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社戏
——鲁迅
温故知新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游山西村》
春天人们拜祭社公,也就是土地神,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社戏”指旧时某些地区春秋两季祭祀社神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福,一般在庙里的戏台上或在野外设台演出。“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后发展为一种地方基层组织或区域的名称,接近“村庄”的概念,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相关链接
学习目标
1
2
3
理清情节线索,体会“文眼”在文章中的地位与作用;
理解成人和儿童双重视角的叙事方式,理解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理解文中不同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领悟鲁迅作品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21年发表中篇白话小说《阿Q正传》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本文选自《呐喊》(《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有删节。《社戏》写于1922年。作品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庄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鲁迅母亲的娘家在绍兴附近的平桥村,童年的鲁迅因此有机会与农村的孩子交朋友,并了解农村生活。他的作品中有许多同情农民、歌颂农民的篇章,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的品德,《社戏》就是此类作品中的名篇。
写作背景
小说,是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叙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四大类文学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按照篇幅长短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以及微小说,《社戏》就属于短篇小说。
文体知识
蚯蚓(qiū yǐn) 归省(xǐng) 惮(dàn)
怠慢(dài) 蕴藻(yùn) 撺掇(cuān duo) 凫水(fú) 皎洁(jiǎo) 絮叨(xù dao)
纠葛(gé)
理清字词
消夏:避暑。 行(háng)辈:辈分。
春赛:春天举行的赛会。 怠慢:冷淡;客套话,表示招待不周。
礼数:礼节。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凫水:游泳。 弄潮:在潮水中搏击、嬉戏。
自失:指听得出神而忘了自己。 蕴藻:水草。
理清字词
叉(chà)港:和大河相通的小河道。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
白地:空地。 一折:一出,一场。
旺相:茂盛。 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纠纷。
漂渺: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现多写作“缥缈”。
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省,探望、问候(多指对尊长)。
写包票:也称“打包票”,表示对某件事情有绝对把握。包票,保证书一类的东西。
理清字词
通读全文,初感“社戏”
试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1.从全文来看,最能表达作者情感、充满抒情意味的关键语句是哪一句?
寻读文眼,梳理“社戏”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2.本文标题是《社戏》,请找出其中直接描写社戏的片段,看看全文在整体布局上有何特点。
寻读文眼,梳理“社戏”
(1)直接描写看社戏本身的内容很少;
(2)看戏前有小朋友的建议、借船、路上风景等;
(3)返回途中有偷豆、煮豆、吃豆等情节。
3.结合思考探究一尝试概括文章的主要事件。这几件事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
寻读文眼,梳理“社戏”
(1)随母归省
(2)钓虾放牛/乡间生活
(3)戏前波折
(4)月夜行船
(5)船头观戏
(6)月夜归航
(7)偷豆吃豆
(8)六一送豆
略写
详写
略写
为什么有的情节想写,有的情节略写?
详写去看社戏的全过程,略写在平桥村的情况和看戏后的余波。去看社戏的全过程,真正写社戏的内容也不多,作者用了不少笔墨写乡村小朋友的活动和周围景物。这样写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因为“我”所怀念的并不是看社戏本身,而是在看戏过程中与农家小朋友结下的真挚友谊和农家的自由生活,“社戏”只是一条线索,在课文中起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但课文的略写部分又是必不可少的,如课文的开头三段虽然没有写到社戏,但却为对社戏的盼望做了很好的铺垫,展现了去看社戏的环境。最后写看社戏的余波,突出“我”对社戏的怀念,使得文章余味无穷。
寻读文眼,梳理“社戏”
添加文字
社 戏
看社戏后
(第31-40段)
戏后余波——六一公公送豆;“我”怀念社戏
看社戏前
(第1-4段)
①随母归省,交代看社戏的时间、地点和机缘
②交代乡间的小朋友
③叙述乡间乐土生活——看社戏做铺垫
看社戏
(第5-30段)
①戏前波折(第4-9段)
②月夜行船途中的见闻感受(第10-13段)
③在赵庄船头远远观戏(第14-21段)
④深夜归航,伙伴们偷豆煮食(第22-30段)
“盼”
“看”
“忆”
这篇文章题为《社戏》,仅仅是写社戏吗?除了这一场社戏,还有哪些“好戏”?
再读课文,回味“好戏”
1.文章详写了看戏前的波折,到底经过了怎样的曲折过程呢?研读4—7段,勾画表现心情的语句,为作者的心理画一幅曲线图(向上代表高兴愉悦,向下代表沮丧失落)。
品读“好戏”段落,体味童真童趣
示例:
迅哥盼“好戏”:一波三折
选文的第一层直接点出“急”的心情,,正面描写;第二层请关注“似乎”,因为着急且想看于是产生了幻觉,用幻觉来写沮丧的、着急的心情,这又是一法;第三层请关注“不钓虾、东西也少吃”,叙述日常生活俨然已经受到影响了,用行为来写心情,这又是另一法。作者综合运用描写、记叙等方式来表达“急”这种心情,从直接写到写幻觉,再到写行为,层次丰富,充满童趣。
品读“好戏”段落,体味童真童趣
2.作者是如何描写“我”的心情的?注意语言技巧何表达方式的使用。
品读“好戏”段落,体味童真童趣
3.自主阅读课文,用这样的读法去看作者是如何写“高兴”的。
跳读,寻找议论、抒情句。
1.正因为童心童趣,所以多年以后,孩子们自编自导自演的“好戏”仍然在“我”的心里鲜活如初。对“童真童趣”这一主题的表达,除了在上面的叙述、描写中含蓄呈现之外,在课文中,还有没有其他直接表达这份情感的语句 可结合“思考探究二”完成。
勾连全文,揣摩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其中“乐土”二字直接表达了“我”对平桥村的热爱和怀念,以及对自己在城里读书生活的厌倦。
勾连全文,揣摩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2.在看“好戏”之前,“我”的心情大落又大起,作者不厌其烦地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这两种心情,目的何在?
其实越是期盼,遇到波折就越难过,越是难过,最后愿望得以实现就越开心。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是出于作者表达的需要,为看“好戏”作铺垫,也让读者充满期待。
勾连全文,揣摩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小结
“心情”可以直接抒发,也可以通过描写行为、描写环境、叙述过程等方式来表达,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让文章摇曳多姿、层次丰富,读来趣味无穷。本文还有不少事件也做到了“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选用”,请自主阅读,并做好批注。
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前十年是绝不看,因为没有看戏的意思和机会,那两回全在后十年,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
第一回是民国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时候,当时一个朋友对我说,北京戏最好,你不去见见世面么?我想,看戏是有味的,而况在北京呢。于是都兴致勃勃地跑到什么园,戏文已经开场了,在外面也早听到冬冬地响。我们挨进门,几个红的绿的在我的眼前一闪烁,便又看见戏台下满是许多头,再定神四面看,却见中间也还有几个空座,挤过去要坐时,又有人对我发议论,我因为耳朵已经喤喤的响着了,用了心,才听到他是说“有人,不行!”
链接原文片段,引出成人视角
我们退到后面,一个辫子很光的却来领我们到了侧面,指出一个地位来。这所谓地位者,原来是一条长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狭到四分之三,他的脚比我的下腿要长过三分之二。我先是没有爬上去的勇气,接着便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地走出了。
走了许多路,忽听得我的朋友的声音道,“究竟怎的?”我回过脸去,原来他也被我带出来了。他很诧异地说,“怎么总是走,不答应?”我说,“朋友,对不起,我耳朵只在冬冬喤喤的响,并没有听到你的话。”
后来我每一想到,便很以为奇怪,似乎这戏太不好,——否则便是我近来在戏台下不适于生存了。”
第二回忘记了那一年,总之是募集湖北水灾捐而谭叫天(注:即京剧名角谭鑫培)还没有死。捐法是两元钱买一张戏票,可以到第一舞台去看戏,扮演的多是名角,其一就是小叫天。我买了一张票,本是对于劝募人聊以塞责的,然而似乎又有好事家乘机对我说了些叫天不可不看的大法要了。我于是忘了前几年的冬冬喤喤之灾,竟到第一舞台去了,但大约一半也因为重价购来的宝票,总得使用了才舒服。我打听得叫天出台是迟的,而第一舞台却是新式构造,用不着争座位,便放了心,延宕到九点钟才去,谁料照例,人都满了,连立足也难,我只得挤在远处的人丛中看一个老旦在台上唱。
那老旦嘴边插着两个点火的纸捻子,旁边有一个鬼卒,我费尽思量,才疑心他或者是目连的母亲,因为后来又出来了一个和尚。然而我又不知道那名角是谁,就去问挤小在我的左边的一位胖绅士。他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说道,“龚云甫!”我深愧浅陋而且粗疏,脸上一热,同时脑里也制出了决不再问的定章,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我向来没有这样忍耐的等待过什么事物,而况这身边的胖绅士的吁吁的喘气,这台上的冬冬喤喤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加之以十二点,忽而使我醒悟到在这里不适于生存了。我同时便机械的拧转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挤,觉得背后便已满满的,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了。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终于出了大门。街上除了专等看客的车辆之外,几乎没有什么行人了,大门口却还有十几个人昂着头看戏目,别有一堆人站着并不看什么,我想:他们大概是看散戏之后出来的女人们的,而叫天却还没有来……
然而夜气很清爽,真所谓“沁人心脾”,我在北京遇着这样的好空气,仿佛这是第一遭了。
这一夜,就是我对于中国戏告了别的一夜,此后再没有想到他,即使偶尔经过戏园,我们也漠不相关,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
但是前几天,我忽在无意之中看到一本日本文的书,可惜忘记了书名和著者,总之是关于中国戏的。其中有一篇,大意仿佛说,中国戏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很不适于剧场,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远远的看起来,也自有他的风致。我当时觉着这正是说了在我意中而未曾想到的话,因为我确记得在野外看过很好的戏,到北京以后的连进两回戏园去,也许还是受了那时的影响哩。可惜我不知道怎么一来,竟将书名忘却了。
至于我看好戏的时候,却实在已经是“远哉遥遥”的了,其时恐怕我还不过十一二岁。
这就是“成人视角”,成人视角的特点是显得比较理性、成熟和冷静。
自主阅读,找出课文中最具“儿童视角”之处。
偷豆:一是“偷”,是儿童的冒险心理;二是“饿”是儿童的自然需要;三是'自己动手“,是儿童自导自演的乐趣;四是别人发觉了,还要和别人顶嘴,是儿童狡黠与调皮的心理。
对比课文片段,强化儿童视角
你对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何新的理解?
回扣本文文眼,留下”余音绕梁“
这不是单纯写一群天真无邪的少年驾着轻舟看社戏的故事,而是写一个饱经世事沧桑的都市人回忆自己曾经在故乡的小河上驾着轻舟去看社戏的故事。我们会发现故事后站着一个都市成年人,他有着一双忧郁的眼睛,是对过去的念念不忘,也是对当下的耿耿于怀。
回扣本文文眼,留下”余音绕梁“
本文是成人作者以儿童视角构筑的回忆性叙事小说。两次看京戏都窝窝囊囊心绪极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冷漠疏离得令人窒息。而回忆里,月夜四处弥漫的豆麦、水草的清香,朦胧的月光下婉转、悠扬的笛声,渺如仙境的野外戏台远景,儿童们钓虾、煮豆的欢快场面,构筑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世界。《社戏》以回忆构建起的现实城市和梦想乡村的对比关系,造成了小说时空上的巨大张力和主观心理上的极大反差,把知识分子怀乡的精神和漂泊感烘托了出来。
回扣本文文眼,留下”余音绕梁“
小结
叙述视角的转换,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童心童趣的美好回忆,这是鲁迅的“好戏”带给我们的永恒的人生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