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诵读,体会诗歌的叙事性特征。
通过画面,体会描写,感受不同人物的形象特点。
结合背景,感受白居易新乐府创作的社会性。
教学重点:
1、通过画面,体会描写,感受不同人物的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
1、通过画面,体会描写,感受不同人物的形象特点。
2、结合背景,感受白居易新乐府创作的社会性。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预学前置:
预学任务布置:
任务1:诵读诗歌,标注出你认为在读音和释义上有困难的字词。
读音:
释义:
任务2:梳理诗歌叙事结构,完成思维导图。
老翁烧炭→_____( )炭→_____( )炭→_____( )炭
二、课堂流程:
环节一:初读感知
读诗句,正读音。
①身上衣裳口中食
②晓驾炭车辗冰辙
③翩翩两骑来是谁
④系向牛头充炭直
▲学生活动:开火车的形式,读诗句,并解释加点字的读音(和释义相连)
— 小结:
①shang 轻声 (念第二声的时候 专指古代裙子; 轻声时和“衣”字连用,泛指身上穿的各种衣服)
②nian 三声 (古同“碾”,轧。)
③ji 四声 (一人一马,名词。)
④xi 四声 (挂)
读诗句,准节奏。
▲学生活动:全班齐读之后,根据老师课堂反馈,再读一遍
环节二:品读人物
师:结合预学及早自习,通过简单的思维导图,我们已经对“卖炭翁”的故事进行了叙事梳理,(直接出示)老翁烧炭→老牛拉炭→宫使夺炭→老翁惜炭
故事有了画面,会更好。翻开课本发现,书本中已有一幅插图,这在讲诗歌的上节还是下节?
— 明确:下节
那我们能为上节诗歌配幅插图吗?老师这里有两张图,请大家帮我来选一选吧
出示图片:
图A
图B
活动内容:哪一幅更适合作为诗歌上节的插图呢?(从人物的外貌、心理活动、行为动作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学生活动:微共体小组结合诗歌内容展开讨论。
— 预设:
相同之处:两位老翁都是双手紧紧拢着在路上行走(寒冷:一尺雪 衣正单),身边有一头牛,牛拉着一车炭。(符合环境的基本设定)
不同之处:
①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图A:更看得出尘土与烟火色,两鬓苍苍 “苍苍”指的是灰白色,为什么是灰白色的?因为炭,因为风,显得凌乱不堪)
②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问:为什么? — 看到画面里的老人衣裳单薄,也就是诗歌所言“衣正单”
再问:心忧炭贱愿天寒,你不觉得这里很矛盾吗?怎么还要“愿”天寒呢? — 因为只有天冷,炭才值钱,这实际上是百般无奈的一件事。 所以其实诗句还涉及到了微妙的心理描写,刻画出卖炭老翁的艰辛与悲惨。
图A:看得出老翁的忧愁,而且图A的老翁,看上去衣服更为单薄,甚至有些瘦骨嶙峋之态)
③晓驾炭车辗冰辙
(一车的炭,在冰天雪地里走,图A看到的车辙,有黑黑的印子,“辗”字还能体现炭的重,更符合诗中卖炭翁艰难的形象,)
④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图A:牛低下了头,显然是困了,人缩着,裹得紧紧的样子,会不会是因为饥饿,更冷了?)
卖炭翁
外貌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衣正单
心理活动 心忧、愿(矛盾)
行为动作 伐、辗、歇
— 小结:不知不觉中,大家已经关注到了诗歌中的人物刻画,正是通过这些描写,凸显了卖炭翁的艰辛、可怜。接下来大家也从这三个角度,结合诗歌,为故事中的另外两位(宦官及其爪牙)填写完这张人物表吧。(和学生一起来填)
卖炭翁 宦官宫使及爪牙
外貌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衣正单 黄衣使者白衫儿
心理活动 心忧、愿(矛盾) 翩翩
行为动作 伐、辗、歇 把文书、口称敕、叱、驱、系
师:看着表格中我们的梳理,你有什么发现吗?
— 发现:两者的形象发生了鲜明的对比,(追问:对比凸显出了什么?— 宦官的飞扬跋扈、目中无人、对劳动人民的无情剥削 更衬托卖炭翁的艰难与辛酸 )
时间有余:通过朗读,进行角色演绎
▲学生活动:微共体小组合作,安排角色朗读(一位同学演绎卖炭翁 两位同学演绎宦官宫使及爪牙)3—5分钟排演,课堂展示。
环节三:知人论世
师:看来卖炭翁的凄惨与艰辛,我们已经有所体察。但这故事,我们还有一个人没讲到,是谁?— 明确:白居易
出示图片:
白居易与卖炭翁
曾经听到关于此诗有这么两个观点:
A:“我觉得白居易在这个故事中从未出现过。”
B:“我觉得白居易在这个故事中无处不在。”
你更赞同哪一个呢?
(首先先请学生给出观点,简单地问一下原因?A&B)
然后给出背景提示:
【背景提示】
— “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唐宪宗元和初年(公元806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
▲学生活动:结合之前的诗歌品鉴及材料并思考,给出见解,做出猜想。(小组讨论)
— 小结:
客观上来说,也许卖炭翁的这个故事,并不是诗人亲历,而是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或者是社会热点,每天都在发生,这也许就意味着里面的卖炭翁或者宦官及其爪牙不是单个的人,而是一类群体对一类群体的欺压。所以诗人看似没有出现在故事中,实则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在此,卖炭翁艰辛的背后是作者的同情,宦官爪牙嚣张跋扈的背后是作者的愤慨和对社会黑暗制度的抨击。
【双重身份与新乐府运动】:
— 为官者与诗人,为宫市制度甚是熟悉。
— 新乐府运动,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张籍、李绅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名新乐府。《卖炭翁》为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组诗中的一篇。
— 小结:揭露、同情、批判与抨击;以文学的形式给予统治者的忠良劝谏。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