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的春节 课件(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北京的春节 课件(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9 13:10: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2
0
2
2
人教部编版语文
六年级下册
北京的春节
——老舍
1.会写“蒜、醋”等15个字,会写“热情、自傲”等20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重点)
3.揣摩文章语言,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了解节日习俗中的传统文化。(重点)
学习目标
锣鼓喧天辞旧岁
课程导入
爆竹动地迎新春
春节
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谁来说说你们家是怎样过春节的?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民风民俗。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北京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作者介绍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曾获“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他的代表作有《骆驼祥子》《龙须沟》《月牙儿》《茶馆》《四世同堂》等。
写作背景
此文写于1951年1月,发表在当年的《新观察》杂志的第一卷第二期。当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不久,老舍刚从美国回来就写了《我热爱新北京》,从不同方面谈了北京的变化。差不多同时,他写了《北京的春节》这篇文章,描写了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和热闹气氛,表达了对新中国、新社会的赞美之情。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xiǔ);初一、初二满街走。
春节歌谣
SPARK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GROUP
我会写
suàn

左小右大
蒜瓣 大蒜
蒜泥 腊八蒜
米醋 食醋 添油加醋
jiǎo
水饺 蒸饺
饺子
tān
中间“又”窄而短
货摊 摊位
摊贩 小摊
我会写
bàn
xiāo
zhǎ
rán
注意与“霄”区分。
凉拌 拌蒜
搅拌 杂拌儿
眨眼 眨巴
眨眼间
元宵 宵夜
通宵达旦
燃放 点燃
燃烧 燃油
“燃”是左右结构,不要写成上下结构。
我会写
fàn

jiào

商贩 摊贩
小贩 贩卖
彼此 顾此失彼
知己知彼
贺年 贺岁
贺卡 祝贺
轿车 轿子
花轿 轿夫
注意与“桥”“侨”
“骄”区分。
qià
luò tuo
我会写
恰好 恰似
恰如其分
读写词语
热情
自傲
饺子
万象更新
眨眼
通宵
间断
万不得已
截然
燃放
小贩
摆摊儿
彼此
贺年
骆驼
恰好
一律
彩绘
分外
鞭炮
研读课文
快速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热闹
忙碌
喜庆
团圆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围绕春节都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然后以四个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合作填表。
时间 风俗习惯或人们的活动
作者是以什么为线索构建全文的?
提示:散文记叙线索一般为时间或事件过程。
交流讨论
时间
人们的活动
想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腊八
小年
除夕
正月初一
元宵节
时间顺序
课文将“腊八”“小年”“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节”这五天的情景描写得比较详细,其余的情景描写得相对简略些。
课文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
重点突出
详略得当
主次分明
加深理解
本文是怎样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
小孩子们: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吃糖、穿新衣、逛庙会买玩具。
课文描写的主要节日的主要民俗活动有哪些?
小年
腊月二十三
吃糖
祭灶王、放鞭炮、
除夕
守岁、吃团圆饭…….
贴对联和年画、放鞭炮、
穿新衣、做年菜、
正月十五
元宵节
吃元宵
看花灯、放花炮、
腊八
泡腊八蒜
熬腊八粥、
正月初一
女人待客、逛庙会……
全城休息、男人拜年、
“京味儿”语言。
零七八碎儿
杂拌儿
玩意儿
闲在
用词富有口语化色彩,容易拉近说话人之间的距离,富有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
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7):写过年前的准备。
第二部分(8):详写除夕的热闹景象。
第三部分(9—11):写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之间人们过春节的一些活动。
课文层次
第四部分(12—13):详细介绍了元宵节人们看花灯、放花炮、吃元宵的习俗。
第五部分(13):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人们又忙碌起来。
说说你家乡的春节习俗。
春节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
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
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
春联
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