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生动地叙写了闻一多先生的光辉事迹,表现出他作为诗人和学者潜心钻研、严谨治学的态度,以及作为革命家和民主战士敢说敢做、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文章十分精练,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练的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的抒情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学情分析
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写人的记叙文比较熟悉,容易把握课文内容,尤其是对名人有强烈的兴趣。《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是一篇十分精粹的散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但课文内容久远,学生对时代背景不熟悉,很难有所感触,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在感同身受中受到感染是设计的关键。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抓住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2.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和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教学重难点
1.品读课文,赏析闻一多的形象。
2.关注对文意和课文主旨的把握。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闻一多的资料。
2.制作带有重点问题、重点语句和课文插图等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鲁迅先生的追悼会上有人曾写过一个最简短的悼词:“许多人是不战而屈,而先生是战而不屈。”今天,我们来认识另一位“战而不屈”的人物——闻一多。他是一位面对反动派的手枪宁愿倒下也不屈服的民主斗士!
二、初读课文,认识闻一多
[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标出段序,疏通字词,把感受深刻的语句画出来。
速读时,要求不出声,不指读,不回视。
[学生速读] 边默读,边标记。
这些字词你会读吗?指定一名学生朗读屏幕出示的字词。
[课件展示]
地壳 校补 赫然
函寄 漂白 衰微
卓越 深宵 钻探
锲而不舍 兀兀穷年 警报迭起
潜心贯注 迥乎不同 慷慨淋漓
气冲斗牛 无暇顾及 目不窥园
仰之弥高 炯炯目光 沥尽心血
[教师评价] 明确读音,学生齐读两遍。
三、再读课文,走近闻一多
[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跳读课文,闻一多先生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学生朗读] 读完后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参与交流。
[教师导学] 请两个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写出闻一多先生说的话,做的事。找一学生写“说”,另一学生写“做”,其余学生在笔记本上写。
写完后,请两位学生留在讲台上。
[提出问题] 请问写“说”的学生,假如你是闻一多先生,你如何把这几句话读出来?
[学生回答] 朗读闻一多先生说的话。
[教师评价] 读出了慷慨激昂、痛快淋漓的气势,读出了无私无畏、大义凛然的气概。
[提出问题] 请问写“做”的学生,你能说说这三本书、三件事分别是闻一多先生哪一方面的成就吗?
[学生回答] 《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是作为学者方面的成就,“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是作为革命家做的事。
[教师小结]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在做这些事情时,他不仅说了,而且是大声呐喊,声如狮吼,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臧克家和闻一多先生知遇相惜,亦师亦友,这是大师笔下的大师。
[课件展示] 补充材料
臧克家是闻一多先生的学生,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经常到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学术;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可见相知之深。20世纪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那么,同学们心中的闻一多先生又是怎样的形象呢?
四、品读课文,评价闻一多
(一)研读表现闻一多先生潜心学术、成就卓越的段落。
[提出问题] 提起闻一多先生,我们头脑当中首先映现出来的是他怒对反动派手枪,拍案而起的镜头。但事实上,闻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的身份是学者、诗人。请同学们品读3~6段,用“闻一多先生是一位________的学者”句式说一句话,可以用课文中的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评说。
[学生朗读] 大声朗读,作圈点评注后,小组内讨论交流。
[教师参与] 巡视讨论,点拨指导,尤其注意对朗读的指导。
[开展活动] 我们进行评说活动,右手边一侧为红队,左手边一侧为蓝队,展开竞争。
[课件展示]
活动规则:
(1)一队评说完毕,另一队队员迅速接力评说;若拖延时间,评说权归另一队。
(2)评说时语言准确到位,表述激情澎湃。
[学生回答]
预设:
(红)闻一多先生是一位“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的学者。
(蓝)闻一多先生是一位“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的学者。
(红)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的学者。
(蓝)闻一多先生是一位“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的学者。
[教师追问] 我想问蓝队同学,你能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学生回答] ……
[教师明确] 这里可以看出,闻一多先生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他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中华民族的方法。请同学们继续刚才的话题。
[学生回答]
预设:
(红)闻一多先生是一位“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的学者。
(蓝)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潜心贯注,心会神凝,‘何妨一下楼’”的学者。
(红)闻一多先生是一位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的学者。
(蓝)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不畏艰辛、耐得住寂寞的学者。
(红)闻一多先生是一位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学者。
[教师小结] 从同学们的评说中,老师看到了一位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硕果累累的学者,那么,作为革命者的闻一多,又是怎样的呢?
(二)研读表现闻一多先生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的段落。
[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研读10~18段,用“闻一多是一位________的革命家”的句式进行评说。
[活动要求] 这次采用小组间抢答的形式竞争评说。
[学生抢答]
预设: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家。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明知凶多吉少,而大无畏地大骂特务,慷慨淋漓的革命家。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英勇无畏的革命家,他指着特务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的革命家。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的革命家。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革命家。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的革命家。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为正义、民主、自由,大声疾呼,投身于革命运动的革命家。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英勇无畏,誓与反动派拼死一战的革命家。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大义凛然,勇于牺牲的革命家。
[教师小结] 同学们评说激烈,多方面展现出闻一多先生的高大形象。闻一多先生参加游行示威的情景,让我很震撼。漫天的传单,挥动的拳头,震耳的口号,激昂的人群,闻一多先生义愤填膺地走在游行队伍的前头,一个脊梁一声吼,我仿佛看到了闻一多先生怒斥敌人,向全国人民呼喊的情景。
[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闻一多先生参加游行时的情景,他的神情、动作、呼喊声,皆可想象入文。
学生写作,然后准备交流展示。
[学生回答]
预设一:当时警报迭起,形势紧张,闻一多先生大无畏地走在游行队伍前头,他挥动着右拳,高喊着“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预设二:他雄赳赳、气昂昂地高呼口号,眼中充满了对李公朴先生的深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错,竟遭此毒手”,眼中怒火燃烧。
预设三:闻一多先生昂首挺胸、长须飘飘,高喊着:“同胞们,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只要勇敢向前,光明的大门就会向着我们敞开!”
[教师评价] 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大义凛然,英勇无畏的闻一多形象如在眼前,下面我们进一步体会闻一多先生的形象特征。
[提出问题] 文中闻一多先生的两声大喊震人心魄,请同学们研读第15段、第17段。
[合作演读] 先分组讨论,后全班展示。
[教师小结] 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他对反动派的揭露与斥责,对革命对人民的呐喊和呼唤,是他的“说”,也是他的“做”。他说中有做,做中有说,敢说敢做,敢做敢当。他以生命为代价,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学生齐读] 全体起立,朗读第16~18段。
五、教师总结
兀兀穷年,练就了一位著作等身的学者;
浪漫情怀,成就了一位热情澎湃的诗人;
气冲斗牛,造就了一位勇往直前的民主斗士;
铁骨铮铮,铸就了一位大勇无畏的革命烈士;
言行一致,写就了他一生的傲岸人格。
闻一多无愧于“口的巨人”“行的高标”,用诗与热血共同铸就一座爱国丰碑。这一切都源于他强烈的使命感和拳拳的爱国心。作者臧克家用巧妙的构思、饱满的激情、精美的语言、高超的手法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以身报国的大写的“人”。
六、作业设计
1.整理课堂练笔。
2.推荐课外阅读:《最后一次讲演》《七子之歌》。
板书设计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臧克家
说 做
使命感 爱国心
大写的“人”
备课资料
追念闻一多先生(有删节)
冰心
闻一多先生是我所敬佩的诗人,他的诗从《红烛》到《死水》,差不多每首我都读过。他学贯中西,对于中国古诗和西洋诗都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诣。中西的诗的格律他都能融会贯通,用起来流畅自如,得心应手。因此他的诗读起来总是那么顺口,那么有力,那么自然,那么铿锵。
我和一多先生的晤面谈话,往多里说,也只有七八次。我记得第一次是在1925年春天,我们在美国波士顿,第二次我记得很清楚的见面,是1930的夏天,他同梁实秋先生到我们的燕京大学的新居来看我们。我虽然和一多先生见面的次数不多,但他在我的脑中是个很熟的熟人。吴文藻和他是清华同学,一多先生的同学和朋友,差不多我都认识。从他的和我的朋友的口中,我不断地听到他的名字,和他的名字一同提到的,往往是他的诗,更多的是他这个人!他正直,他热情,他豪放,他热爱他的祖国,热爱他的亲朋,热爱一切值得他爱的人和物。他是一团白热的火焰,他是一束敏感的神经!
他在留美时期,怀念乡土,怀念着朋友和亲人,他提早回国来了,他发现在他“尺方的墙内”并没有和平,中国有的是“战壕的痉挛,疯人咬着病榻,和各种惨剧在生活的磨子下”。他没有方法禁止自己的心跳。抗战时期,他随着他教学的清华大学,辗转到了昆明,但是越到后来,更加冷酷的事实,使他更是站在进步的年轻人一边,这个时期他没有写诗,他把自己的诗人的力量,投入到人民力量的大海怒涛之中,1946年7月15日,他终于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
作为一个诗人,一多先生写的诗并不比别人多,但是他的死是一首最伟大的诗!早在1926年4月,在《文艺与爱国——纪念三月十八》那篇文章里,他说:“我希望爱自由、爱正义、爱理想的热血要流在天安门,流在铁狮子胡同,但是也要流在笔尖,流在纸上。”“所以陆游一个七十衰翁要‘泪洒龙床请北征’,拜伦要战死在疆场上了。所以拜伦最完美、最伟大的一首诗,也便是这一死。”
一多先生死去快三十三年了,今天我写这篇追念我所敬佩的闻一多先生的文章,回顾过去的三十三年,真是想后思前,感慨无尽!曾经是民主个人主义者,而首先是个爱国者的闻一多先生,一旦找到了和广大人民相结合才能救国的真理,他就昂首挺胸、凛然不屈地迎着“黑暗的淫威”走去,他给我们留下了他的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
闻一多与臧克家的师生情
臧克家是闻一多先生的得意门生,师生二人之间的相识相遇颇具戏剧色彩。1930年夏,闻一多应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之邀到青大主持文学院工作,臧克家也于当年报考青岛大学。当时入学考试中,国文出了两个题目,一为“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一为“杂感”,两题任选一道,但臧克家两题都做了。他写的《杂感》只有三句话:“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这三句杂感虽然短小却饱含哲理,闻一多对此极为欣赏,一向判分极严的他竟给了98分的高分,将数学考试吃了“鸭蛋”的臧克家破格录入了青大。
臧克家开始读的是外文系,后转到闻一多先生的国文系。臧克家非常珍惜自己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师生俩还时常在闻先生家中的书斋里吸着纸烟,喝着红茶,热烈地讨论诗,浓郁的诗的气氛充满了斗室。在一多老师的精心教导下,臧克家成为青岛大学国文系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很快就在《新月》《现代》等杂志上发表了《罪恶的黑手》《忧患》等作品,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成为诗坛上的一颗新星。后来忆及于此,臧克家深情地说:“可以说,没有闻一多先生,就没有我的今天。”一多先生也一直没有忘记这位心爱的学生,以后他离开青岛大学去清华大学教书时,给臧克家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古人说,人生得一知己可以无憾,我在‘青大’交了你这样一个朋友,也就很满意了。”
一多先生殉难后臧克家悲痛欲绝。新中国成立后山东大学将闻一多故居命名为“一多楼”,后来海洋大学又在此为闻一多先生塑像立碑,臧克家用充满激情的文字撰写了《闻一多先生纪念碑碑文》,表达了对老师深深的缅怀和敬意:“杰出的诗人、学者、人民英烈闻一多先生1930年受聘国立青岛大学,任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讲授历代诗选、唐诗、英国诗选等课程。态度亲切民主,既富有学术家风度,又充满浓郁诗情,受到崇敬与热爱。先生爱国忧民,埋头学术研究,从唐诗入手,决心为衰颓之中华民族寻求一个起死回生之文化良方。先生在校,为时仅二年,春风化雨,为国育才。瞻望旧居,回忆先生当年居于斯工作于斯,怀念之情曷可遏止?爰将所居,命名‘一多楼’,略事陈设,依稀旧客,并于庭院立石,以为永念。俾来瞻仰之中外人士,缅怀先生高风亮节而有所取法焉。先生生平事迹,昭昭然在人耳目,兹不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