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黄河颂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 黄河颂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8 15:15:4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板块二:连贯思维训练课&《黄河颂》《土地的誓言》一体化教学设计
【文本类型】
思辨型(主)
语用型(辅)
【教学目标】
1、落实“学习精读”目标,教读课教授以质疑、语用推理、释疑为路径的连贯思维阅读法,培养思维的连贯性。
2、自读课实践连贯思维阅读法,落实掌握。学生总结散文如何阅读。
3、涵泳品味,消除与经典的隔阂。
4、积累美词美句。
【教学重点】
1、落实“学习精读”目标,教读课教授以质疑、语用推理、释疑为路径的连贯思维方法,培养思维的连贯性。自读课实践方法,落实掌握。
2、自读课实践连贯思维阅读法,落实掌握。学生总结散文如何阅读。
3、涵泳品味,消除与经典的隔阂。
【教学难点】
1、教读课教授以质疑、语用推理、释疑为路径的连贯思维方法,培养思维的连贯性。自读课实践方法,落实掌握。
2、自读课实践连贯思维阅读法,落实掌握。学生总结散文如何阅读。
【教学过程】
图片
一、教读课《黄河颂》部分
(一)拓展、质疑,确立议题
师:读完此文,谈谈你的感受。
明确:激情澎湃;震撼;浩荡磅礴;骄傲自豪;感觉一般;不喜欢此文;还好将就;不是很喜欢,感觉吹得太很了……
师:看来不喜欢的居多啊,那么我应该为自己设置一个目标:等我讲完后,你们会喜欢这篇课文。这首诗好理解,让大家回答的问题也不会太难,难在发自内心去认同在那个年代,这样的作品有着巨大的精神意义和价值,它是不可或缺的。
(教师带领学生阅读预习提示。)
师:对于日本侵华,你知道哪些信息?
明确: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重庆大轰炸,南京大屠杀,柳条湖事件等。
(教师展示大家说到的最多的“南京大屠杀”的相关介绍。)
师:日本长期积极备战,而我国,军阀混战、内战多年。所以,抗日战争前期,我方作战相当不利,敌人长驱直入,在占领当时的首都南京后,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隔着历史,我们很难感受到当时的人的内心感受,不妨走进《看兵 碎琉璃》节选中去,假如你是那位被砍头的中国人,你的内心是怎样的?
PPT
李兴看见过日本兵杀人:先强迫待决之囚自己挖好一个坑儿,在强迫那人跪在坑边,像照镜子一样望着坑底。小日本兵站在他背后,双手抡起军刀。那个已经知道自己命运的人,紧闭眼睛,等着受死。可是挥刀的人需要对方伸直了脖子挨刀,他早知道应该怎样做,他的马靴旁边已预备好一桶清水。他把军刀插进水中,迅速提刀,刀尖向下,对准那人的后颈,晶莹的水珠从刀尖滴下来,流进那人的衣领里。那个可怜的人什么也不知道,只觉得脖子发凉,就本能地收紧肌肉,既而知道是一场虚惊,又本能的放松。这时,他不知不觉伸直了脖子,这时,他头上的刀势一变,刀光一闪,突然不见人头,突然两肩中间有一个圆形的白色断恨,突然断恨变红,血像泉水涌出,无头的身体向前倾倒,掉进他自己挖好的坑里,他的头颅先在坑里等他。由军刀从水桶里提起,到人头从脖子处断落,又快又准,简直来不及看清楚。
——王鼎钧《碎琉璃 看兵》
明确:愤恨、害怕、惶恐、绝望、痛苦……
师:就是这样的场景,在发生大屠杀的南京处处可见,敌人还把这些场景拍成照片,写成新闻……为什么日本人要屠城,还要宣传屠杀?
明确:中国人会人心惶惶,士气低落;会绝望,信念破灭了,自然就没有力量……
师(过渡):每个中国人在外敌入侵的时候,都知道要勇敢反抗,可谁不怕死?当时的中国需要再勇敢、团结些,方可不亡国灭种。当时,许多人一直致力于激发民族精神,《黄河颂》的作者就是其中之一。
师确立议题:他用了什么方法去激励国民?这些方法是否真正有效?在解开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或许,我们会不由自主地爱上这首诗。
(观看朗诵视频,教师朗诵指导:从朗读的角度讲押韵,以及诗歌押韵形成气势的作用。)
(二)涵泳品味,语用推理
师:《黄河颂》是一首现代诗,阅读现代诗可以用什么方法?
明确:炼字法;破题法……
师:咱们来实践下破题法。从语言表达角度思考:标题侧重强调的字眼是?
明确:颂
师:请为“颂”组词。
明确:歌颂、赞颂。
师:作者歌颂了他所望见的______的黄河。请提炼诗中的四字短语来填空。
明确:惊涛澎湃;伟大坚强;万丈狂澜;浩浩荡荡;九曲连环;浊流宛转;一泻万丈。
(教师引导学生圈出四字短语,反复诵读,进行积累。)
师:请根据你圈出的四字短语,说说作者望见的黄河的特点。
明确:气势磅礴、势不可挡、一往无前、无坚不摧。
师:本文有句话不停在重复,请找出来。
明确:啊!黄河!
师:三句“啊!黄河!”领启的内容是否相同?请分别用四字短语概括三节内容,并说说为什么这样概括。
明确:1、孕育文明——守护中华——激励国人。
2、此环节引导学生品析语言,感受夸张、比喻、拟人的表达效果。
3、引导学生准确概括、雅致概括。
师(小组讨论):请小组合作,从语言风格、结构特色、内容设置三个方面总结《黄河颂》的特点。
明确:1、语言风格:四字短语连用;多用叹词叹号,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用了夸张、拟人、比喻、反复等,有突出强调作用的修辞手法;用拉近读者距离,便于抒情的第二人称;用押韵等方式方法打造气势磅礴、铿锵有力的语言。
2、结构特点:回环往复的排比段。
3、内容:先赞颂了眼前气势磅礴、势不可挡、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黄河,接下来赞颂了黄河孕育文明、守护中华、激励国人。
(三)整合思辨,解决议题
师(小组讨论):为什么在抗战最艰苦的时候,《黄河颂》以这样的语言风格、结构和内容去歌颂黄河?请任选语言风格、结构、内容三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说说你的发现。
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1、语言、结构特点更有利于激发听众们的反抗激情。(结合心理学知识)
2、歌颂民族的古老、唤醒作为炎黄子孙共同的民族回忆,可以激发民族自豪感,唤醒中国人心中的文化自信和血性。歌颂黄河守护中华、激励国人可以激起人们的共鸣和爱国情怀。
师:歌颂黄河后,作者喊出了怎样的誓言?
明确:想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教师讲结尾反复修辞的作用。)
师:为什么这首激情澎湃的诗歌,选择“伟大坚强”中的“坚强”来画休止符?这个词太不大气了,可不可以换成“勇敢”“崇高”?或者结尾改成“坚强伟大”?
明确:1939年的中国人或许不缺乏勇气,但是还不够坚强、坚持。14年抗战,最难最需要的是坚强。
(四)深化认知,形成共情
师请学生阅读莫言《红高粱》节选部分。并提出几个思辨型问题:
1、“余司令压低声音说:‘不许开枪!’”为什么不能开枪?
2、为什么余司令在看到自己的妻子、同伴被打死还是让大家不能动?
3、奶奶在临死前为什么拒绝“见丈夫最后一面”的提议?
4、这场伏击战打赢了吗?
明确:让学生感受到抗日战争的惨烈、坚持之艰难。
(师请学生朗读影片《风声》结尾部分。)
PPT
讯息是否传出,成败就在今日,我不怕死,怕的是爱我者不知我为何而死,我身在炼狱留下这份记录,是希望家人和玉姐原谅我此刻的决定,但我坚信,你们终会明白我的心情,我亲爱的人,我对你们如此无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我的肉体即将陨灭,灵魂却将与你们同在。敌人不会了解,老鬼、老枪不是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麦家《风声》顾晓梦遗言
图片
明确:学生产生共情,明白在艰难的战争年代,人们多么需要一种唤醒和激励。因认可《黄河颂》的精神意义和价值,进而喜欢上《黄河颂》。
(五)总结习得,铺垫自读
教师归纳方法:这是一堂连贯思维训练课。我们学到了用“提出问题,语用推理(涵泳品味),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来阅读现代诗,发现诗歌的价值,也是在学习精读。在自读课《土地的誓言》中,我们来运用连贯思维阅读法。学习科学的阅读方法,最终是为咱们的课外自主阅读服务的,不要让方法仅停留在课堂或者自己的笔记本上。
图片
二、自读课《土地的誓言》部分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黄河颂》一课学到的精读方法——连贯思维阅读法,为自读课中学生自主运用方法造势。)
师: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哪个地方的人最恨日本人?最痛苦?
明确:背井离乡、如同丧家之犬的东北人。
(教师讲作者及东北作家群。)
(一)质疑标题:散文阅读先抓特点。
师:我们先从“破题儿”开始。有没有同学对题目产生质疑?
明确:文不对题,表达不明晰。根据文章内容,题目想表达的意思是:作者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师:读罢本文,谁来说说,标题想侧重表达哪个词?
明确:誓言
师:什么样的誓言?请读出来。
明确: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的故乡……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师:誓言前面写了什么?请提炼文章中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关键信息,连起来读。
明确:情感脉络:故乡的召唤让我热血沸腾——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魂牵梦萦——“我”坚定为她战斗的信念——发誓为故乡战斗、牺牲。
师:文章体裁是什么?
明确:散文。
师小结:通过第一次质疑,我们整体把握了作者的情感脉络。科学地阅读文章首先需要把握文章特点,抓文章的风格。比如读小说,需抓小说的三要素,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人物。读议论文,就应该理出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本文是抒情散文,抓出文章的情感脉络非常重要。
(二)质疑用词:散文阅读需抓重点。
师:文章在语言表达上有没有用词不妥的地方?
明确:“泛滥”不妥,不如用“涌动”,搭配更合理;不如用“澎湃”,更能突出作者强烈的情感。
“埋葬”不妥,这个部分明明在写回忆故乡的美好生活,这个词太不美好了。
师:请任选两个词中的一个思考:作为作家,为什么要故意犯这样的用词错误?
引导备忘:“泛滥”要和下文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连起来品析。“埋葬”要和下文连起来感受。
1、“泛滥”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的意思,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制,四下泛溢奔流,比“涌动”多了难以驾驭的野性,比“澎湃”,虽少了分气势,但多了一份压抑、绵长、广泛,更加真实、深刻。
2、“埋葬”用于死去的事物,而我的欢笑已死,成为昔日黄花,欢乐只属于昔日故园,用“埋葬”,多了一层沉重的感受与悲愤的心绪,为下文立誓做铺垫。
师小结:第二次质疑,我们运用了连贯思维阅读法。质疑——语用推理(涵咏品味)——释疑的过程让我们更深刻感受到了作者对土地的挚爱之情。同时,科学地阅读散文需要我们抓重点字、词、句进行品味、分析。
(三)质疑“誓言”:散文阅读应抓难点。
师:在小学,你们也有宣誓的经历,还记得吗?
明确:少先队入队宣誓。
PPT
少先队入队誓词:我是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员。我在队旗下宣誓: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好好学习,好好锻炼,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力量!时刻准备着!
师:如“少先队入队宣誓词”一样,在大多情况下,“宣誓”会选择简洁、直接、铿锵有力的表达,本文有何不同?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宣誓”呢?
明确:前面的内容可以激发读者的乡情和对侵略者的憎恨,为后面直抒胸臆地“宣誓”铺垫。读者更容易被“誓言”打动,进而坚定自己内心的反抗决心。
师小结:第三次质疑,我们再次运用了连贯思维阅读法,站位更高、统观全篇来感受文章特别的魅力。同时,科学地阅读散文需要我们抓难点,即完成略读后,对不懂的地方重点分析,提出个性化解读。
(四)总结习得,提高能力
师:这节课我们完成了两个任务:1、实践“质疑——语用推理——释疑”的连贯思维阅读法。2、学习散文如何阅读。
为什么在阅读中需要运用连贯思维阅读法?首先,文章值得质疑的反常之处往往体现出作者个性化的特质,寄托的作者的情感更集中、更强烈。其次,抠字、词、句是深刻感受作者情感思想的重要方法。再次,这是一种创新思维模式,会让你变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