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语文第5课《伤仲永》ppt课件及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下语文第5课《伤仲永》ppt课件及同步练习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2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1-29 14:53:00

文档简介

第五课《伤仲永》
(建议安排2课时)
[学习导引]
《伤仲永》是一篇文言文,本文借事说理,通过写一位天资聪颖的“神童”最终变为常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议论部分指出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本文语言十分精当,如第一句话“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不到十个字就交待了仲永的藉贯、身份、姓名、家世。接着,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仲永索求书具的迫切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聪明、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第二段中一“见”一“闻”一“问”,三个动词就交待了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学习这篇课文首先要注意掌握和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理解文章的大意;其次要反复朗读,仔细体会本文语言精当,用词准确的特点;再次要能从仲永的经历中悟出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勉励自己刻苦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典题例析]
例题:细读下面文言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加点的字。
(1)未尝识书具( ) (2) 指物作诗立就( )
(3)不能称前时之闻( ) (4)稍稍事言其父( )
2.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忽啼求之 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 D.于舅家见之
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4.翻译下列句子。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回答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解析:这是个文言文选段是第五课的重点。5个题目基本上涵盖了文言文阅读的主要知识点。第1、2题考查学生积累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能力,第3题考查学生断句的能力,以上3题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功,第4题的翻译题既考到句意理解能力,又考到词性活用、通假字的知识,属文言文知识的小综合,如“奇之”的“奇”(以……为奇),“宾客其父”的“宾客” (把……当作宾客)和“日扳仲永”的“扳”,(同“攀”拉着),第5题着重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理解和整体感知的能力,题目涉及句意的理解和文章思路的把握,详略的处理等,答题时同学们要反复地将原文再诵读一两遍,有了语感,对文言语句的理解也就更深入一步了,解题时便能得心应手,对答自如。
[参考答案] 1.( l)曾经 (2)完成( 3)相当( 4)渐渐 2. C 3.B 4.(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2)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5.(1)第一阶段是他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是十二三岁时的方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是又过七年后,他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2)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说,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3)为后文议论铺设了充分的基础。
[课时训练]
训练一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邑人(   )     环谒(   )    不能称(   )    
世隶耕(   )    mǐn然(   )   或以钱币qǐ之(   )
二.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世隶耕(   )    未尝识书具(   )(   ) 
即书诗四句(   )    自为其名(   )(   )
邑人奇之(   )   环谒于邑人(   )(   )
称前时之闻(   )(   )
三.指出下列加点字词的词义或用法。
1.父异焉        (          )
2.稍稍宾客其父     (          )
3.父利其然也      (          )
4.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
5.邑人奇之       (          )
四.区别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不同含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1.自
       并自为其名
        余闻之也久
2. 闻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博闻强记
       环谒于邑人
       于舅家见之
       贤于才人远矣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五.翻译下列句子。
1.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训练二
(一)
细读下面文言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诗词改字
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
复圈去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黄鲁直诗:“归燕略无三月事,高蝉正用一枝鸣。”“用”字初曰“抱”。又改曰“占”,曰“在”,曰“带”,曰“要”,至“用”字始定。予闻钱伸仲大夫如此。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旋改为“满”( )②凡如是( )
③始定为“绿”( )④凡如是十许字(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吴中士人家藏其草。

3.王荆公即 我国 朝人,著名的 、 、 。
4.为什么“绿”字比其它字好?请作简单分析。



5.这篇诗话讲的是诗歌创作中的 问题,通过诗人的构思过程生动地说明了


6.你还知道哪些诗文“炼字”的故事?请写出来。



(二)
细读下面文言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司马光救友
光(司马光)生七岁,凛然(严肃庄重的样子)如( )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编写),爱之( ),退( )为家人讲,即了( )其大指(指同“旨”,主要意思)。自是( )手不释( )书,足跌(失足)没( )水中,众皆( )弃去( ),光持( )石击瓮破之(指代瓮),水迸(bèng,涌出),儿得活。
1.解释加点的字词,将答案写入文中括号。
2.从文中哪些句子可看出司马光勤奋好学?
答:
3.古籍中记述少年或聪明或好学的故事很多,你能写出几个有关的故事来吗?(3分)
答:
【探索时空】
[热点话题]
成长是个说不尽道不完的话题。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熏陶、学校教育、师长引领、周围环境影响和个人对生活、对理想、对人生感悟。
孩子们说,成长的关键在家庭,在学校,在环境。为什么孔夫子的后代都是学者教授?为什么会有书香门第的说法?为什么孟母要三迁?家长们说,成长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努力,为什么北大的高材生在菜市卖肉?为什么名将赵奢的儿子只会纸上谈兵?面对以上不同的观点,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结合你的学习体验,生活经历,谈谈你的看法。





[研究与思考]
1.小亮是你中学的同桌,你们俩情同手足无话不谈。最近以来小亮老是愁眉苦脸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问他原因,他说,爸爸天天晚上邀人到家里打麻将,吵吵嚷嚷的影响学习。请你以小亮同学的身份,给小亮的爸爸写一封信,说服小亮的爸爸,让他给小亮一个安静的环境读书。








2.阅读下面一个故事,思考文后的问题。
两个不如意的年轻人,一起去拜望师傅。
“师父,我们在办公室被欺负,太痛苦了,求您点示,我们是不是该辞掉工作?”两个人一起问。 师傅闭上眼睛,隔半天,吐出五个字:“不过一碗饭。”就挥挥手,示意年轻人退下了。
才回到公司,一个人就递上辞呈,回家种田,另一个却没动。
日子真快,转眼十年过去。
回家种田的,以现代方法经营,加上品种改良,居然成了农业专家。另一个留在公司里的,也不差。他忍着气,努力学,渐渐受到器重,已经成为经理。
有一天两个人遇到了。
“奇怪!师傅给我们同样‘不过一碗饭’五个字,我一听就奇怪了,不过一碗饭嘛,日子有什么难过,何必硬巴着公司?所以辞职。”农业专家问另一个人,“你当时怎么没听师傅的话呢?”
“我听了啊!”那经理笑道,“师傅说‘不过一碗饭’,多受气,多受累,我只要想‘不过为了混饭吃’老板说什么是什么,少赌气,少计较,就成了!师傅不是这个意思吗?”
两个人又去拜望师傅。师傅已经很老了,仍然闭着眼睛,隔半天,说了五个字:“不过一念间!”
然后,挥挥手……
(1)为什么师傅的同样一句话却产生了不同的结果?



(2)两人第2次与师傅见面时,师傅说的“不过一念间”是什么意思?请根据你的理解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3.下面是摘自《报刊文摘》的有关资料,请认真阅读,结合你的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归纳出中美教育的最大不同点。
“美国人的教育法则”:
归属法则:让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希望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力量法则:永远不要与孩子都强;
管理法则:在孩子未成年前,管束是父母的责任;
声音法则:要倾听他们的声音;
榜样法则: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
求同存异法则: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理解他们;
后果法则:让孩子了解其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
结构法则:教孩子从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第五课
训练一
一. yì yè chèn lì 泯 乞
二. 属于 曾经 书写 立即 题上 自己的 同乡 四处 拜访 相称 听说的情况
三. 对……感到诧异 名作动 当作宾客 以……为利 意动用法 同“攀”,牵引 通假字 以……为奇 意动用法
四. 从 自己 听说 听说的情况 听到 向 在 比 被
五. 1、 仲永长到五岁时,还不知道书写工具. 2、 终于又成为了一般人,这是因为后天受的教育不够啊.
训练二
(一)1、随即 这样 才 左右
2、(1)春风吹绿了江南两岸的春草春树,什么时候明亮的月亮才能照耀我回到故乡去呢? (2)吴地有个读书人家里收藏了王安石原诗的草稿。
3、王安石 宋 政治家 思想家 文学家
4、“到”不好,太生硬。“过”不好,让人感觉春天一下子就消失了。“入”不好,描写不妥当。“满”不好,风是无形的,不可用满形容。“绿”好在将春风写活了,给人的感觉是由于春风的吹拂,江南大地一下子春色满园,春光无限。
5、“炼字” 一字的改动可以使诗中的境界变得更加鲜明。
6、《早梅》诗改字的故事。郭沫若剧本改字的故事。鲁迅改诗,改文的故事。
(二)1、象;它指《春秋左氏传》;回家;了解;从此;放下;没入;都;离开;拿
2、 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自是手不释书。
3、匡衡囊萤映雪读书 苏秦、孙敬悬梁刺股读书 谢道韫咏雪。
【热点话题】能言之成理即可,答案略。
课件40张PPT。伤 仲 永 注释正音 归纳答问 作者扩展伤 仲 永 王安石作者简介王安石
字介甫 晚号半山 宋代政治家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正音 正确朗读课文正音,正确朗读wéiyìpānyè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正音,正确朗读chènmǐn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正音,正确朗读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注释 口头翻译课文按注释学习加下划线的词语 解释加红色的词语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给认为奇有人写对……感到惊异全每天认为有利当做宾客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译文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按注释学习加下划线的词语 解释加红色的词语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对已去世的人的敬称。“先人”在这里指“先父”。完全。指原先的特点完全消失了相称译文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按注释学习加下划线的词语 解释加红色的词语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本来止能那终于尚且达到译文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答问 深入理解课文题目中的“伤”字是什么意思?“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第一段为什么特别交代 方仲永“世隶耕” ?“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幼年时天资过人,有作诗才能;
“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又七年后完全变成平庸之人。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一是说明“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与后文“泯然众人矣”形成强烈对比。
二是点明“泯然众人”的原因是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
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有什么作用?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见”后“闻”。
这种见闻录的方式给人以真切真实之感。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
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愚昧无知的句子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三个字:不使学。归纳 复习填空《伤仲永》的作者    是  代政治家、文学家。
本文选自《       》。   王安石  宋
临川先生文集读准下列加红色的字音自为其名
邑人奇之
日扳仲永
环谒于邑人
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wéi

pān

 chèn
mǐn解释加红色的词世隶耕
未尝识书具
父异焉
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
自为其名
传一乡秀才属于
曾经
认为异



全解释加红色的词2自是
指物作诗立就
邑人
奇之
稍稍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这
完成
同乡人 同县的人
认为奇
渐渐 当做宾客
有人
认为有利 这样
每天 到处拜访解释加红色的词3先人
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卒之
受于人者不至
且为众人
今夫不受之天
固众人
得为众人而已耶?
对死去的人的敬称
相称 
完全
达到
尚且

本来
能 止 停止翻译下列句子 注意其中加红色的词的意思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乡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奇:对……感到惊奇;认为……是奇才。
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利:认为……有利可图,把……看做有利可图。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了。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于:比。
于:被。 归纳本文主题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扩展 迁移什么是天才?怎样成为天才? 请搜集关于天才的名言。那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鲁迅
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鲁迅《未有天才之前》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华罗庚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天才就是长期劳动的结果。——牛顿
天才是指异乎寻常的忍耐者而言。——列夫·托尔斯泰续:没有某些发狂的劲头,就没有天才。——塞涅夫
非常的单纯,非常的明确——这是天才的智慧的最可惊人的品质。——车尔尼雪夫斯基
天才有的弱点并不少于普通人,也许更多一些。 ——罗曼·罗兰
人才进行工作,而天才进行创造。——舒曼
对自己不满足,是任何真正有天才的人的根本特征之一。——契诃夫
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巴尔扎克
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爱因斯坦自写格言比赛:   天才就是——(请你续写)天才就是非凡的傻劲
天才就是入谜
天才就是长久的忍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