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与神话亲密接触
——初中语文《女娲造人》课堂教学实录评析
龙泉市养真中学 张少华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神话故事:……
请问,你们知道这个故事的题目吗?
生齐答:《盘古开天劈地》。
师:那么,故事里哪些地方吸引了你?请说一说。
生1:我觉得盘古非常热爱这个世界,他的精神吸引了我。
生2:血液变成了河流。
生3:他的头发变成了森林,眼睛变成了星星,运用了排比、想象的手法。
师:这就是童话、神话常用的手法,神话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大自然的认识,想象正是神话的亮点。今天我们就走进想象的世界。在童话世界里,谁创造了人?生:女娲。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一则故事。
(屏幕显示)
《风俗通》:通常说天地开辟以后,还没有人类。女娲揉团黄土造成人。这项工作太费力了,女娲忙不过来,就把一根绳子放到泥浆中,拉出来,溅出的泥点字就成了人。
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师问:你想说些什么或者提一些建议。
生1:他为什么会变成人形?
生2:她造出的人是什么样的?
生3:她怎么知道男女分配的?
生4:她是怎样“费力地 ”要写具体些。
生5:她干吗要造人?
生6:还应该添上盘古开天辟地后世界上有些什么,然后才想到造人。
生7:女娲为什么要祷告?
师 :请同学们选择一个方面,怎样补充这个故事。
(学生想象、讨论。)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的想象讲给大家听?
生1:我想,女娲可能下凡到人间池塘,站在石头上,看到美丽的荷花,此时春风拂面,想到没有人太没意思了。
生2:女娲一个人来到人间,发现世界上没人类太没意思,想随便玩玩便抓了一些泥土,结果就造出了人。
生3:女娲来凡间考察民情,觉得太单调、太无趣,想着想着便走到前面池塘去捏了很多小孩跟他们一起玩。
生4:女娲造出男女是让人类生生不息。
生5:盘古开天辟地后发现没人类,于是便另外造了一些人。
师:我们看袁柯作为一个神话作家,也作了一个想象。打开课本去阅读看看袁柯作了什么补充想象,跟自己想象对比。
屏幕显示:文章还丰富了哪些内容?在书上做一些记号。
(生阅读课文回答)
生1:女娲是怎样的人。
生2:女娲造出生物后,生物叫她妈妈,女娲非常喜悦,欢快地把他叫做人。
师:谁能把表现女娲喜悦、欢快心情的语段读一下?
(生读相关的语段。)
生3:女娲造出了人,给她带来了欢乐。
师:还给谁带来快乐?
生:小人。师:请读小人获得生命的快乐这一段。
生4:她给小人取了“人”名。
生5:小人很多,震响了周围。
生6:婚配以后这个世界是怎样的,介绍得更具体。
生7:每天只睡一会儿的情景应渲染一下。
生8:还描写了人的样子。
师:请读一读相关的句子。(然后,屏幕显示)作者为什么要加上这些内容?这些想象是否完全脱离现实?
生1:加上这些内容更具体、生动。
生2:不是的,里面的人会叫妈妈,男女婚配繁衍后代,跟现实生活一样。
生3:天上有鸟、鱼,这些跟现实也是一样。
生4:女娲考虑的问题跟人类也差不多。
生5:小人也有名字。
生6:原野自然景色跟人间一样。
师 :这些想象大胆、奇特又合情合理。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故事呢?
生1:人是上帝耶稣创造的 。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故事,请看屏幕:
1、西方上帝造人的神话世界。
2、在藏族地区广泛流传着一则猕猴演化成人的神话。
3、在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一些藏族地区流传着洪水泛滥,姐弟成亲的神话
4、蛋生英雄的神话。
师:人类为什么要创造这样一些故事?
生1:人类很迷信。
生2:科学不发达,人类产生一些幻想。
生3:一些自然现象无法解释。
师:这些神话表现了人类非凡的创造力和探究精神,也是我们现代人类所必备的精神能力。下面,请同学们发挥创造力,想象一下。
(屏幕显示) 1 创作故事:假设你通过时光隧道回到远古时代
2 为未来人画像。
(两题任选一题 )
生1:头发很长,头脑很发达,用脚走路。手有很多功能,有翅膀。
生2:上台画图 ,同时解说——他要走路戴上帽子就行了,饿了就拉下大耳朵吃,耳朵边吃边长。
生3:外形跟人一样,可是生了一个关节可以随意伸张。
生4:以后的人类跟以前猿猴不一样。而且75%以上生物将灭亡。
师:这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但想象是无限的,希望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想象。
下课!
简评:这节课教师用神话故事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说出自己最被吸引的地方。一开始就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很自然地带领学生走进神话,为后面张本打下坚实的基础。然后让学生看《风俗通》的故事并作补充,这就促使学生去想象、去丰富故事内容。结果学生想象很丰富,也很奇特。而且通过与作者的想象作比较,即让学生知道自己的长处,也明确了自己想象的不足。特别是最后一个环节——“想象训练营”为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提供了很好的实践空间,教学目标也得到充分的印证。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发言40多人次,但又紧扣神话“丰富的想象”的特点展开,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得到充分保证。可以这样说,这是一堂了解神话故事特点的课,又是一堂学生想象的课。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