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婉约派词
婉约派词的特点
内容方面: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绪,言情,是婉约词的传统题材,也是婉约词的主要特点。它以情动人,道尽人间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爱情、友情、亲情、感时伤世之情,都是它应有之情。
手法方面:多用含蓄蕴藉方法将情绪予以表达。
风格方面:温柔香艳,绮丽清新。音节谐婉,情调柔美,情致缠绵,凄恻动人。可歌性强。
“凡有井水处皆可歌柳词”
“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
人物:
词人与心上人
景物:
杨柳岸晓风残月
感情:
凄切伤感
虚实结合
情景交融
寒蝉、长亭、骤雨
烟波、暮霭、楚天
雨霖铃
柳永
离愁情
承温庭筠(花间鼻祖)为代表的“花间派”。
宋初:欧阳修、晏殊、晏几道,柳永,
继起:秦观、贺铸及旷世才女李清照。
婉约派词的代表词人
李清照(约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是两世之交最伟大的词作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在女作家中可谓“空前绝后”,“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当代散文大家梁衡称之为“乱世中的美神”,她以沧桑的生命之躯连接了北宋和南宋。
旷世才女
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夫赵明诚,为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金石考据家。
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工书能文,通晓音律。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金兵入据中原,清照举家南逃。后明诚病故,战乱中书籍文物大部分散失,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遇极其悲苦。
其词可以南渡为界,分前后两期。
李清照大事记
18-42岁: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度过了这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42岁: 北宋末日,朝廷腐败,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43岁: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46岁: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终年49岁。
47岁:寄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48岁:再嫁张汝舟不足百日便诉讼离婚。
50岁: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67—71岁: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其词感彩浓烈,善于运用铺叙、白描和移情于物等多种表现手法写细腻的感情变化。
语言清新朴素,雅俗共赏。
南渡前
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
闺情、离愁--清丽婉转。
南渡后
表现思夫、思国、思乡
浓愁、哀愁--沉郁凄凉。
醉 花 阴
李清照
前期词
此词作于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之后。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投诗报词。一年重阳,李清照作此词,寄给在外作官的丈夫。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据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问是哪三句,陆德夫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原词如下
醉 花 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销魂:(1)多用以形容悲伤愁苦时的情状。
(2)形容性感极致的,飘飘欲仙的,诱人的,迷人的。
断肠
(1)形容悲伤到极点多用断肠、肠断、肝肠寸断。传说东晋时有个姓桓的大官到蜀地去,船在三峡航行,手下有人捉到一只小猿,母猿沿岸哀叫,跟着船走了数百里还不肯离去,后来跳到了船上,气绝而死。剖开它的肚子,只见肠已裂成一寸一寸的了。桓某知道此等情景后,内心十分不忍,命令把这个手下人革取不用。从此,形容悲痛到极点就用肠断或者断肠了。
(2)指断魂;销魂,使人荡气回肠。
李白《清平调》:“一枝红艳露凝霜,云雨巫山枉断肠。”
合作学习
①本词写到哪些景物意象?有何特点?有何作用?
薄雾 浓云
瑞脑 酒 金兽
玉枕 纱厨
西风 黄花
凄清,萧瑟
清冷,凋敝
酿造幽雅清闲宁静的气氛;烘托词人孤独的形象;抒发词人悲愁的心情。
“酒”的意象
别时,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大醉一场;
喜时,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欣喜若狂;
感怀时,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感叹人生苦短;
孤独时,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忧愁时,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消愁不成反添愁。
“酒”的意象
“酒”:麻木神经,或助兴,或消愁。
酒在古代的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在文学中的意象也是丰富多彩。
李清照喜欢饮酒,借酒消愁,“沉醉不知归路”“浓睡不消残酒”“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然而愁哪是那么容易消除的?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愁上加愁。
酒,对李清照而言,似乎已经附带一种化不开的愁绪。
合作探究:其它意象
薄雾、浓云:薄雾淡淡,云霭浓浓。
“愁因薄雾起”,这样的阴天使人低迷忧郁,愁绪满怀。
东篱:指菊花圃,赏菊是重阳节的一个习俗。这里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典故,一个人重阳赏菊,孤独排山倒海而来,独坐东篱愁绪飞。
西风:暗含凄冷萧瑟之意。(晏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合作探究:其它意象
黄花:菊花,有高洁、隐逸的象征,是重阳节的时令花,赏菊是重阳的习俗,然而,一个人孤独赏菊时,菊花,勾起人的相思,只会愁上加愁。李白“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白居易“黄花助兴方携酒,红叶添愁正满阶”,李清照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无人陪伴的重阳节,菊花,终究是伤感之花。而李清照词的黄花又有特殊的意味,她是以瘦小的黄花比喻瘦削的自己呢。
②本词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有何作用?
昼永愁
夜凉透
昏把酒
人比花瘦
莫不销魂
从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全方位表现词人那种无法言说的孤寂伤感的愁绪。
直抒胸臆
通过写时间和自己的心情感受来表达。
重点词:永、又、凉、透、瘦
⑴她的愁,通过特殊意象体现得淋漓尽致,还在特殊的时间里变得更加的浓烈!重阳节,独自一人赏菊,怎么能不觉得时间漫长、日子乏味呢?!“永”写出了时间的漫长,点出了愁的长久,透露出独处香闺、度日如年的心境。“又”表明与亲人离别已久,独过佳节已非一回。其他时间词语比如“半夜”、“黄昏后”等也有这种表达效果。
直接抒情
⑵这样的“愁”达到了什么程度呢?(凉、透、瘦)
凉,既是天气带来的体凉,也是孤独寂寞思念之痛带来的心凉,这里用了一语双关的修辞。
这种愁,凉彻心扉,一个“透”字,点出了词人过度思念丈夫的沉重的愁和无法解相思的无奈之情。
“瘦”,词人们以花草树木自喻,形容身形消瘦、神态憔悴,以对比的手法突出强调自己比黄花还瘦削,神态更加憔悴,可谓巧夺天工。
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创设出了“情深深,愁浓浓”的情境,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
③这首词的主旨是什么?词眼为何?
愁
表现了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愁绪,写尽
了人间佳节思亲的普遍情感。
(4)词作体现了婉约词的有哪些特点?
A、清丽婉转,情调柔美,情致缠绵。
B、善赋“愁”形,寓情于景与直抒胸臆结合。
婉约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总结
意象:薄雾、浓云、酒、东篱、暗香、黄花、西风。
时间:永昼、佳节、重阳、半夜、黄昏后。
感受:凉、透、瘦。
自是花中第一流,怎奈愁情恨悠悠。
漱玉飘香天地间,独领风骚万古流。
李清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因这些出名的诗句被称为“李三瘦”。《嫏嬛记》的故事,“只三句绝佳”,是千古名句。
李清照前期的词,主要描写少女、少妇的生活,多写闺情,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从愁情角度分析, 前期词:侧重表现闲愁、情愁。
学习总结
1. 比较鉴赏、感受愁情:和《声声慢》相比,这两首词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又有怎样的不同?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深愁 你能找出有关意象吗?
课后作业
2、进一步研究李清照其它词的特征,重点分析后期词《声声慢》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次 第
(1).等第。
(2).次序;顺序。
(3).依次。依一定顺序,一个挨一个地。
(4).排比编次。
(5).条理;头绪。
(6).规模。
(7).齐整;有排场。
(8).常态。
(9).规则,规矩。
(10).光景,情形。
(11).顷刻,转眼。
(12).紧急,急速。
请找出词中直接抒发“愁情”的句子。
清照起笔就哭诉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清照在寻觅什么呢?
动作:若有所失 寻觅无果。
冷冷清清,是什么冷清呢?
环境:处境冷清,心境清冷。
凄凄惨惨戚戚,又写出了清照什么样的心理呢?
心理:沉痛凄厉。
所以,清照起笔就给我们定下了一个什么样的基调?
悲苦愁绝。
7个叠词的表达效果
一是直接抒情,极有层次地表达了词人在遭受重创巨痛后的愁苦的心情,为全词渲染了一种的悲凉的氛围,奠定了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
二是增强词的音韵效果,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意象
淡酒 晚风 孤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酒 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
风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渲染愁情。
雁 象征悼亡之悲、怀乡之思。
黄花 喻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梧桐 一叶知秋,牵愁惹恨。
细雨 雨滴梧桐,却敲碎人心,哀伤﹑愁丝的象征。
意象
古典诗词中传统的意象有着特定的内涵
酒:愁文化。
风:渲染愁情
雁:怀乡之思,音信之盼。
黄花:憔悴的容颜。
梧桐:牵愁惹恨。
雨:哀伤愁丝。
愁
直接
抒情
间接
抒情
“怎一个愁字了得”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凄凉
无助
急风 淡酒
征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悲楚
凄厉。
亡国之恨
故土之思
悼亡之悲
丧夫之哀
孀居之苦
研读提示
文学是生活的反映。后期的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在孤苦凄凉中度过了晚年。词人连遭国破、家亡、夫死之痛,所作词章更为深沉感人。
后期词:国破家亡之痛 颠沛流离之苦
孤苦凄凉之悲 思家念亲之愁
愁情:浓愁、哀愁
词风:沉郁凄凉
示例:独自走进这深秋,瑟瑟的西风卷起漫天的苍凉,落叶飘飞,缀满我的发际和肩头。抬头望,雁叫声声,故园呵,你千里迢迢无法丈量。
低头看,黄花遍地,那曾是谁人绝美的容颜?
倚窗前,梧叶萧萧,雨儿,点点滴滴。
仰天问语,泪已淹没了我的呼吸。
3、用自己的话描述《声声慢》的意境
4、指出下列对联评价的对象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5、下面是一副被打乱的对联,描述的是南宋的一个诗人。请重新组织一下
池馆重新接草堂 宦游西蜀
烟尘誓扫还今阙 志复中原
诗继少陵 派开南宋
更入清风明月 高吟铁马铜驼
6、以“愁是什么”开头写一段话
宦游西蜀,志复中原,高吟铁马铜驼,烟尘誓扫还金阙;
诗继少陵,派开南宋,更入清风明月,池馆重新接草堂。
——颂陆游
清代沈谦赞叹道:“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因此有“词家二李”之说。
清代王士嫘将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与辛弃疾(字幼安)并称为“济南二安”。
我们仔细看李清照国亡南渡、夫死孀居阶段的词,就会发现那简直就是一个愁的天地,就是一个愁的牢笼,可说是愁云惨淡,愁肠百结。
悼亡凄惨的《临江仙》: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
感时伤身的《永遇乐》:
如今憔悴,风鬓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思乡借醉的《菩萨蛮》: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愁苦无眠的《添字采桑子》: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