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白居易《与元九书》
文学常识积累
关于《诗经》《楚辞》
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第一部文人创作诗集!
“香草美人”诗歌传统!
风雅颂赋比兴!
孔夫子整理!305篇!
诗经
楚辞
西汉刘向编辑成集!
东汉王逸作章句!
收战国屈原 、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王逸等人辞赋十七篇!
十五国风160篇;大雅、小雅105篇;周颂、鲁颂、商颂40篇!
赋:平铺直叙
比:比喻类比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端午节放一天假!
文学常识积累
关于《氓》
《氓》:春秋以前,由于原始群婚制的某些观念仍残存于人们的头脑中,礼教在民间的束缚力远不如后期的封建社会那么强大。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不断积累和男权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爱情不自由和男女不平等程度逐渐加深。男权社会使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在她们狭小的生活天地中,生活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因此时有悲剧发生。
《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方造成的巨大创伤。
写 作 背 景
三书六礼
“三书”是结婚过程中所用的文书,是古时保障婚姻的有效文字记录。
聘书:即定亲之文书。在纳吉(男女订立婚约)时,男家交予女家之书简。
礼书:即在过大礼时所用的文书,列明过大礼的物品和数量。
迎书:即迎娶新娘之文书。是迎亲接新娘过门时,男方送给女方的文书。
2.“六礼”是结婚过程的六个礼法。
纳采:当儿女婚嫁时,由男方家长请媒人向物色好的女方家长提亲。男家在纳采时,需将大约达三十种有象征吉祥意义的礼物送给女家;女家亦在此时向媒人打听男家的情况。
问名:即在女方家长接纳提亲后,女家将女儿的年庚八字托媒人带返男家,以使男家问卜,决定成婚与否。
纳吉(又称“过文定”):当接收庚帖后,便会将庚帖置于神前或祖先案上请示吉凶,以肯定双方年庚八字没有相冲相克。当得知双方并没有相冲相克之征象后,婚事已初步议定。
纳征(又称“过大礼”):即男家把聘书和礼书送到女家。在大婚前一个月至两周,男家会请两位或四位女性亲戚(须是全福之人)约同媒人,带备聘金、礼金及聘礼到女方家中;此时,女家需回礼。
请期(又称“乞日”):即男家择定合婚的良辰吉日,并征求女家的同意。
亲迎(或“迎亲”):在结婚吉日,穿着礼服的新郎会偕同媒人、亲友亲自往女家迎娶新娘。新郎在到女家前需到女家的祖庙行拜见礼,之后才用花轿将新娘接到男家。在男家完成拜天、地、祖先的仪式后,便送入洞房。
诗经·国风·卫风
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导语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李之仪《卜算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镇《离思》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
初步诵读
1.水在这首诗里出现了几次?
2.出现水只是简单的重复吗?
1.水在这首诗里出现了几次?
三次,淇水
2.三次出现,它只是简单的重复吗?有什么不同?
不同时期,不同感受。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热恋
(2)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婚变
(3)淇则有岸,隘则有泮。 决裂
3.三次出现淇水,正是女主人公这场婚恋的三个不同时期,那么每一个时期中的淇水所蕴含的感情相同吗?
(1)第一次穿越淇水,正是卫女和氓两情相悦的恋爱时期,二人难舍难分,离别时十八相送。可以说这是一条爱河,它象征着爱情的缠绵美好,寄予了女子的幸福、甜蜜和喜悦。
热恋——爱河——喜悦
(2)第二次看到淇水,卫女和氓处于婚变期,淇水汹涌澎湃,此时卫女感慨万千,各种委屈汹涌而出,悲从中来,很可能也是泪流成河。
婚变——泪河——悲伤
(3)第三次,卫女独自坐到淇水岸边回首往事,她已看清了男子面目,她也从悲愤中清醒过来,决绝已定,心静如水。所以这也是一条启示河。
决裂——启示河——清醒
文本探究
1.这首诗中还有没有发现其它变化——对氓的称呼有哪些变化?
第一段是“子”,第二段是“尔”,第三、四段是“士”,第六段是“其”。
子
尔
其
士
2.为什么会变化,从这变化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1)氓——庶民,身份介绍。
(2)讲述女主人公为男子送行,一边用了三个“子”——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有点公子的意思,公子长,公子短多么甜蜜,那个时期的女子眼里的男主人公当然是特别美好,特别让她尊敬,所以用“子”。(初恋)
(3)那第二段为什么不继续用“子”了呢?改用“尔”了呢?——热恋了,仍用“子”就太不亲切了,用“尔”更亲昵。
(4)用“士”——“士”是对男子的通称,这一段是女主人公痛苦的人生体会、反思和总结,用“士”更冷静,更客观。
(5)“其”,代词“他”,拉远了和氓的距离,包括着对丈夫,对婚姻,对生活失望后的冷静的评说。
从热恋、新婚到冷遇,再到最后的决裂——不同时期,不同情感。
分析《氓》中赋、比、兴的手法运用
( 1) 赋:叙述了一个弃妇的爱情悲剧
(2) 比+兴:
桑叶的新鲜、润泽、嫩绿 -----------→ 女子容颜娇美可人或婚前的情意浓厚
桑叶的枯黄、衰败、凋零 -----------→ 女子容颜衰老憔悴或婚后的情意淡漠
桑叶的新鲜、润泽、枯黄、衰败、凋零 -----------→ 爱情的盛衰、 桑叶沃若与黄陨的对比,是爱情由盛而衰的象喻(欧阳修说)。
比+兴: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传说斑鸠吃多了桑葚会昏醉,告诫斑鸠不要贪吃桑葚,劝诫女子不要沉溺爱情、迷恋爱情。
比+兴: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 淇水有岸,池沼有边,女子对男子的隐忍是有限度的。
比兴的好处:
在叙事中插入比兴,使叙事暂时中断,舒缓了节奏;
过渡,承上启下;
激发了读者的联想,丰富想象,增强诗的意蕴;
暗示作用,婚后生活并不美满;
能近取譬,更显得自然真切,采桑养蚕是女主人的日常劳动生活。
小结
这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賦以叙事、兴以抒情、比以增色,情真辞朴,富有民歌特色。诗歌通过女主人公与氓本身思想行为的前后对比刻画人物性格,突出了女主人公的善良忠贞和氓的反复无常。表达了对美好自由的爱情、婚姻生活的追求以及对朝三暮四、喜新厌旧和忘恩负义之徒进行揭露和批判。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题。
桃 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蓁(zhēn)蓁:草木茂盛的样子。
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答案】以“桃之夭夭”起兴,(手法)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作用)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子孙繁衍、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