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六章 第一节 区域特征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商务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六章 第一节 区域特征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商务星球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2-18 12:51: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八下第六章 第一节 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
【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
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的范围。
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区域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特点。
运用资料比较区域内的主要地理差异。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北方地区位置、范围、主要的省级行政区域及其行政中心、地形区。
2.了解北方地区的气候与农业的关系,知道北方地区主要的农作物。
3.运用哈尔滨、济南气温年变化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比较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的区域差异。
4.知道北方地区主要的矿产资源和工业分布情况。
【德育目标】
了解本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培养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模式】学案导学。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情 景 导 入 视频朗诵: 播放《沁园春.雪》 要求: 通过诗词中的诗句和景观,分析其描述的地区是哪里? 欣赏《沁园春.雪》的视频,回答问题: 北方地区 情 境 导 入 提高学生的感性识。
承接 与过渡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我们首先一起学习今天的学习目标。
展示学习目标 展示目标,找学生读目标; 学生读目标的同时,教师结合教材解读目标,让学生真正明白本节课的主要目标任务。 学生读目标,结合教师解读,明确本节课的主要任务。 明确学习目标,使学习有的放矢。
自 主 学 习 合 作 探 究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一: 要求:阅读课本P6图6—1—1、P7内容和图6—1—2,然后思考下列问题,完成导学案1-3题。 (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北方地区地形图) 1.读图说出北方地区的位置。 2.北方地区的具体范围包括那些省级 行政区? 3.北方地区的面积有多大?人口有多少? 时间三分钟,比谁的自学效率高。 阅读课本,看图说话: 学生动手在课本P6 的“6—1—1北方地形图”图、P7内容和图6—1—2图上找出主要地理事物名称,并圈划出来。 1.读图说出北方地区的范围: 北方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落实到图上) 2. 指导学生读图6-1-2 北方地区范围图。找出北方地区主要的省级行政区域,并找出它们的省级行政中心。明确北方地区的范围。编成三字经方便记忆:黑吉辽、京津冀、晋陕宁、甘鲁豫。 3. 面积约占全国的20%,人口约占全国的40%。 通过地图了解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培养学生的读图良好习惯。
精讲 点拨 依据学生回答情况,给予必要的讲评。
承接 与过渡 我们学习了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那么地形和气候又有那些特质呢?
自 主 学 习 合 作 探 究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二: 要求:阅读课本P6 --P7图6—1—1,然后思考下列问题。完成导学案第4-5题。 (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北方地区地形图) (
B
D
E
F
G
H
I
C
A
B
D
E
F
G
H
I
C
B
D
E
F
G
H
I
B
D
E
F
G
H
I
C
A
) 4.读图找出北方地区主要地形区、山脉,并分析其地形特征。 (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北方地区地形图) 5.说出北方地区的气候类型与特征。 小组合作,读图分析: 4.读图找出北方地区主要地形区、山脉,并分析其地形特征。 (1).主要地形区:北方地区位于第二、三级阶梯,主要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等。 (2).主要的河流临海:找出渤海、黄海,黑龙江、松花江、黄河、淮河以及京杭运河。 (填一填)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区和山脉名称、河流和濒临的海洋的名称。 (3).地形特征: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5.说出北方地区的气候类型与特征。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气候特征: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指导学生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培养学生的读图填图的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与合作的能力。
设疑 过渡 我们学习了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那么在我们北方地区不同的地区,他们又有那些具体的区别呢?
读 图 填 表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三: 要求:阅读课本P7--P10图6-1-5,然后思考下列问题。完成导学案6题。 了解北方地区的农作物的名称和分布,完成表格内容。 教师强调:东北平原种植的是春小麦,华北平原种植的是冬小麦,而谷子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 (补充)让学生说出北方种植的主要水果。 学生认真读图,先独立完成,后同学之间交流学习成果。 东北平原的“黑土地”,适宜种植春小麦、玉米、大豆、高粱、甜菜。 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的“黄土地”,主要种植冬小麦、玉米、棉花、花生、谷子。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从资料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归纳比较的能力。
衔 接 过 渡 提出问题:同是位于北方地区,为什么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分布的农作物不同呢?除了和土质有关系,还会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组织学生讨论。 下面我们一起比较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的气候差异及对农业的影响。 通过比较北方地区的不同地形区分布的农作物,讨论。 得出结论:农作物的分布除了受地形的影响外还受到气候的影响。并且气候更是影响农作物分布的主要因素。 使学生感悟: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气候的关系。
合 作 探 究 区 域 内 部 差 异 (练一练)结合所学知识和课本P9图6—1—5,完成P10活动题1和2。 (教师展示):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的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1、哈尔滨地处东北平原,济南地处华北平原。阅读两城市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与各月降水量柱状图,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的区域差异。 2、讨论: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农业生产的差异与气候的关系。 1、根据所学知识,对比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的区域差异,完成表格。 2、造成两地农业生产差异的原因是济南各月平均气温都比哈尔滨高,而且降水量比哈尔滨多。根本原因是两地的纬度位置差别大。 能使所学知识再现,通过读图比较让学生明确:不同纬度的地形区存在区域差异同时这种差异会影响农业生产。
衔 接 过 渡 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肥沃的土地养育着勤劳的北方人民,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工业是主导。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北方的矿区及工业基地。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四: 要求:阅读课本P9 图6-1-4,然后思考下列问题。完成导学案第7题。 (利用课件)展示北方地区工业分布图。 (1).北方地区的矿产主要有____、_____、____等。 (2).在图上找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同、神府煤矿,鞍山、迁安铁矿。并判断它们所在的省。 (3).读图找到本区主要有两大工业基地是_____、_____。 读课本P9图6—1—4,学生回答: (1). 北方地区的矿产主要有煤、铁、石油等。 (2).大庆油田位于黑龙江省;胜利油田位于山东省。 大同煤矿位于山西省;神府煤矿位于陕西省。 鞍山铁矿位于辽宁省;迁安铁矿位于河北省。 (3).本区的两大工业基地是辽中南工业基地和京津唐工业基地 培养学生从地图和资料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知 识 梳 理 通过梳理形成网络,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当堂达标:
1.在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中,山东省位于( )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2.下列地形区位于北方地区的是( )
A.内蒙古高原 B.华北平原
C.柴达木盆地 D.四川盆地
3.北方地区的最冷月平均气温在( )
A. 0℃ 以上 B. O℃ 以下
C. 10℃ 以上 D. 20℃ 以上
4.“十一”期间,小明从枣庄乘火车到北京,沿途可能看到的是( )
A. 沿途田野里的粮食作物都是水稻
B. 传统民居房屋顶部的坡度越来越大
C. 沿途农田都是水田
D. 沿途的农民正在收获玉米
5.关于北方地区气候的叙述,正确的( )
A. 四季如春 B. 全年高温多雨
C. 冬冷干燥、夏热多雨 D. 全年干燥少雨
6.(目标2、4)案例分析:
《黄河大合唱》中的《河边对口曲》中有这样一段:
“张老三,我问你,你的家乡在哪里 ”
“我的家,在山西,过河还有三百里。”
“在家里,干什么 种田还是做生意 ”
“拿锄头,耕田地,种的高粱和小米。”
(1)从这段话中,你知道张老三的老家在我国的哪一个地理区域吗 ____________
(2)本区的气候类型为__________ 。
(3)本区的耕地类型为__________ 。
(4)本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__________ 。
(5)本区的主要能源是______ 、_______ 。
【教后反思】
这节课是这一章的总纲。总体上介绍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环境、农业和工业。
在教学设计上,开始由《沁园春.雪》导入,让学生进入情境。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然后,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自主学习。从自然环境,农业和工业,三个方面学习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做了两次顺序上的调整。一处是学习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时,把范围提到学习地形气候之前,做了小的调整。另一处是比较区域内差异,课本是把比较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的区域差异放在了矿产和工业基地之后。我把比较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的区域差异这部分放在了矿产和工业基地之前,学习完地形区土质特征及分布的农作物的后边。个人感觉更顺畅、更科学合理,学生接受起来也容易。所以,我大胆的做了调整。整堂课,学生状态良好气氛活跃,轻松完成学习目标。
但是,课堂效果上仍有不足,主要是课堂不太活跃,学生为主体不太明显,需要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