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桃花源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积累文言词汇。
2、 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 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4、 品味作品的语言。
【学习重点】
1、 积累文言词汇。
2、 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 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4、 品味作品的语言。
【学习难点】
1、 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 品味作品的语言。
【学习时间】2课时
【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背诵诗歌《饮酒·其五》
设问:有谁还记得陶渊明的文常?
有一个成语“世外桃源”,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有关资料】
1、 作者介绍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父亲都做过官。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但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使之壮志难酬。陶渊明29岁开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不久,解职归。渊明35岁时,在江陵为桓玄僚佐。40岁为镇军刘裕参军,第二年,义熙元年八月,因叔父推荐,得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役告诉他要束带鞠躬迎接,他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而折腰”。即自离职去,在官仅八十多天。离任时,做了一篇《归去来兮辞》以明志。因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再没有出仕,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之一。陶渊明的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现存文章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共计12篇。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有“田园诗人”之称。他也是田园派的鼻祖。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感情,但又包含了“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遁世的思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2、题目解说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在“记”中,作者描绘了桃源的自然景象和社会风尚,记叙了桃花源诗的来历,情节引人入胜,语言简练,质朴自然,读来琅琅上口,后人把它看作独立的文章。这就是《桃花源记》。“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记:可以是游记和碑记(或铭记)(主要的还是游记)。游记是收在文集中的记叙游览山川名胜活动、描写景物、用来抒发感情,让思想在风中飘荡的一种文体(散文)。相当于现在的记叙文,有的夹有一点议论,更像散文。
3、写作背景
本文大约写于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作者时年57岁,此时他已归隐十六年了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陶渊明目睹当时黑暗的社会:统治者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为了争夺统治地位,多次发生流血政变。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l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作了最后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恭帝。统治者日益加重对人民的赋税徭役和剥削压榨,给百姓造成了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痛苦。他面对现实,深有感触,于是,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桃源仙境?
这要从他的时代和思想说起。东晋末年,陶渊明家乡江州(今江西九江)一带,由于战乱频仍,民不聊生,“至乃男不被养,女无匹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晋书·刘毅传》)。及至晋宋易代,人民逃亡情形更为严重。《宋书·荆州蛮传》说:“宋民赋役严苦,贫者不复堪命,多逃亡入蛮”,因“蛮无徭役,强者又不供官税”。这些史实便是虚构桃源仙境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从思想来说,陶渊明受道家思想影响很深,并又追慕阮籍高洁,久慕淳风,眷爱丘山,厌恶官场,曾以“羲皇”上人自谓,幻想做无怀氏、葛天氏之民。这些思想意识积聚起来便成为其虚构仙境的思想根源。《晋书·本传》说陶渊明自以曾祖为晋世宰辅而“耻复屈身后代”,故何文焕说他是以“避宋之怀”写桃源人避秦之事,也可作为剖析其创作动机的参考。
【附】桃花源诗及译文
嬴(yíng)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qǐ)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yān),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qì)。
桑竹垂馀荫,菽稷(jì)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mí)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zǔ)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r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yì)。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狮,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niè)清风,高举寻吾契(qì)。
译文:
秦始皇暴政,打乱了天下的纲纪,贤人便纷纷避世隐居。黄绮等人于秦末避乱隐居商山,桃花源里的人也隐居避世。进入桃花源的踪迹逐渐湮没,入桃花源之路于是荒芜废弃了。桃花源人互相勉励督促致力农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桑树竹林垂下浓荫,豆谷类随着季节种植,春天收取蚕丝,秋天收获了却不用交赋税。荒草阻隔了与外界的交通,鸡和狗互相鸣叫。祭祀还是先秦的礼法,衣服没有新的款式。儿童纵情随意地唱着歌,老人欢快地来往游玩。草木茂盛使人认识到春天来临,天变暖和了;树木凋谢使人知道寒风猛烈,秋冬之季到了。虽然没有记载岁时的历书,但四季自然转换,周而成岁。生活欢乐得很,还有什么用得着操心?桃花源的奇迹隐居了五百多年。今日却向世人敞开桃花源神仙般的境界。桃花源中的淳朴风气和人世间的淡薄人情本源不同,一时显露的桃花源又深深地隐藏起来了。试问世俗之士,又怎么能知道尘世之外的事?我愿驾着清风,高高飞去,寻找与我志趣相投的人。
附《五柳先生传》(节选)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固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注】会意:体会文中的要旨。造:往,到。吝情:隐瞒真情。短褐;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4、文体知识
桃花源:中国的乌托邦
自从有了阶级社会以来,人们都幻想着一种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财产共分的理想社会生活,这就是“乌托邦”。
“乌托邦”是欧洲拉丁文的音译,原意为“乌有之乡”,即不存在的地方。自从16世纪初叶,英国人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描绘了一个废除私有财产、实行公有制、按计划生产和消费及人人都从事劳动生产的理想社会后,人们便把“乌托邦”理解为“空想的理想社会”,“乌托邦”也就成了“空想”的同义语。
在中国,乌托邦同样令人憧憬、神往,晋代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在他的作品中,就表现了对“乌托邦”的美好向往。
陶渊明一生都生活在社会动荡、灾害频繁的年代中,几次出仕,壮志难酬,终于归隐田园。自己一生的贫病交加,以及亲眼目睹的社会腐败混乱、民生疾苦,使其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对美好、平等、安定的社会生活的渴盼,正是有了这种渴盼,才使得他唱出了一曲世界上最古老的“乌托邦”恋歌——《桃花源诗并序》。
【预习设计】
加点字注音:
俨然( ) 垂髫 ( ) 诣太守( ) 刘子骥( )
武陵人捕鱼为业(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便要还家( )
便舍船( ) 屋舍( ) 阡陌( ) 怡然( )
间隔( ) 此中人语云( ) 叹惋( ) 豁然( )
用“/”划分下列句子的停顿。
1 忘路之远近
2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4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5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6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加点词解释:
(1)复行数十步( ) (2)屋舍俨然( )
(3) 欲穷其林( ) (4)此中人语云( )
(5)才通人( ) (6)芳草鲜美( )
(7)落英缤纷( ) (8)渔人甚异之( )
(9)屋舍俨然( ) (10)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11)阡陌交通( ) (12)悉如外人( )
(13)黄发垂髫( ) (14)并怡然自乐( )
(15)乃大惊( ) (16)具答之( )
(17)咸来问讯( ) (17)便要还家( )
(19)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 (20)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2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2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23)遂与外人间隔( ) (24)无论魏晋( )
(25)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26)皆出酒食( )
(27)不足为外人道也( ) (28)武陵人捕鱼为业( )
(29)便扶向路( ) (30)处处志之( )
(31)诣太守( ) (32)寻向所志( )
(33)寻向所志( ) (34)寻病终( )
(35)无问津者( ) (36)缘溪行( )
(37)乃不知有汉( ) (38)欣然规往( )
(39)便扶向路( ) (40)不足为外人道也( )
句子翻译: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8)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9)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0)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1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内容概括
(1)本文主要记叙的是什么内容?
(2)写出渔人的行踪:
【合作探究】
1、梳理本文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2、 归纳本文的成语,并解释意思。
【课堂检测】
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
(1)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
(2)渔人来到桃花源,村子里的人如何对待渔人的?
填写下面表格
词 古义 今义
交通 交错相通
妻子 指妻子一人
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
无论 关联词,“不管”的意思
鲜美 鲜艳美丽
将下列句中省略的主语补充完整
①( )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数日,( )辞去。
选择题:
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芳草鲜美 鲜艳美丽 B、阡陌交通 指小路
C、率妻子邑人 妻子和儿女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值得
与“欣然规往”中的“然”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以为然 B、怡然自乐
C、屋舍俨然 D、豁然开朗
下列句中的“其”字意思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既出,得其船 B、欲穷其林
C、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渔人甚异之。
②欲穷其林。
③处处志之。
④未果,寻病终。
【扩展延伸】
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园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确实。④浣:洗衣。
下面解释加点词有错的一项是( )
A.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都) B.偶舍骑步行(骑马)
C.其丈夫方担粪灌园(正) D.自恨不如远甚也(怨恨)
翻译句子:
(1) 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2) 园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
这段文字和课文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作业布置】
1、 朗读课文,试着背诵课文。
2、 完成上面的拓展延伸作业。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桃花源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积累文言词汇。
2、 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 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4、 品味作品的语言。
【学习重点】
1、 积累文言词汇。
2、 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 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4、 品味作品的语言。
【学习难点】
1、 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 品味作品的语言。
【学习时间】2课时
【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背诵诗歌《饮酒·其五》
设问:有谁还记得陶渊明的文常?
世外桃 yuán 中的“yuán”字怎么写?这个成语作何解?出自何处?
“yuán”写为“源 ”。解释:源头、起源,开始的地方;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亦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亦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这个成语出自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诗》的序——《桃花源记》。
这是一篇流传千古的优美的记叙性散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有关资料】
1、 作者介绍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父亲都做过官。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但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使之壮志难酬。陶渊明29岁开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不久,解职归。渊明35岁时,在江陵为桓玄僚佐。40岁为镇军刘裕参军,第二年,义熙元年八月,因叔父推荐,得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役告诉他要束带鞠躬迎接,他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而折腰”。即自离职去,在官仅八十多天。离任时,做了一篇《归去来兮辞》以明志。因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再没有出仕,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之一。陶渊明的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现存文章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共计12篇。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有“田园诗人”之称。他也是田园派的鼻祖。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感情,但又包含了“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遁世的思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2、题目解说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在“记”中,作者描绘了桃源的自然景象和社会风尚,记叙了桃花源诗的来历,情节引人入胜,语言简练,质朴自然,读来琅琅上口,后人把它看作独立的文章。这就是《桃花源记》。“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标志,主要通过写人、叙事、状物、绘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这种文体相当于今天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之类的记叙性散文。
记:可以是游记和碑记(或铭记)(主要的还是游记)。游记是收在文集中的记叙游览山川名胜活动、描写景物、用来抒发感情,让思想在风中飘荡的一种文体(散文)。相当于现在的记叙文,有的夹有一点议论,更像散文。
3、写作背景
本文大约写于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作者时年57岁,此时他已归隐十六年了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陶渊明目睹当时黑暗的社会:统治者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为了争夺统治地位,多次发生流血政变。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l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作了最后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恭帝。统治者日益加重对人民的赋税徭役和剥削压榨,给百姓造成了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痛苦。他面对现实,深有感触,于是,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桃源仙境?
这要从他的时代和思想说起。东晋末年,陶渊明家乡江州(今江西九江)一带,由于战乱频仍,民不聊生,“至乃男不被养,女无匹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晋书·刘毅传》)。及至晋宋易代,人民逃亡情形更为严重。《宋书·荆州蛮传》说:“宋民赋役严苦,贫者不复堪命,多逃亡入蛮”,因“蛮无徭役,强者又不供官税”。这些史实便是虚构桃源仙境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从思想来说,陶渊明受道家思想影响很深,并又追慕阮籍高洁,久慕淳风,眷爱丘山,厌恶官场,曾以“羲皇”上人自谓,幻想做无怀氏、葛天氏之民。这些思想意识积聚起来便成为其虚构仙境的思想根源。《晋书·本传》说陶渊明自以曾祖为晋世宰辅而“耻复屈身后代”,故何文焕说他是以“避宋之怀”写桃源人避秦之事,也可作为剖析其创作动机的参考。
【附】桃花源诗及译文
嬴(yíng)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qǐ)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yān),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qì)。
桑竹垂馀荫,菽稷(jì)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mí)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zǔ)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r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yì)。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狮,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niè)清风,高举寻吾契(qì)。
译文:
秦始皇暴政,打乱了天下的纲纪,贤人便纷纷避世隐居。黄绮等人于秦末避乱隐居商山,桃花源里的人也隐居避世。进入桃花源的踪迹逐渐湮没,入桃花源之路于是荒芜废弃了。桃花源人互相勉励督促致力农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桑树竹林垂下浓荫,豆谷类随着季节种植,春天收取蚕丝,秋天收获了却不用交赋税。荒草阻隔了与外界的交通,鸡和狗互相鸣叫。祭祀还是先秦的礼法,衣服没有新的款式。儿童纵情随意地唱着歌,老人欢快地来往游玩。草木茂盛使人认识到春天来临,天变暖和了;树木凋谢使人知道寒风猛烈,秋冬之季到了。虽然没有记载岁时的历书,但四季自然转换,周而成岁。生活欢乐得很,还有什么用得着操心?桃花源的奇迹隐居了五百多年。今日却向世人敞开桃花源神仙般的境界。桃花源中的淳朴风气和人世间的淡薄人情本源不同,一时显露的桃花源又深深地隐藏起来了。试问世俗之士,又怎么能知道尘世之外的事?我愿驾着清风,高高飞去,寻找与我志趣相投的人。
附《五柳先生传》(节选)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固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注】会意:体会文中的要旨。造:往,到。吝情:隐瞒真情。短褐;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4、文体知识
桃花源:中国的乌托邦
自从有了阶级社会以来,人们都幻想着一种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财产共分的理想社会生活,这就是“乌托邦”。
“乌托邦”是欧洲拉丁文的音译,原意为“乌有之乡”,即不存在的地方。自从16世纪初叶,英国人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描绘了一个废除私有财产、实行公有制、按计划生产和消费及人人都从事劳动生产的理想社会后,人们便把“乌托邦”理解为“空想的理想社会”,“乌托邦”也就成了“空想”的同义语。
在中国,乌托邦同样令人憧憬、神往,晋代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在他的作品中,就表现了对“乌托邦”的美好向往。
陶渊明一生都生活在社会动荡、灾害频繁的年代中,几次出仕,壮志难酬,终于归隐田园。自己一生的贫病交加,以及亲眼目睹的社会腐败混乱、民生疾苦,使其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对美好、平等、安定的社会生活的渴盼,正是有了这种渴盼,才使得他唱出了一曲世界上最古老的“乌托邦”恋歌——《桃花源诗并序》。
【预习设计】
加点字注音:
俨然( ) 垂髫 ( ) 诣太守( ) 刘子骥( )
武陵人捕鱼为业(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便要还家( )
便舍船( ) 屋舍( ) 阡陌( ) 怡然( )
间隔( ) 此中人语云( ) 叹惋( ) 豁然( )
【答案】
俨然( yǎn ) 垂髫 ( tiáo ) 诣太守(yì ) 刘子骥( jì )
武陵人捕鱼为业( wéi ) 不足为外人道也( wèi ) 便要还家( yāo )
便舍船( shě ) 屋舍( shè ) 阡陌(qiān mò ) 怡然(yí )
间隔(jiàn ) 此中人语云(yù ) 叹惋( wǎn ) 豁然( huò )
用“/”划分下列句子的停顿。
1 忘路之远近
2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4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5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6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答案】忘/路之远近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加点词解释:
(1)复行数十步( ) (2)屋舍俨然( )
(3) 欲穷其林( ) (4)此中人语云( )
(5)才通人( ) (6)芳草鲜美( )
(7)落英缤纷( ) (8)渔人甚异之( )
(9)屋舍俨然( ) (10)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11)阡陌交通( ) (12)悉如外人( )
(13)黄发垂髫( ) (14)并怡然自乐( )
(15)乃大惊( ) (16)具答之( )
(17)咸来问讯( ) (17)便要还家( )
(19)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 (20)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2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2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23)遂与外人间隔( ) (24)无论魏晋( )
(25)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26)皆出酒食( )
(27)不足为外人道也( ) (28)武陵人捕鱼为业( )
(29)便扶向路( ) (30)处处志之( )
(31)诣太守( ) (32)寻向所志( )
(33)寻向所志( ) (34)寻病终( )
(35)无问津者( ) (36)缘溪行( )
(37)乃不知有汉( ) (38)欣然规往( )
(39)便扶向路( ) (40)不足为外人道也( )
【答案】
(1)复行数十步( 又 ) (2)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 )
(3) 欲穷其林( 尽 ) (4)此中人语云( 告诉 )
(5)才通人( 仅仅,只 ) (6)芳草鲜美( 新鲜美好 )
(7)落英缤纷( 落花 ) (8)渔人甚异之( 对……感到异 )
(9)屋舍俨然( 房舍 ) (10)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
(11)阡陌交通( 田间小路 ) (12)悉如外人( 全,都 )
(13)黄发垂髫( 老人小孩 ) (14)并怡然自乐(一起 )
(15)乃大惊( 于是,就 ) (16)具答之( 详细 )
(17)咸来问讯(全,都 ) (17)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
(19)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说 ) (20)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 )
(2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儿女 ) (2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同县人 )
(23)遂与外人间隔( 于是,就 ) (24)无论魏晋( 不用说 )
(25)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邀请 ) (26)皆出酒食( 都 )
(27)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 ) (28)武陵人捕鱼为业( 当作 )
(29)便扶向路( 先前的 ) (30)处处志之( 打记号 )
(31)诣太守( 拜访 ) (32)寻向所志(寻找 )
(33)寻向所志( 标记,记号 ) (34)寻病终( 不久 )
(35)无问津者( 问路 ) (36)缘溪行(沿着,顺着 )
(37)乃不知有汉( 居然,竟然 ) (38)欣然规往( 打算,计划 )
(39)便扶向路(沿着,顺着) (40)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不必)
句子翻译: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8)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9)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0)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1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答案】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走,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
(2)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5)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6)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
(7)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8)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
(9)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写出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
(10)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作了标记。
(1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南阳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
内容概括
(1)本文主要记叙的是什么内容?
【答案】本文按照渔人行动的顺序,记叙了他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他出来后再去寻找却再也找不到的事
(2)写出渔人的行踪:
【答案】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合作探究】
1、梳理本文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答案】
通假字: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
一词多义:
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èi,介词,对,向)
穷:①欲穷其林(尽,穷尽)
②悲守穷庐(贫穷的)
闻:①鸡犬相闻(听见)
②闻有此人(听说)
属: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②属(zhǔ)引凄异(连续)
得:①便得一山(看见)
②得其船(找到)
③得一人之使(得到)
向:①寻向所志(原来)
②眈眈相向(对着)
遂: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
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
②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之: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②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③处处志之(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实意)
④二两狼之并驱如故(主谓之间,取独,无意义)
⑤往之女家(动词,去)
⑥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中:①中无杂树(“中间”)
②晋太元中(“年间”)
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舍: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离开。)
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
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②寻病终(副词“不久”)
古今异义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
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
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新鲜美味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不足 古义:不值得、不必;
今义:不够 "注:今义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 :不足挂齿"
间隔 古义:隔绝;
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
俨然 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
缘 古义:沿着 ;
今义:缘故,缘分
津 古义:渡口。指访求、探求的意思。
今义:唾液
外人 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
今义:指没有亲友关系的人
如此 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
仿佛 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今义:似乎,好像
开朗 古义:土地开阔;
今义:乐观,畅快 多形容性格
扶 古义:沿、顺着;
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
志 古义:做标记;
今义:志气,志向
延 古义:邀请;
今义:延伸,延长
悉 古义:全,都;
今义:熟悉
咸 古义:全,都;
今义:一种味道
既 古义:已经;
今义:关系连词,既然
寻 古义:随即,不久;
今义:寻找
向 古义:以前的,旧的;
今义:方向, 对…
果 古义:实现;
今义:果实,结果
词类活用
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焉(不复出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志(寻向所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名词作动词。
果(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句意: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
2)省略句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是“(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省略。句意:(村人)看见了渔人,都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村人),于是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准备食物款待他。)
省主语:
例一: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是“〈小口〉仿佛若有光”的省略。句意:山上有一个小洞口,〈小口里面〉好像有些光亮。)
例二:便舍船,从口入。(是“〈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的省略。句意:〈渔人〉就丢下船,从洞口进去。)
本文省略主语有多处,如:“(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翻译时一并补出。
省宾语:
例一:问所从来(是“问之所从来”的省略。“之”代“渔人”。句意:问〈渔人〉从哪里来。)
省介词:
例二:林尽水源(是"林尽于水源"的省略.)9.四个“然”①豁然开朗(豁然):开阔的样子②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③怡然自乐(怡然):愉快的样子④欣然向往(欣然):高兴的样子
2、 归纳本文的成语,并解释意思。
【答案】世外桃源、豁然开朗、阡陌交通、黄发垂髫、落英缤纷、怡然自乐、鸡犬相闻、无人问津、与世隔绝
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也指一个人间生活理想境界的代名词,
豁然开朗: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一下子出现开阔明朗的境界。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落英缤纷:落花纷纷。缤纷,纷纷。
怡然自乐:怡然,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鸡犬相闻:每家鸡和狗的叫声互相听得到,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现一种和睦的景象。
无人问津:没人探问渡口。津:渡口。比喻事物已被人冷落。
与世隔绝: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
【课堂检测】
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
(1)渔人发现桃花林时和“从口入”时,看到的美景一样吗?
【答案】不一样
发现桃花林时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只有自然景色。
“从口入”后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2)渔人来到桃花源,村子里的人如何对待渔人的?
【答案】“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填写下面表格
词 古义 今义
交通 交错相通
妻子 指妻子一人
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
无论 关联词,“不管”的意思
鲜美 鲜艳美丽
【答案】
词 古义 今义
交通 交错相通 指运输业等
妻子 妻子和儿女 指妻子一人
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 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 不要说 关联词,“不管”的意思
鲜美 鲜艳美丽 味道好
将下列句中省略的主语补充完整
①( )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数日,( )辞去。
【答案】
①村中人 村中人 村中人 渔人 村中人 村中人
②村中人 村中人 渔人 渔人
选择题:
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芳草鲜美 鲜艳美丽 B、阡陌交通 指小路
C、率妻子邑人 妻子和儿女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值得
【答案】B
【解析】应为“交错相通”
与“欣然规往”中的“然”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以为然 B、怡然自乐
C、屋舍俨然 D、豁然开朗
【答案】A
【解析】A应解释为“对,正确”BCD三项中的“然”都是放在形容词的后面,作“……的样子”
下列句中的“其”字意思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既出,得其船 B、欲穷其林
C、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答案】B
【解析】ACD三项中的“其”字作人称代词,B中的“其”作指示代词。
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渔人甚异之。
②欲穷其林。
③处处志之。
④未果,寻病终。
【答案】
1 渔人甚异之。 对……感到惊异
2 欲穷其林。 穷尽,走到尽头。
3 处处志之。 做记号
4 未果,寻病终。 实现
【扩展延伸】
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园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确实。④浣:洗衣。
下面解释加点词有错的一项是( )
A.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都)
B.偶舍骑步行(骑马)
C.其丈夫方担粪灌园(正)
D.自恨不如远甚也(怨恨)
【答案】D
【解析】此处应为遗憾
翻译句子:
(1) 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2) 园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
【答案】(1)把这些拿来同西北那些不从事生产、四处游玩的懒惰男子比较,江北的习俗的确美好。
(2)园中有豆篷瓜架,还有几棵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嬉戏欢笑,鸡和狗都在鸣叫(此起彼伏)。
这段文字和课文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案】都是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
【附译文】第二天我住在了旦子冈,刚行走了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油然茂盛的样子,男女老少都在田间耕作。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在努力耕田劳作,比较西北那些不从事生产、四处游玩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得多。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人正挑粪给园子施肥,女子从井里打了水又在浣洗衣服。园中有豆篷瓜架,还有几棵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嬉戏欢笑,鸡和狗都在鸣叫(此起彼伏)。我看着看着越来越羡慕他们,觉得这一家子中,万物都怡然自得,我自遗憾比他们差得远呢!
【作业布置】
1、 朗读课文,试着背诵课文。
2、 完成上面的拓展延伸作业。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桃花源记》第一课时 单元 3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2、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2、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难点 文言词汇的理解记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世外桃 yuán 中的“yuán”字怎么写?这个成语作何解?出自何处? “yuán”写为“源 ”。解释:源头、起源,开始的地方;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亦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亦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这个成语出自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诗》的序——《桃花源记》。 这是一篇流传千古的优美的记叙性散文。板书课题。 听 激趣
讲授新课 展示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2、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作家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做过小官,因不满现实黑暗,不愿与士族社会合作,仅80余日就弃官归隐,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和《五柳先生传》。解题:记——古代的一种文体标志,主要通过写人、叙事、状物、绘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这种文体相当于今天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之类的记叙性散文。背景简介:背景:东晋末年,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其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甚至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就创作了一首《桃花源诗》。《桃花源记》就是这首诗前面的“序”。在这个诗序里,陶渊明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美好的境界,以寄托他的远大的政治理想与美好的生活情趣。 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俨然( yǎn ) 垂髫 ( tiáo ) 诣太守(yì ) 刘子骥( jì ) 武陵人捕鱼为业( wéi ) 不足为外人道也( wèi ) 便要还家( yāo )便舍船( shě ) 屋舍( shè ) 阡陌(qiān mò ) 怡然(yí )间隔(jiàn ) 此中人语云(yù ) 叹惋( wǎn ) 豁然( huò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根据课下注释,自行翻译全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把捕鱼作为谋生的职业(靠捕鱼谋生)。(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前行,忘了所走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在长达几百步之间,没有别的树木。(桃树下的)芳草鲜艳美丽,落下的桃花也纷繁众多。渔人非常诧异,又继续往前走,想想走完到这桃林的尽头。桃树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到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隐隐约约好象有亮光似的。(渔人)就丢下船,从洞口进去。刚进去时,洞里很窄,只容得下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眼前的是)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优美的池塘、桑树和竹子之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相互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打扮,完全与外界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悠闲和乐。 桃花源中的人)见了渔人,大吃一惊,就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的回答了他们。(那个源中人)就邀请(渔人)到他家里去(做客),摆出美酒杀鸡做出好饭菜(来款待他)。源中的人听说来了一个渔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 ,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很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自家中(去做客),都拿出好酒好菜来款待他。(渔人在桃花源中)住了几天,就告辞而去。源中人告诉他说:“(这儿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起啊。”(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原路回去,(一路上)到处都做了记号。一回到郡城,就去拜见太守,报告了他的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他回来时做的记号,最终却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去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刘子骥,是一个志趣高尚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他)就病死了。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访求(桃花源)的人了。文言词汇归纳:通假字: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一词多义: 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èi,介词,对,向)穷:①欲穷其林(尽,穷尽) ②悲守穷庐(贫穷的)闻:①鸡犬相闻(听见) ②闻有此人(听说)属: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②属(zhǔ)引凄异(连续)得:①便得一山(看见) ②得其船(找到) ③得一人之使(得到)向:①寻向所志(原来) ②眈眈相向(对着)遂: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 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 ②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之: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②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③处处志之(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实意)④二两狼之并驱如故(主谓之间,取独,无意义)⑤往之女家(动词,去)⑥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中:①中无杂树(“中间”) ②晋太元中(“年间”) 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舍: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离开。) 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②寻病终(副词“不久”)古今异义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新鲜美味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不足 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 "注:今义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 :不足挂齿"间隔 古义:隔绝; 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俨然 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缘 古义:沿着 ;今义:缘故,缘分津 古义:渡口。指访求、探求的意思。 今义:唾液外人 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指没有亲友关系的人如此 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仿佛 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开朗 古义:土地开阔;今义:乐观,畅快 多形容性格扶 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志 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志向延 古义:邀请;今义:延伸,延长悉 古义:全,都;今义:熟悉咸 古义:全,都;今义:一种味道既 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寻 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找向 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 对…果 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词类活用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焉(不复出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志(寻向所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名词作动词。果(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特殊句式:1)判断句 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句意: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2)省略句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是“(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省略。句意:(村人)看见了渔人,都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村人),于是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准备食物款待他。)省主语: 例一: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是“〈小口〉仿佛若有光”的省略。句意:山上有一个小洞口,〈小口里面〉好像有些光亮。) 例二:便舍船,从口入。(是“〈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的省略。句意:〈渔人〉就丢下船,从洞口进去。) 本文省略主语有多处,如:“(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翻译时一并补出。省宾语: 例一:问所从来(是“问之所从来”的省略。“之”代“渔人”。句意:问〈渔人〉从哪里来。)省介词: 例二:林尽水源(是"林尽于水源"的省略.)9.四个“然”①豁然开朗(豁然):开阔的样子②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③怡然自乐(怡然):愉快的样子④欣然向往(欣然):高兴的样子成语归纳: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也指一个人间生活理想境界的代名词,豁然开朗: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一下子出现开阔明朗的境界。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落英缤纷:落花纷纷。缤纷,纷纷。怡然自乐:怡然,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鸡犬相闻:每家鸡和狗的叫声互相听得到,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现一种和睦的景象。无人问津:没人探问渡口。津:渡口。比喻事物已被人冷落。与世隔绝: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读课文,说说记叙的要素时间:晋太元中地点:武陵人物:渔人 桃源人事件:渔人发现桃花林,进访桃花源,再寻桃花源则未果。请找出渔人在路途上和桃花源中所见所闻所感的句子。1)桃林景色——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2)源中景象——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渔人觉得桃花源社会生活环优美、物产丰富。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渔人觉得源中人生活安定幸福、自由快乐。3)热情款待——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渔人感到源中人淳朴民风、热情大方。作者笔下描写的是一个怎样的社会作者笔下所描绘的桃花源是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平等,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用动宾短语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加上小标题,并感知写作顺序。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未果 读读适当笔记读注音划停顿读课文自学笔记关注重点词文言归纳小组合作笔记记住成语读课文归纳笔记 明确目标目标1目标2目标2目标2明白主题
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1)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
(2)渔人来到桃花源,村子里的人如何对待渔人的? 填写下面表格
词古义今义交通交错相通妻子指妻子一人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无论关联词,“不管”的意思鲜美鲜艳美丽将下列句中省略的主语补充完整
①( )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数日,( )辞去。
选择题: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芳草鲜美 鲜艳美丽 B、阡陌交通 指小路C、率妻子邑人 妻子和儿女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值得与“欣然规往”中的“然”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为然 B、怡然自乐 C、屋舍俨然 D、豁然开朗下列句中的“其”字意思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既出,得其船 B、欲穷其林C、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解释下列加点字。①渔人甚异之。 ②欲穷其林。 ③处处志之。 ④未果,寻病终。 【扩展延伸】 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园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确实。④浣:洗衣。下面解释加点词有错的一项是( )A.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都) B.偶舍骑步行(骑马)C.其丈夫方担粪灌园(正) D.自恨不如远甚也(怨恨)翻译句子: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园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这段文字和课文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做练习 拓展提高
课堂小结 这篇“记”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描绘了从发现桃花源到访问桃花源,最后离开桃花源的过程。而且文中悬念迭起,曲折回环,虚虚实实,引人入胜。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8张PPT)
桃花源记
第一课时
新知导入
世外桃 yuán 中的“yuán”字怎么写?这个成语作何解?出自何处?
“yuán”写为“源 ”。
解释:源头、起源,开始的地方;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亦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亦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这个成语出自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诗》的序——《桃花源记》。
这是一篇流传千古的优美的记叙性散文。
桃花源记
陶渊明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新知讲解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做过小官,因不满现实黑暗,不愿与士族社会合作,仅80余日就弃官归隐,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和《五柳先生传》。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标志,主要通过写人、叙事、状物、绘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这种文体相当于今天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之类的记叙性散文。
背景:东晋末年,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其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甚至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就创作了一首《桃花源诗》。《桃花源记》就是这首诗前面的“序”。在这个诗序里,陶渊明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美好的境界,以寄托他的远大的政治理想与美好的生活情趣。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豁然( ) 俨然( ) 阡陌( )
垂髫( ) 怡然( ) 便要( )还家
邑人( ) 间隔( ) 语云( )
诣( ) 太守 武陵郡( ) 刘子骥( )
武陵人捕鱼为业(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便舍船( ) 屋舍( ) 叹惋( )
huò yǎn qiān mò
tiáo yí yāo
yì jiàn yù
yì jùn jì
wéi wèi
shě shè wǎn
根据课下注释,自行翻译全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 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落英 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
行,欲 穷其林。
沿着,顺着
作为
夹着溪水两岸
别的
鲜艳美丽
花
繁多的样子
又,再
想要
形作意动
感到……诧异
形作动,走到尽头
遇到
的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把捕鱼作为谋生的职业(靠捕鱼谋生)。(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前行,忘了所走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在长达几百步之间,没有别的树木。(桃树下的)芳草鲜艳美丽,落下的桃花也纷繁众多。渔人非常诧异,又继续往前走,想想走完到这桃林的尽头。
林尽水源,便得 一山,山有小口,
仿佛 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
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 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
之属。阡陌 交通,鸡犬相闻。其中
往来种作,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黄发
垂髫, 并 怡然自乐。
就
只,仅
类
田间小路
交错相通
代老人
整齐的样子
全,都
快乐的样子
隐隐约约
可以互相听到
发现
平坦宽阔
代桃花源
耕种劳作
好像
穿戴
代小孩
明亮的样子
开阔宽敞
刚,开始
全,都
桃树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到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隐隐约约好象有亮光似的。(渔人)就丢下船,从洞口进去。刚进去时,洞里很窄,只容得下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眼前的是)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优美的池塘、桑树和竹子之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相互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打扮,完全与外界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悠闲和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
人,咸来 问讯。 自云 先世避秦
时乱,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
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 为 具 言
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
食。停数日,辞 去。此中人语云:“不足
为外人道也。”
于是、就
(什么)地方,哪里
详细
代源中人
同“邀”,邀请
摆出
全,都
打听(外界的)消息
(他们)自己说
祖先
妻子和儿女
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于此",从这里
于是,就
隔绝,不通音信
朝代
竟
更不必说
全、都
给
详细地介绍
所听见的
惊叹惋惜
邀请
告别
离开
这 里面
告诉
值得
对、向
说,谈论
(桃花源中的人)见了渔人,大吃一惊,就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的回答了他们。(那个源中人)就邀请(渔人)到他家里去(做客),摆出美酒杀鸡做出好饭菜(来款待他)。源中的人听说来了一个渔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 ,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很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自家中(去做客),都拿出好酒好菜来款待他。(渔人在桃花源中)住了几天,就告辞而去。源中人告诉他说:“(这儿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起啊。”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
随其往,寻向 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
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已经
循,沿着
名作动,
做标志(记号)
等到
拜访
像这样
即刻
标志,记号
旧的,从前的
终于
人士
代这件事
计划前往
没有实现
不久
津,渡口;问路、探寻。
终结,指死了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原路回去,(一路上)到处都做了记号。一回到郡城,就去拜见太守,报告了他的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他回来时做的记号,最终却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去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刘子骥,是一个志趣高尚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他)就病死了。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访求(桃花源)的人了。
1、缘溪行
2、芳草鲜美
3、屋舍俨然
4、阡陌交通
5、咸来问讯
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通“邀”,邀请。
古:沿,沿着。今:缘故、缘分。
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古:鲜艳美丽。今:指食物味道好。
古:整齐的样子。今:形容相似的样子。
古:打探(询问)消息。今:询问。
古:妻子和儿女。今:专指男子的配偶。
古: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走投无路的境地。
一、通假字:
二、古今异义:
便要还家
7、遂与外人间隔
8、无论汉魏
9、各人复延至其家
10、不足为外人道也
11、说如此
古:隔断,隔开。 今:两个地方分隔开。
古:更不用说。
今:与“都”连用,表条件关系。
古:邀请。今:延长,延伸。
古:不值得。今:不够,不满足。
古:像这样。今:这样。
三、多义词
动词 放弃、舍弃
名词 房屋
动词 作标记
名词 标记、记号
①便舍船,从口入
②屋舍俨然
舍
①处处志之
②寻向所志
志
动词 寻找
副词 随即、不久
①寻向所志
②未果,寻病终
寻
代词 这、那
代词 他〈的〉,即渔人〈的〉
副词 就,于是
副词 竟然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既出,得其船
其
①见渔人,乃大惊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乃
动词 作为
介词 对,向
介词 给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为
四、同义词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沿着、顺着
悉如外人
咸来问讯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全、都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2、省略句
①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
②( )便舍船,从口入
③( )初极狭,才通人
④问( )所从来
⑤便要( )还家
小口 省主语
“也”表判断
渔人 省主语
小口 省主语
之 省宾语
之 省宾语
归纳成语
世外桃源:
豁然开朗:
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
落英缤纷:
怡然自乐:
鸡犬相闻:
无人问津:
与世隔绝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也指一个人间生活理想境界的代名词。
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一下子出现开阔明朗的境界。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落花纷纷。缤纷,纷纷。
怡然,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每家鸡和狗的叫声互相听得到,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现一种和睦的景象。
没人探问渡口。津:渡口。比喻事物已被人冷落。
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
1、读课文,说说记叙的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晋太元中
武陵郡
渔人 源中人
渔人发现桃花林,进访桃花源,再寻桃花源则未果。
2、请找出渔人在路途上和桃花源中所见所闻所感的句子。
(1)桃林景色——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
(2)源中景象——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渔人觉得桃花源社会生活环优美、物产丰富。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渔人觉得源中人生活安定幸福、自由快乐。
(3)热情款待——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渔人感到源中人淳朴民风、热情大方。
3、作者笔下描写的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作者笔下所描绘的桃花源是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平等,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发现桃花源
进入桃花源
访问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
行 踪
顺 序
4、用动宾短语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加上小标题,并感知写作顺序。
课堂总结
这篇“记”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描绘了从发现桃花源到访问桃花源,最后离开桃花源的过程。而且文中悬念迭起,曲折回环,虚虚实实,引人入胜。
课堂练习
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
(1)渔人发现桃花林时和“从口入”时,看到的美景一样吗? (2)渔人来到桃花源,村子里的人如何对待渔人的?
填写下面表格
将下列句中省略的主语补充完整 ①( )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数日,( )辞去。
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渔人甚异之。
②欲穷其林。
③处处志之。
④未果,寻病终。
拓展提高
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园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确实。④浣:洗衣。
下面解释加点词有错的一项是( )
A.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都)
B.偶舍骑步行(骑马)
C.其丈夫方担粪灌园(正)
D.自恨不如远甚也(怨恨)
翻译句子:
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园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
这段文字和课文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作业布置
朗读课文,试着背诵课文。
完成上面的拓展延伸作业。
板书设计
发现桃花源
进入桃花源
访问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
桃花源记
渔人行踪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