能够关心下属,鼓励吕蒙要多学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比较坚定有力。当吕蒙找借口推辞时,他不急不恼,推心置腹地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先声明要求他读书的目的并非使他弃武从文,成为书生,而是在博览群书中了解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增加自己的见识与才智,这种循循善诱的亲切语气已令人非常感慨。之后他又针对吕蒙所谓“军中多务”的借口,进一步开导,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若孤?”这是明摆着的事实。“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劝导吕蒙——读书大有益。孙权丝毫未摆当权者的架子,不以威压的方式逼迫吕蒙去读书,这一番娓娓道来的谈话却更令人信服。他的谈话是亲切的,朋友式的,具有长者而非王者的风范。再看吕蒙。读书使吕蒙的言谈大有智慧,所以鲁肃的语气重在惊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也仅说了一句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话中既有对鲁肃大惊小怪的不以为然,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一种敬羡之情。
2.除正面记言外,对吕蒙这一形象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鲁肃正是一个跳出庐山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他的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3.文章材料取舍精当,详略安排得当。
课文以对话为主,其他内容均一带而过,或简说,或不说。如对吕蒙的学习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则只字未提。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都略去不写。详略的安排非常精当。
4.语言精练,情节发展环环相扣,自然而紧凑。
人物的语言简洁而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其中的“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更是因其言简意丰而流传运用至今。除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情节发展上,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鲁肃惊叹,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衔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