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1.1 分苹果 第 1 课 时
课型 新授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在分苹果的过程中,学会用竖式计算的方法,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2.能力目标: 经历分苹果的过程,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数学探索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 使学生正确掌握用竖式计算除法的方法,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和体会竖式中每一步的具体含义。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 合作学习 讲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卡片 小圆片
板书设计 分苹果
教学流程 环节 具体内容 学法指导
一、预习 (课外)8’ 1、学啥我知情 1、学会用竖式计算的方法,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认真观察图片,将图片中的信息看懂,看懂表格。
2、有18个苹果。根据图上信息提出有关除法的数学问题。
3、 ①每盘放6个苹果,18个苹果可以放几盘? ②18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到几个?
二、问题 ——情境导入 3’ 2、分析读懂 师:苹果一种非常有营养的水果,淘气和笑笑得到了一些苹果,多少个? 生:18个。 师:如何分配这些苹果淘气和笑笑想问问大家,通过昨天的预习同学们也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与同学一起更细致的读懂表格。
三、问题 整合 5’ 3、问题大家选 ①每盘放6个苹果,18个苹果可以放几盘? ②18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到几个? 师生共同 筛选
四、自主 学习 10’ 1、提出问题:可以放几盘? 师:每盘放6个苹果,18个苹果可以放几盘?小朋友,你们能帮老师分一分,算一算吗? 2、 动手操作,讨论算法 师:请听清老师的两个要求:(1)用你手中的圆片代替苹果,边说边摆,要说清你分的过程。(2)摆完后小组同学互相交流一下,看看有几种算法,然后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同学最聪明,找到的算法最多,好吗? 3、 小组汇报 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找到了几种算法? (1) 用乘法口诀来算,三六十八,可以放3盘; (2) 用连加来算:6+6+6=18,3盘; (3) 用连减来算:18-6-6-6=0,3盘; (4) 用除法来算:18÷6=3,3盘。 4、 观察算式,比较发现特点: 师:老师也比较喜欢用除法来算。其实,除法除了用横式表示以外,还可以用竖式来表示。你看,我们学过加法竖式,学过减法竖式,就是没学过除法竖式。小朋友,想知道除法竖式是什么样的吗?那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这就是除法竖式,请小朋友们4 把竖式跟横式比较一下,看看你能6/18 发现哪些问题,把你发现的问题跟同组小朋友说一说。 独立完成然后用小组反馈。 学生的独立完成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小组研讨深化知识。
五、小组 互动交流展示 5’ 5、展示 我精彩 (板演5讲解) 生甲:我发现在除法竖式中除号没有了 生乙:我发现在竖式中多了一个“工厂”的“厂”字 生丙:我发现在竖式中又多了一个20 生丁:我发现被除数、除数和商的位置都变了 应用新知展示合作突破自我
六、教师讲解、课堂小结 2 6、点拨我提升 认识了竖式中的除号,我们再看其它部分,在这个算式里被除数是谁?(18)它写在了除号的什么位置?(里面)那么除数是谁?(6)6又写在了除号的什么位置(左边)6/ 18这个竖式我们就读作18除以6,齐读一遍。那么18除以6,商是几?(3)3写在了哪里?(除号的上边)对,商写在除号的上边,要跟被除数18的个位8对齐。因为这个3表示18里面有3个6,它表示的也是个位,所以要跟个位对齐,商写好之后,我们再把商和除数的乘积写在被除数的下面3×6=18,然后再用被除数18减去乘积18,得0写在下面,也就是说,18个苹果,每6个放1盘,正好放满3盘,三六十八,都分完了,一个也没剩,我们就用0来表示。 教师及时而系统的总结。
七、课堂 练习 7’ 7、练习 当堂清 闹元宵。提一个和除法有关的问题,并尝试解答。 圈一圈,填一填,说一说除法竖式中每一步的意思。 (1)24只蜡笔,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每个人能分到几只? (2)36个气球,每6个捆成一束,可以困几束? 3、 独立用5分钟完成然后用2分钟小组反馈。以小组互检的方式完成练习
问题 后置 8、问题 大家议 1、完成课后资源与评价作业 充分学习
2、在课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同学中寻求帮助 独立解决
教 学 反 思 引导学生体验抽象除法竖式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表内乘除法时,利用乘法口诀已经能够在算式上直接写出得数。教材安排了“20个苹果可以放几盘”的“分苹果”活动,列举了四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这些苹果,进而再由对除法竖式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介绍竖式计算,并且把竖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和分苹果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在探究中理解除法的试商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质疑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不足:这节课上得不够生动、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