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陆艳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归纳总结,积累文言词句
2.了解故事内容,评析人物形象
3.明白实践真理,培养质疑精神
二、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上节课老师带大家基本疏通了字词文意,今天老师跟大家一起来学习纪昀的这篇《河中石兽》。一群人在河中寻找石兽,我们能从这节课找寻到什么呢?
(二)诵读课文,寻词明义
寻同义
1成语中跟文中相同的意思的词义
湮没无闻
寻根究底
是可忍,孰不可忍
闻鸡起舞
寻异义
1.古今异义
但(古义:只 今义:但是)
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一门学科)
是非(古义:这不是 今义:对与错)
过渡:词义的理解是为了打通句意和文意,这里有两个句子的翻译皆有错误,你能发现并改正吗?
2.翻译有错
寻错误
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找石兽在水中,最终没有得到,认为顺流而下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木片没有对错,怎么能够被突然上涨的河水带它离开了?
寻方法
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寺僧)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有得到,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方法小结:
倒装句式要调整,省略成分要补充
古今异义要换词,重复啰嗦要删除
过渡:文言文的学习并不可怕,学会归纳,找对方法,这样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写了什么以及想表达什么
(三)细读课文,寻石知理
1.哪些人在找石兽?都在什么地方寻找?最后谁找到了石兽?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2.其他人为何没有找到?你从中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预设: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的特性,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考虑问题全面,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
由此可见,实践出真知。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第一次诵读作者的议论——读出意味深长,“然则”“但知”“可”后停顿,重读“多”“臆断”,读慢“矣”“欤”)
过渡:老河兵能找到石兽,寺僧和讲学家没有找到,也跟他们的性格有关。
(四)品读课文,寻文评人
1、评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形象特点
教师示范寺僧的评析
例如:我觉得寺僧是一群思维僵化且盲目行动的人,从文章“求石兽于水中”和“以为顺流下矣”两个句子可见他们做事想当然,思维僵化,从“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这三个动作,可见他们不做好前一次失败的总结,没有调查研究就开始大规模地进行找石兽的活动。
下面请你们来评析一下讲学家和老河兵的形象特点
预设:
讲学家是个自负爱空谈理论的人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其名称其行为可见他是“空谈事理,不切实际”
(2)“笑”这一神态可见他对别人的嘲笑,亦可见其自负了得
(3)“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否定词可见他的刚愎自用
(4)“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不亦颠乎 ”句式、标点见性格(重读岂能、颠,还有拖长尾音,上扬调)
(5)“渐沉渐深耳”语气词可见其自负
老河兵是个躬亲实践、实事求是、考虑全面、说话有条理,心中有自信的人
(1)“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因为见识多,经验足,才敢说凡,才会言当。要把这两个字重读,并且略微停顿。——躬亲实践,经验丰富。
(2)“盖”是说原因,前面是结果,先果后因,条理清晰——经验丰富,说话逻辑严密
(3)两个“必”,语气坚定,源于实践所得,自信使然。
(4)“矣”一字定音,对所言之结果作一陈述性总结,很理性很科学。
(5)“笑”“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笑里是满满的自信,还有对前面两种做法的嘲笑。这种善意的批评也是源于自己实践多年的底气。
(6)“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综合考虑“石、沙、水”三方面问题,可见其做事考虑周全。
活动:表演朗读这两段。
小结:
人物评价有讲究
正面看其描写处
侧面也要多关注
议论抒情见褒贬
寻文评人善提炼
过渡:文中体现作者褒贬的句子是哪句?
2. 探究作者的评论,引出第四种人的存在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能否改成“不可据理臆断!”
通过句式修改,感受作者的讽刺意味。
(二读评论,读出讽刺,欤字上扬调)
他讽刺的仅仅是寺僧和讲学家吗?——引出众服为确论
3. 众人可能出现在哪里?会做什么?说什么?
寺僧们打捞:指手画脚……
讲学家说理:盲目跟从……
老河兵究理:说三道四……
4.我们的文学作品和身边有这样的“众”吗?
文学作品:《皇帝的新装》中那群百姓
《藤野先生》里那些看客
《爱莲说》中的世人
……
身边的人:课堂上跟着老师附和却没有思考的人
事后诸葛亮的人
那些盲目跟风所谓的流行的人
……
5.如果没有他们?
他们推动了故事的发展,让情节更有波澜,
他们衬托了讲学家的可笑,老河兵的睿智
他们让主题更深刻,让道理更真切
过渡:我们是不是也是众之一?
(五)议读材料,寻疑质理
材料一
山西永济蒲津渡是黄河上的重要渡口,蒲津渡浮桥在历 史上很有名气。唐代开元年间在渡口两岸各铸造了四尊铁牛(平均每尊重约36.5吨)、四个铁人、两座铁山等,组成了拴系浮桥所必需的锚碇系统。后因黄河改道,铁牛等没入水中,埋在地下。1989 年,东岸铁牛由河滩下挖出,铁牛和铁人排列整齐,还在原址。
讲学家错了吗?
材料二
1980年4月的报纸报道了发生在云南西双版纳的一件事,西双版纳有一条河中有两块大石,它们有一半露在水面。十多年前,有一块石头被人炸碎,另一块也随之失踪,大家都不知道这块未炸碎的石头到哪里去了。十多年后,有人在离原地十多里的上游,发现了那块失踪了的石头,经核对,它确实是本来位于十多里外的下游那一块。它是怎么“游”上来的呢?原来炸另一块石头时,这块石头的基础也被震坏,它丧失了屹立不动的根基,正如纪昀所说的水冲走石边沙的道理,在十多年的时间中,它逐渐地向上游翻滚了十多里路。它向上“游”时经过之处,留下了一道明显的沟,令人信服地说明,纪昀所记,确非虚言。
老河兵错了吗?
谁是最聪明的人?——纪昀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不可据理臆断,应——)
(三读评论,读出智慧之道)
应多方调查,应多做实践,应根据事情改变策略
(六)师生共议,寻问收获
这节课我们找寻到了什么?
预设:学到了真理,学会了质疑,学会了方法
(七)课后作业
研究文学作品里的“众”
写写你身边的“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