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检测题
一、选择题
1.史载唐太宗时,有大臣奏请修复长城,太宗一笑置之。唐太宗不修长城的理由是( )
A. 唐朝北方已无边患
B. 长城已经彻底失去防御作用
C. 唐朝国力虚弱,无财力支持。
D. 开明的民族政策使民族关系融洽
2.“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筑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这是钱文忠教授对我国古代某一历史的评价,钱教授评价的这一历史可以从下列哪部作品中找到蛛丝马迹
A. 《汉书 张骞传》B. 《徐霞客游记》C. 《马可 波罗行纪》D. 《西游记》
3.如果要沿着中国唐代高僧玄奘的足迹,重走西行取经之路,你认为起点和终点应分别设在
A. 中国广州、尼泊尔B. 中国北京、印度那烂陀寺
C. 中国新璐、巴基斯坦D. 中国西安、印度那烂陀寺
4.唐玄宗是很有才能的政治家,他采取的改革措施不包括( )
A.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B.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C.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D. 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5.下列搭配正确的是( )
A. 秦朝——孝文帝改革——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B. 汉朝——指南针的发明——为欧洲新航路开辟创造了条件
C. 唐朝——科举制的创立——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D. 元朝——行省制度——我国省级行政区设立的开始
6.五代十国并非指一个朝代,是指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关于这一时期的表述与史实不符合的是( )
A. 十国是指南方地区的九个政权加上北方的北汉
B. 北方政权更迭频繁,战事不断
C. 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
D. 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分立,阻碍了国家的统一
7.下列史实反映唐朝时期中印友好交往的是 ( )
A. 张骞出使西域B. 玄奘西行研究佛学C. 佛教传入中国D. 鉴真东渡
8.唐朝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政府在今新疆地区设立的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是( )
①安西都护府 ②西域都护府 ③北庭都护府 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
9.学习了隋唐历史后,四位同学参加了主题演讲活动。以下是这四位同学的演讲标题,其中能准确概括这段历史基本特征的是 ( )
A. 分裂走向统一B. 繁荣与开放C. 文明的曙光D. 巩固与危机
10.上海世博会日本馆里,有一个以“遣唐使”为中心的展区。下列关于唐朝与日本交往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玄奘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B. 日本按照唐朝模式进行政治改革
C. 唐朝时期日本派遣十几批遣唐使来华
D. 中日两国交往频繁
11.日本的唐招提寺在每年的6月5日,即鉴真忌辰的前一天举办纪念法事。而只有在这一天,平日难得一见的国宝“鉴真和尚坐像”才会和公众见面。鉴真东渡日本发生在( )
A. 隋朝时期B. 秦汉时期C. 唐朝时期D. 宋元时期
12.唐代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这样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作者认为大运河开凿的最主要影响是( )
A. 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B. 激化社会矛盾导致隋朝灭亡
C. 促进了南北交流和经济发展
D. 奠定了唐朝盛世局面的基础
13.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 )
A. 安史之乱B. 天宝危机C. 藩镇割据D. 宦官专权
14.将“581年”和“杨坚”这两个历史要素结合在一起,我们可以得到准确的历史信息是( )
A. 隋朝的建立B. 杨坚掌握北周大权C. 陈朝的灭亡D. 隋朝的统一
15.“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首诗与哪一次农民起义有关( )
A. 大泽乡起义B. 楚汉之争C. 黄巢起义D. 黄巾起义
16.隋唐时,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发展。下列不属于反映唐朝民族关系融洽的诗句是( )
A. 回鹘衣装回鹘马B. 车书本一家C. 唐风洋溢奈良成D. 和同为一家
17.唐朝手工业发达,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闻名中外的陶器珍品是( )
A. 青花瓷B. 冰裂纹瓷器C. 唐三彩D. 白瓷
18.“中国”在英文中为“CHINA”,它是用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瓷器来借代,那么唐朝创制的闻名于世界的陶瓷珍品是( )
A. 青瓷B. 白瓷C. 青花瓷D. 唐三彩
二、非选择题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材料三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1)材料一所示是中国古代哪一大型工程?它是在哪个皇帝在位时开凿的?
(2)请你仔细观察材料一的示意图,按英文字母所在位置填写相应内容。
两端:A______ B______
四段:C______ D______ E______ F______
(3)2014年,该工程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大运河的作用。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宗)谓使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谘其耕稼,此则富矣。”
——引自《贞观政要》卷八
材料二武周时期搜罗人才,尝十道使人,天下选残明经、进士,及下村教童蒙博士,皆被搜扬,不曾试练,并与美职。能够重视农业,规定州县境内,田畴垦辟,家有余粮,则予以升奖。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表现在户数增长上,从永昌(689年)时的三百八十万户 ,到她去世时增至六百一十五万余户。
——出自《隋唐五代史纲》
材料三“开元时,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娟一匹,钱二百;天下岁入之物,租钱二百余万缗(min),粟千九百八十余万户,庸调绢七百四十万匹,布千三十五万余端。
——《新唐书》卷五一
请回答:
(1)上述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谁在位时期的统治局面?
(2)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指出这些局面的共同点?
(3)想一想这些局面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处于什么时期?
21.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产生了许多伟大的人物,作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关下列历史人物的问题。
(1)图一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是谁?她在位期间采取一系列措施,为后来的哪一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图二中的历史人物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皇帝,其在位时的年号是贞观,那么他是谁?人们把他统治时期称为什么?其为了加强汉藏友谊,把谁嫁到了吐蕃?
(3)图三中的历史人物远赴天竺学习佛教,他是谁?归国后,其弟子将他的经历记录成书,这一部书籍名叫什么?
(4)“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图四人物的名句,他是谁?被后人称为什么?
22.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十分频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唐朝时日本派遣到中国的使节叫什么?他们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谁?
(3)唐朝时游学天竺的高僧是谁?
(4)以上对外交往的史实对今天有何借鉴?
23.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唐六典》记载唐王朝曾与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交往,每年都有大批外国客人来到长安。唐王朝设有专门机构(鸿胪寺、礼宾院)负责接待外宾,设置翻译人员,提供各种便利。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和文化,对很多国家很有吸引力。波斯(伊朗)曾不断派遣使者前来长安,波斯商人遍布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地;唐朝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来中国的遣唐使有十多批,同来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等;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摘编自《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请回答: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表现。简析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24.阅读下列材料并问答问题:
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材料二:“北通涿郡之鱼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利也博哉。”
材料三:请你仔细观察《陏朝大运河》图,并问答问题。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河”是指什么?
(2)此“河”是谁在位时开通的?开通此河的目的是什么
(3)此河开通后有什么作用?
(4)材料二中的“琢那”、“江都”分别指现在的什么地方?
25.阅读下列材料: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
请回答:
(1)诗中黄巢运用比喻手法,赋予菊花以农民起义军的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 ,对胜利充满必胜的信念。黄巢为什么要发动农民起义?
(2)黄巢起义是唐末历时最久,波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其结果怎么样?
参考答案
1.D 2.D 3.D 4.C 5.D 6.D 7.B 8.B 9.B 10.A 11.C 12.C 13.A 14.D 15.C 16.C 17.C 18.D
19.(1)隋朝大运河。隋炀帝(或杨广)。
(2)A涿郡 B余杭 C永济渠 D通济渠 E邗沟 F江南河
(3)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对我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但是,大运河的开通,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隋的灭亡。
20.(1)材料一:唐太宗 ; 材料二:武则天 ; 材料三:唐玄宗。(2)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3)我国封建社会处于繁荣时期。
21.(1)武则天。开元盛世。
(2)唐太宗或李世民;贞观之治;文成公主。
(3)玄奘。《大唐西域记》。
(4)李白。诗仙。
22.(1)遣唐使;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2)鉴真
(3)玄奘
(4)一个国家在发展中应积极开展对外交往,多与别国沟通交流,多学习吸收别人的长处,为我所用等。
23.表现:唐都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与世界许多国家交往密切;唐文化远播东西方各国,影响巨大;对外贸易兴盛。(3分。答到其中3点即可得3分。)原因: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对各国的吸引力;唐实行比较开明的对外政策;周边国家对与唐朝交往的重视;对外交通发达。(3分。答到其中3点即可得3分。)
24.(1)隋朝大运河
(2)隋炀帝:加强对国家统治。
(3)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经济的发展: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如只答“加强了南北交流”只得分)
(4)北京:扬州
25.(1)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加之连年灾荒。
(2)起义军虽然一度攻占了长安,最终却被原为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