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再现
过零丁洋
导入
700多年前,有这样一个朝代,屡遭异族入侵,时刻处在风雨飘摇之时,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受尽屈辱却依然唱着生命的壮歌,他就是南宋的文天祥。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代表诗作《过零丁洋》。
二、读诗整体感知
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诗歌
生:读诗(声音响亮,流畅,但一个字读错“廖”)
师:请另一个学生点评。
生:(纠正读音,再读)
师:(齐读)同学们,这首诗为七言律诗,讲究押韵,你们知道是押什么韵吗?
生:押ing 韵,韵脚为:经、星、萍、丁、青。
师:是的,诗歌押的是开口度很小的“i”,就给人一种幽咽压抑之感,恰好跟诗人要传达哀伤悲痛的情感相契合。请同学们再一次齐读,感受诗歌的音韵和谐之美。
生:(齐读)
师:七言律诗的节奏一般为三个双音节加一个单音节,请同学们划分朗读节奏,试着按节奏朗读。
生:(提出疑惑)老师,诗歌中的颈联似乎不能按七言律诗的一般节奏划分,因为颈联中的“惶恐滩头”和“零丁洋里”都为地名,不能分开读。
师:这位同学很有质疑精神,没错,颈联被称为千古奇对,它“奇”在何处?
三、品读诗作
生:“惶恐滩”和“零丁洋”不仅是地名,而且也暗含了作者的心情。
师:“惶恐”何义?(出示《辞海》解释)“惶恐”——恐惧害怕。
你能从诗句中找出让诗人恐惧害怕的原因吗?
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师:这是个比喻句,以风飘絮来比喻破碎的山河,以雨打萍来比喻浮沉的身世。“絮”“萍”这两种事物有什么特点呢?
生:轻,飘忽不定……
师:无依的絮在风中飘摇不定,无根的萍在雨中任浮沉,这是怎样的风,怎样的雨呢?
生:狂风暴雨
师:符合这个意境吗?这样的风和雨有何特点?请再一次朗读,根据语境来体会。
生:(朗读)凄风苦雨 ,一种沉重的心情,凄苦的心境。
师:(简介诗歌背景)
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诗歌的第二句,从“寥落”一词中,我们可知道当时战况如何?
生:应该是节节败退,战局惨败的。
师:那我们回头看“惶恐”,除了害怕,还应有什么心情?
生:担忧,对时局的担忧。
四、诗歌朗读指导
师:诗歌的首联写了什么内容?
生:对往事的回忆。(师趁机板书:忆往昔)
师:对往事的回忆,该如何读?语速上该如何处理呢?
生:以缓慢的语气。
师:是的,而且诗歌的尾字为平声,声音可适当延长。(范读)
生:抽读,齐读。(效果不错)
师:那颔联的内容是什么呢?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呢?
生:山河破碎,身世飘零。一种凄苦的情感。(师板书:感凄苦)
师:该如何处理颔联的朗读语调、节奏?
生:我觉得也是缓慢的语气。还应该有重读,落在“破碎”“浮沉”上。
生:我觉得动词“飘”“打”也应该重读。
师:看来同学们都具备了一些朗读技巧。不过重读不表示非得把这个字读得很重,也可以处理成声音的适当延长,声音的稍作停顿,甚至是声音的颤抖,声调的降低等。(师示范朗读,读得很有感情)
生:我还发现老师把“絮”字处理得比较短促,是不是遵循平长仄短的规律呢?
师:同学们听得很仔细,点评得也很到位,那么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生:齐读(声情并茂)
师:那么颈联呢?情感是如何的呢?(插入背景简介)
生:似乎更深一层,很悲痛,国恨家仇,身陷囹圄,又无回天之力。
师:悲痛,悲愤,但却又很无奈。(板书:诉悲恸)
生:(一生朗读)
生:有感情了,但我觉得感情还不足。我来读。(感情充沛,“说惶恐”“叹零丁”甚至读出了颤音。)
师:悲恸之情真是令人潸然泪下啊!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
生:(节奏、音韵、情感、读得十分到位)
五、主题深入理解
师:(朗读最后一句)何为“丹心”?
生:“丹心”就是“忠心”。
师:他忠于谁?
生:忠于皇帝,忠于朝廷。
师:(出示背景资料:)
写此诗20天后,1279年3月19日,文天祥亲眼目睹了大臣陆秀夫负幼主投海而亡,苟延残喘的南宋小朝廷灭亡了。
接着劝他投降的人纷至沓来,南宋的亡国之君,9岁的赵隰(xī)又来了, 文天祥连声说:“圣驾请回!”便闭口不语了……
师:忠于皇帝,皇帝已经投降;忠于朝廷,朝廷已经灭忙。文天祥为什么还要坚守?
生:“辛苦遭逢起一经”,因为文天祥是文人,有着文人的气节。
师:是啊,从本质上讲,文天祥是文人,是读书人,读书人当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读书人应守孔孟之道。
(出示资料):
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已如此,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
——摘自文天祥给妻女的回信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最终被杀了,时年47岁。他死时腰间有32字的遗墨:
孔曰成仁 孟曰取义
惟其义尽 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 所学何事
而今而后 庶几无愧
师:“文天祥的‘丹心’不仅是他的忠心,更是他一生所坚守的文人仁义气节,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的‘脊梁’!”
五、拓展升华
新浪网友的《过零丁洋怀古》
一声轻唤
唤醒
一种不该忘却的记忆
复活
一段如火如荼的历史
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
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
英雄早已乘鹤西去
名字却
在诗句中返青
在课堂上响亮
碧血葳蕤(wēiruí)民族精神
生生不息
……
案例分析
诗歌的有效教学
青田二中 朱洪
这首诗歌是南宋民族英雄,著名爱国诗人文天祥 ( http: / / www.1- / Article / W / wen / wentianxiang )回顾了自己从读书入仕到救亡报国,直至被俘所经历的艰辛危难,抒写“山河破碎”、“身世浮沉”的沉痛,表明自己誓死不屈的意志和以身殉国的决心。诗歌不管是年代上,还是思想上,都和学生的跨度比较大,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诗歌的意蕴,引发和作者的情感共鸣,我想,李老师的这堂课是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的。
第一,李老师的对诗歌的朗读教学时值得我们称道的。不难看出,她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是有着层次性的。第一步是引导学生扫清读音障碍,做到初步的读准,例如,在实录中的对“寥”字读音的纠正。第二步为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在实录中,李老师引领学生找出诗歌的韵脚,并适时指导学生知晓诗歌的押韵是和诗人的情感表达相契合的。紧接着,又引导学生划分诗歌节奏,引导学生初步读出诗歌的韵味。第三步,通过对关键词的把握与分析,读出诗歌的情感内蕴。比如,在实录中,对“破碎”“浮沉”,动词“飘”“打”的朗读处理的指导上就很精彩,特别是对“说惶恐”和“叹零丁”的吟诵指导上,可谓是匠心独具了。应该说,这样层层深入的朗读指导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读得饶有兴致,确实是整堂课的妙笔。
第二,李老师对诗歌字词的品析也是深入而有味的。在实录中,通过对“絮”和“萍”这两种事物的分析,自然而然就品出了诗人当时那种沉痛的心情和凄苦的心境。尤其让人叫绝的是对“丹心”一词的品读上,通过李老师层层的剥析,步步引导,让一个更为立体的文天祥站在了我们面前。
第三,李老师的追问艺术也是值得我学习的。在实录中,当李老师问道“惶恐”何义?学生自然答道:“恐惧害怕”,于是李老师就紧接着追问:“你能从诗句中找出让诗人恐惧害怕的原因吗?”一个问题,就串联起了全文的内容,正中下怀而问得又不露痕迹。再如,实录中李老师引导学生对“风”和“雨”的理解,当学生答出了错误的答案“狂风暴雨”时,李老师不急不躁,而是适时点拨追问:“符合这个意境吗?这样的风和雨有何特点?”及时的扭转了学生的错误思维。尤其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在课堂的尾声,当学生根据注释及文中的意思很容易把“丹心”仅仅理解为“忠心”之意,李老师马上顺势追问“忠于谁”?学生自然地答道是忠于朝廷,忠于皇帝。李老师再一次追问“皇帝已死,朝廷已亡,文天祥为什么还要坚守?”这个问题的抛出,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更为深层次的思考,也把课堂推向了高潮。
第四,实录以新浪网友的《过零丁洋怀古》结束,让学生又能从时代的回音中获一些更为深远的启示,让文天祥的精神在跨越千年后仍旧在课堂上熠熠闪光。这种结尾比大多数老师单纯找一些爱国诗句让学生朗读一遍效果要好得多,让课堂有种余音袅袅的感觉。
最后一点,我想说的是课堂语言。干净利索的课堂语言是非常难得的。说话啰嗦,重复,信口开河,都是课堂语言的通病。我一直注意这个问题,但一直不满意。所以我也在时刻关注这个问题,但李老师似乎也有这个通病,语言感觉有些绕,课堂就显得不那么清爽明净了。因此,我想说的是,学生能说,老师就不要说,学生说不出或者说不好,我们再说。
总而言之,整个教学实录,由于精巧的构思,清晰的层次,层层深入的情感体验,师生活跃的思维,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诗歌教学课,对我个人今后的教学活动启发性极大,真是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