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一首雄壮悲凉的军歌
——初中语文《破阵子》课堂教学实录评析
龙泉市第三中学 夏 彤
[课文说明]:
《破阵子》是辛弃疾晚年的作品,是赠给志同道合的好友陈亮的,全词描写了激昂的斗志和满怀的豪情,给好友以慰藉,也抒发了自己渴望杀敌报国的豪情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课堂实录]:
一、出示课题,介绍作者。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辛弃疾的一首词——《破阵子》(幻灯片打出)。课前让大家去查辛弃疾的资料,同学们都已上交,我也评阅了,发现获A等的同学较多,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现在不展示。现在,我们就来说说辛弃疾的字、号与集子吧。
生齐: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著有《稼轩长短句》。(板书)
师补充:《稼轩长短句》共有620余首词,其数量之富,质量之优堪称一绝。(板书:富、优)
二、整体感知全词。
师:同学们,这是一首词,我们读词最主要的是什么?
生:读出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
师:出示课件——“情?”及全词。(并在每句前标上序号①-⑩)
师:这首词的哪些句子写战斗生活的?都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带着这两个问题,大家齐读这首词。(生齐读)
师:有谁来说说哪些句子是写战斗生活的。
生1:③-⑤句。
生2:该是③-⑦句。
生3:要加上①、②句。
生4:①-⑤句。
师:有的同学说⑥、⑦句不是,你们认为呢?
生5:我觉得不是。如是,就不该分作上下两阕。
师:这位天下提到了词的上下阕,很好。的确,词的上下阕在内容上往往有较大的跳跃,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上阕是抒发人生感慨,下阕则抒写离合之情。那这首词呢?
生6:我觉得⑥、⑦句也是写战斗生活。因为这里写到了“马”、“弓箭”。
师:对啊。写“马”写“弓箭”不就是写战斗生活吗?我们再来看看⑧、⑨两句,读读注释,说说“天下事”是何事?
生7:“天下事”指收复中原。
师:战斗结束,功成名就,岂不壮哉!
师: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为:全词前九句都是写军中生活的。(出示课件)
战斗气氛 ①醉里挑灯看剑
②梦回吹角连营
军营生活 ③八百里分下炙
④五十弦翻塞外声
⑤沙场秋点兵
战斗场面 ⑥马作的卢飞快地
⑦弓如霹雳弦惊
战斗结束 ⑧了却君王天下事
⑨赢得生前身后名
三、具体分析,研究课文。
(一)、分析研读①、②句。
师:从①、②两句你们看到了什么?是身强力壮的农夫?还是衣裳褴褛的老人?
生齐:都不是。
师:那是个怎样的形象?
生齐:是将军,是壮士。
师:请大家拿出自读笔记本,用第三人称写出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
生:写作,约三分钟。
师:写好的同学,请读给大家听听。
生8:在夜深人静的夜里,一位将军心里万千思绪,他希望报效祖国,他想为国杀敌,这是一个作为将士的责任与愿望。
生9:他是一个壮志满心的壮士,夜深人静时,他心情起伏,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喝酒,想不到一喝就醉了。睡意朦胧中,看到床前悬挂着的七星宝剑,禁不住取下轻轻地抚摩着,心里默念着:这把宝剑已跟随我十多年了,为我立下了赫赫战功啊。
师:这位壮士不睡觉,半夜在抚剑观看,可见他渴望的是什么?
生10:战斗。
师:对,他有杀敌雄心。
生:齐读“杀敌雄心 ”。
(二)、分析研读③——⑤句。
师:同学们再看③——⑤句,军营生活是怎样一种场景?(生齐读: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如果你是导演,要求拍这个场景,你会如何布置?请把它写下来。
生写作,约三分钟。
师:请同学们展示成果。
生11:军营里,战士们正在炙烤着可口的牛肉,大家伙围坐在一起,演奏出一曲曲悲壮的歌曲。马上就要检阅了,部队就要出征杀敌了,不知道这样快乐融洽的军营生活还能持续多久,但这是战士们的荣耀。
生12:在辽阔的土地上,小兵们正围坐在地上,搭着火把,手里还不停地翻转着手中的烤肉,然后等着烤熟后,每个人分着吃。手掰着牛肉,津津有味地吃着,有的小兵正合奏着一曲雄壮而悲凉的曲子,与草原上牛羊的叫声应和着。现在军营里,将士们正赶上这秋天的季节检阅军队。
生13:军营里,篝火旁,将军正把烤熟的牛肉分给勇敢的战士,接着战士们又演奏出了雄壮悲凉的曲子,然后排成整齐的队伍,让将军检阅。仿佛听到将军在说:“战斗吧,勇士们。”
师:刚才几位同学,都把场景设在了晚上。写出了将军在检阅军队,准备出征,很好。其实,只要理解了词句,把它所蕴涵其间的意境挖掘出来即可。老师这里也有几句话送给同学们: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他们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
师:从这场面看,他可能是位将军,有着昂扬的斗志。
生:齐读“昂扬斗志”。
(三)、分析研读⑥——⑦句。
师:这两句写战斗场面,能试着背一背吗?(生齐背。)
师:联系《木兰辞》,看看写法是否一样?
生14:《木兰辞》写得简练,而这一课写得详细。
师:回答得很好。那么,同学们能不能运用想象把这个场面也写一写?
生:写作,约三分钟。
师:请说说你写的语句。
生15:战场上,风沙飞扬,将军率领着战士们在战场上杀敌,战士们视死如归,奋勇无比,勇猛的将士坐着的的卢马飞也似的,只见不一会儿,敌方军兵已死伤无数。我方士兵在将军的命令下和战鼓的鼓舞下士气大增。终于,经过奋战,完成了收复中原的心愿。
生16:战火纷纷的沙场上,战士们手握长矛,横戈跃马,一往无前。将军身骑战马,带领着士兵冲锋陷阵。战马驰过脚下扬起尘土,弥漫在空中。拉弓时发出的声音犹如霹雳声,吓得敌人魂飞魄散。望着地热呢额的战旗随风倒下,每一个人心里都乐了,脸上洋溢着喜悦。
生17:将士骑着一匹烈性快马,英勇地奔跑在战场上,手里举着弓,用力拉开弦一放,只听“嗖”地一声,箭已远远地射出了,却还能听见弓弦震动的声音,久久地回荡在耳边。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挺不错,写出了词人在战场上的勇往直前冲锋陷阵的行为和精神。
生:齐读“冲锋陷阵”。
(四)、分析研读⑧——⑨句。
师:这“了却”一词用得极好。同学们知道好在哪吗?
生18:表现出了战斗的艰辛。
师:能否换成“完成”?
生19:“完成”是带有任务性的;“了却”是扫除君王的心头病。
师:“了却”经常与什么词搭配?
生齐:心愿。
师:他的心愿是什么?
生20:他把“君王天下事”,也就是收复中原,看成了自己的心愿。
师:了却了心愿,这时主人公的心情可用什么词来形容?
生21:喜悦。
生22:幸福。
生23:快慰。
师:说得不错。他把自己的喜与哀和国家、民族联系在一起了。为国家做事感到幸福,只有仁人志士才能做得到。
师:出示课件,展示。
{ 杀敌雄心(动作、神态、心理) 披肝沥胆
壮士 昂扬斗志(麾下点兵) 忠一不二
冲锋陷阵的战斗激情 勇往直前
以恢复中原为己任的豪情(快慰心理)
(五)、分析研读核心句——可怜白发生。
师:同学们读了前九句,觉得这是一首什么词?
生24:壮词。
师:何以看出?
生25:序中写道“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师:辛弃疾的词被称为“英雄之词”,辛弃疾也以英雄自诩。这符合吗?
生齐:符合。
师:这一点,我们可以结合他当时的背景来理解。(介绍辛弃疾的战斗身世和写作背景)
师:当时那个时代,根本没有产生真正“壮词”的条件!这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壮词,是悲歌,是梦,是幻境,是理想;而现实是——可怜白发生。
师: “可怜”是何意?
生26:可叹,可惜。
师:叹的、惜的是什么?
生27:惜失去了二十多年的光阴。
生28:叹壮志雄心没有得到实现。
生29:叹英雄无用武之地。
以上板书,课件展示:
可 怜
(现实)
悲 歌
师:我突然想到陆游的一句诗——报国欲死无战场!(板书)这是很多仁人志士在报国无门的情况下的悲叹。当时腐败昏庸的朝廷致使作者壮志难酬,我们可以从词中感受到他对岁月易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无奈!
师:仅仅这样,是否还浅了一点?联系辛弃疾的身世,我还想到了陆游的《陇头水》,从中可以看出(课件展示):既是对岁月易逝、壮志难酬的悲叹,也是对统治者重用奸佞,排斥、打击主战派的愤慨,表达了对朝廷屈膝投降,苟且偷安的强烈不满。
四、分析写作特点。
师:读了全词,你们认为本词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生30:前后对比明显。前九句衬托最后一句。
师:是呵。全词写现实的只有末一句——“可怜白发生”,这也是全词的核心句,而且一转折就结束了。这样的安排很特别,因为一般文章都把中心放在详处。作者是想把理想和现实造成强烈的反差,这么多的豪情壮志,这么多的淋漓尽致,只为了突出“悲”的成分,“悲”的感慨,“悲”的无奈!
以上板书,课件展示:
特点“以壮写悲”。
战斗生活(壮) (理想)
| |
可怜白发生(悲) (现实)
接着,课件再展示“凌空翱翔的苍鹰突然坠地”一句。
师:这是一位著名人物对这首词写法上的精辟见解,那么有何看法?
生:很恰当。
师: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感觉?
生31:很突然,很快速。
师:这样陡然下落,戛然而止,我们的心灵也会被它震撼。这种安排因出人意料而更扣人心弦,更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师:这首词的文笔矫健有力,突出了辛词的豪迈风格,而且上下阕之间内容没有改变,是不是仅仅想在写法上标新立异呢?
生32:不是。这是作者继续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下阕紧承上阕而来,是为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这个中心服务的。这也是作者创新精神的体现。
以上板书,课件展示:
过变不变
末句转折 ——创新
师:诗词的朗读有助于我们对内容的理解。下面,我们有感情地来朗读一遍。该词感情该如何把握?
生33:前九句该是豪迈的,最后一句是无奈、深沉的。
师:说得很好。大家就带着这样的感情大声诵读吧。
生:朗读全词。
五、拓展延伸。
师:出示陆游的《诉衷情》下阕。(“胡来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生:齐读。
师: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愿?词的意思是什么?
生34:解释诗句。
生35:表达了诗人报效祖国的心愿。
师:陆游也用诗化的语言把这种壮志难酬的悲叹表现出来了。陆游和辛弃疾一样,都有报国之志,却英雄无用武之地,这份情,这个愿望,在词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点评]:
张道华老师是个非常敬业的人,是我们这些年轻教师的楷模。非常有幸,听了她的好几节课。其课堂上的信息量之大,理念之新,让我受益匪浅。现就以她的《破阵子》一课教学作一浅评。
我认为这一堂阅读课,其可取之处至少有以下几点:
一、抓住重点,注重教学结构的合理设计。
本文教学的重、难点分别是理解其准确、生动、凝练的语言和把握全词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始终围绕着这两点来展开教学活动,整个教学过程合理、有序。在突破难点时,巧妙地抓住了“可怜白发生”这一核心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又插入介绍了辛弃疾的生平经历。还引用了陆游的多首诗歌,既帮助学生理解了《破阵子》的主题思想,又由点及面,让学生了解到像辛弃疾这样壮志难酬的爱国志士还有很多很多。
二、重视学生情感的激发和氛围的创设。
由于学生没有与作者相类似的情感体验,所以,这也成了学生理解诗词思想的一大障碍。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行氛围的创设?张老师自有她的高明。整个教学过程,张老师始终以饱满的感情投入,以此感染学生,带领学生披文入情,在阅读中理解,在理解后练笔,师生互动,创设出一种情感的氛围,学生完全沉浸在词人的那种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无奈之中,他们无不把自己的体验融入到文中人物中去,与主人公同喜同哀。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1、注重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获取新知的能力。
课前,张老师就布置学生去查找有关辛弃疾的资料,并要求学生梳理上交,教师批阅。
这一做法,无形中就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现今的网络时代所必需的,也是《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的要求。
2、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我发现张老师在教学中总是善于抓住时机,把阅读和写作有机的结合起来。《破阵子》也是如此,她抓住了诗词语言的丰富性和跳跃性,设置了三处想象写作片段,以读促写,以写促进对文本的理解,既使学生掌握了诗词的丰富内涵,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一举两得,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了最佳的学习效果,且学得快乐、轻松。读写结合真正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了。
四、体现了教学的活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堂课,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并不是表面的热热闹闹,而是学生真正坐下来人人动脑、动口、动笔,思维活跃起来。在这节课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动态生长着的解读文本的局面。我发现,学生在张老师的引领下,诗意地解读着文本,他们沿着优美的文字,去涵泳,去感悟,去思索,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比如发言的学生就有35人次,参与面极广。而张老师在其间只是为学生导路,给学生导练。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总之,纵观张老师的《破阵子》教学过程,教风学风扎扎实实。教师既注重教学目标的落实,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入境悟情,想象驰骋,学得愉快,气氛活跃。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