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1《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1《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6 21:14: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语言建构与应用:通过诵读文本,理清文本实词虚词
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文本,理清文本脉络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文本解读分析主人公的志向和性格特征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孔子的“礼制”思想
学习重点:通过文本解读分析主人公的志向和性格特征
学习难点:理解孔子的“礼制”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一生思想学说的核心是“仁”,提倡“仁义”“礼乐”“德政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的思想。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等观点。晚年整理《诗》《书》,删修《春秋》。
侍坐:在尊长近旁陪坐。《礼记·曲礼上》:“侍坐于所尊,敬毋余席。” 孔颖达疏:“谓先生坐一席,己坐一席,己必坐于近尊者之端,勿得使近尊者之端更有空余之席。”
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时鲁国卞人,比孔子小9岁,时年51岁。
冉有,名求,字子有,春秋时鲁国南武城人,比孔子小29岁,时年31岁。
曾晳,名点,字子皙,春秋时鲁国南武城人,比孔子小29岁,时年31岁。
公西赤,名赤,字子华,春秋末年鲁国人,比孔子小42岁,时年18岁。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 侍 坐。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坐在孔子近旁侍奉。
子曰: “ 以 吾一日 长 乎 尔, 毋 吾 以 也。 居 则 曰:
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些,大家不用我了。” (你们)平日说:
因为

不 吾 知 也! 如 或 知 尔, 则 何 以 哉?
“没有人了解我啊!”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假如
平日
子路 率 尔而 对曰:“ 千 乘 之 国,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中等)诸侯国,
摄 乎 大 国 之 间, 加 之 以 师 旅
夹在(几个)大国的中间,有(别国)军队来攻打他,
夹处

因 之 以 饥 馑; 由 也为 之, 比及三年,
接下来(国内)又有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
接续
军队
急遽不加考虑
兵车
饥 荒
治理
等到
子路 率 尔而 对曰:“ 千 乘 之 国,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中等)诸侯国,
摄 乎 大 国 之 间, 加 之 以 师 旅
夹在(几个)大国的中间,有(别国)军队来攻打他,
夹处

因 之 以 饥 馑; 由 也为 之, 比及三年,
接下来(国内)又有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
接续
军队
急遽不加考虑
兵车
饥 荒
治理
等到
夫子 哂 之。“求,尔何如?”对曰:
孔子对他示以微笑。“冉有,你怎么样?”(冉有)回答说:
“方 六 七 十,如 五 六 十, 求也为之, 比及三年,
“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
计量单位
可使 足 民。 如 其 礼 乐, 以俟君子。”
可以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要等待君子
富足
微小
至于
治理
等待
或者
“赤,尔何如” 对曰:“非 曰 能 之,愿 学 焉。
“公西华,你怎么样?”回答说:“不敢说能胜任,但愿意在这方面学习。
宗 庙 之事,如 会 同, 端 章 甫
“祭祀祖先的事,或者诸侯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
做个小司仪。”“曾晳,你怎么样?”
司仪
能做······事
礼服
礼 帽
鼓 瑟 希, 铿 尔, 舍 瑟 而作,
(曾晳)弹奏瑟的声音渐渐稀疏,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
对曰:“ 异乎 三 子 者 之 撰”
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为政的才能不一样。”
子曰:“ 何 伤 乎? 亦 各 言 其 志也。”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何 妨
通“稀”
才能
站起来
曰:“莫 春 者, 春 服 既 成, 冠者五六人”
(曾晳)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好了。成年人五六个,
童子六七人, 浴 乎 沂, 风 乎 舞雩, 咏而归。
少年六七个,到沂水去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回家。”
夫子 喟然 叹曰:“吾 与 点也”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晳啊!”
长叹
通“暮”
少年
成年人
赞同
三 子 者 出, 曾晳 后。 曾晳曰:“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问(孔子):“他们三位的话怎样”
子 曰:“ 亦 各 言 其 志 也 已矣。”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曰:“夫子 何 哂 由 也?”
(曾晳)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怎么样
罢了
曰:“为国 以礼, 其 言 不让,是故哂之。”
(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笑他”
“ 唯 求则 非 邦 也与?”
“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的事吗?”
“怎么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就不是国家呢?”
谦让
语气词
所以
国家
“ 安 见 方六十七 如五六十 而 非 邦也者?”
怎么
“唯 赤 则 非 邦 也与?”“ 宗 庙 会 同,
“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国家的事吗?” “宗庙祭祀、朝见天子,
非 诸 侯 而 何? 赤 也 为 之 小,
不是诸侯国(的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一个小司仪
那么谁能做大司仪呢?”
孰 能 为 之 大?”

一、通假字
(1)毋吾以也(“以”同“已” )
(2)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希”同“稀”,稀疏)
(3)莫春者(“莫”同“暮”)
二、一词多义
1.方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且操善用兵,变化无方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名词,道,指是非准则
名词,计量面积用语
名词,常规,常法
副词,将,刚刚
2.尔
以吾一日长乎尔
子路率尔而对曰
代词,你们
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词后,相当于“然”
二、一词多义
3.如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宗庙之事,如会同
连词,假如,如果
介词,至于
连词,或者
4.以
则何以哉
以吾一日长乎尔
加之以师旅
动词,做
连词,因为
介词,用
二、一词多义
5.而
子路率尔而对曰
舍瑟而作
非诸侯而何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顺承
连词,表并列
三、古今异义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古义:少年,未成年的男子。
今义:男孩子,泛指儿童。
四、词类活用
(1)端章甫
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2)风乎舞雩
名词用作动词,吹风
(3)曾皙后
名词用作动词,落在后面
(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相;形容词用作名词,大相
五、特殊句式
(1)毋吾以也
宾语前置句, 毋以吾也
(2)不吾知也
宾语前置句, 不知吾也
(3)则何以哉
宾语前置句, 则以何哉
(4)尔何如
宾语前置句, 尔如何
(5)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状语后置句, 以师旅加之,因以饥馑(加)之
(6)为国以礼
状语后置句, 以礼为国
(7)浴乎沂,风乎舞雩
状语后置句,乎沂浴,乎舞雩风
六、文学常识
(1)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2)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①宗庙:狭义的“宗庙”是庙号为“×宗”的帝王之庙。而庙号“×祖”的帝王庙称“祖庙”;非祖非宗的帝王庙称“亲庙”。广义的“宗庙”是古代天子诸侯乃至大夫、士所修建的祭祀祖先的建筑。②庙号: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或称祖,或称宗。例如祖、世祖、太宗、高宗等。
(3)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这是做小相时的穿戴。端,古代的一种礼服。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
(4)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
六、文学常识
(5)莫春:即暮春,农历三月。
(6)冠者:成年人。周代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童子:少年,未成年的男子。
(7)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
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诸侯春天朝见天子叫“朝”,秋天朝见天子叫“觐”;天子派卿大夫见诸侯或别国诸侯叫“聘”。
(8)舞雩:台名,是鲁国求雨的坛,在今曲阜东南。雩,求雨的祭祀仪式,伴以乐舞,故称“舞雩”。
【任务一】梳理文本内容
1.整体感知文本,梳理文本脉络
开头至“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对曰”至“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至结尾
【任务一】梳理文本内容
2.研读第一部分,分析“孔子问志”的原因。
明确:
(1)社会背景:礼乐崩坏的春秋末年现状;
(2)孔子现状:年事已高,无人任用,政治理想无法实现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3)了解弟子:孔子熟悉弟子的能力及其性格特点。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任务一】梳理文本内容
3.研读第二部分,分析四个弟子各自的志向。
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义理。
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还难办到。
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
暮春时节,脱下冬衣,穿上春衣,和五六个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少年,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强兵
富民
明礼
太平盛世
大同世界
【任务一】梳理文本内容
4.研读第三部分,归纳分析孔子对弟子的志向的态度?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
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吾与点也
【任务一】梳理文本内容
5.研读文本,分析孔子为什么赞同曾晳的志向?
明确:
(1)曾晳的志向内容:太平盛世图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是孔子的政治理想;
(2)曾晳的行为特点:曾晳舍瑟而作,一方面体现了孔子的礼乐思想,另一方面曾晳的洒脱、不愿为官,符合当时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现状;
(3)曾晳的志向中未提及治国,却高度概括出了孔子理想中礼乐治国后的社会特点,表现了孔子对大同世界的向往。
【任务二】分析文本形象
6.研读文本,揣摩人物性格,填写表格
人物 行为 志向 性格 夫子态度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曾晳
率尔而对
有勇,知方
足民
为小相
鼓瑟希
舍瑟而作
急躁轻率
有抱负
自信谦虚
哂之
谦虚好学知礼
暮春者······
稳重、洒脱
与之
【任务二】分析文本形象
7.研读文本,通过人物的言行,归纳孔子的形象。
明确:
为师:
(1)教学民主:侍坐;逐个询问学生;曾晳鼓瑟;
(2)尊重学生,鼓励学生: 夫子哂之;“何伤乎,亦各言其志尔”
(3)耐心热情: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耐心解答曾晳问题;
为政:
(1)强调礼法: “为国以礼”
(2)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寄托予学生: “毋吾以也”;夫子喟然叹曰
【任务三】感悟文本艺术
7.对比原文与改文,分析原文表达上的特点及其作用。
原文: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
改文: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居则曰:“不吾知”
明确:多用虚词(语气词)。
作用:对话 中使用虚词,不仅可以舒缓或加重语气,还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此处“也”的使用,营造了轻松的漫谈氛围,也表现了孔子尊重学生的人物形象。
【任务三】感悟文本艺术
7.对比原文与改文,分析原文表达上的特点及其作用。
原文:
子路率尔而对曰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
夫子喟然叹曰
改文:
子路对曰
点对曰
夫子曰
明确:使用了表示神态、动作的词语。
作用:《论语》中的大部分都是格言和对话,此处使用这些词语,不仅可以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性格,更加可以增强文本的文学性,相比于春秋以来的简略的语言风格有了明显的突破。
【任务三】感悟文本艺术
8.孔子对子路的回答报以“哂”,你认为这个“哂”是褒义还是贬义?
1.微笑。《论语·先进》:“夫子哂之。”
2.讥笑。 晋·孙绰《游天台山赋》:“哂夏虫之疑冰,整轻翮而思矫。”
明确:
(1)褒:对子路的主动、抱负和自信感到满意;
(2)贬:为国以礼,但是子路的行为没有谦让
一字寓褒贬
课后作业
1.完成课时作业训练
2.阅读《季氏将伐颛臾》,对比本文中孔子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