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的祈祷”主题单元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
和平的祈祷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表示主属学科,打+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 音乐
□ 化学
□ 信息技术
□ 劳动与技术
语文
□ 美术□□
□ 生物
□科学
□数学
□ 外语
□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 物理
□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中一年级
所需时间
课内4课时+课外2—3课时
主题学习概述(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中华民族饱受战乱外祸,特别在近代,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惨重的灾难。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和几十次大规模局部冲突,以及当代战祸不断的中东局势,给各国人民造成了沉重的灾难。现阶段,各国的发展都需要和平环境,青年一代需要对战争有理性的思考。战争的起因和性质不一样,但是最终造成的苦难都得由人民来承受。本专题从人与社会的角度出发,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专题综合三种学习方式,对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和伯尔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作文本研习,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阅读产生世界影响的《安妮日记》 ,用探讨的方法,了解青年一代对战争邪恶的深层思考;结合品评记录战争主题的图片,开展活动体验,感受战争中人的命运,理解世界人民祈祷和平的愿望。
主题学习要求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了解不同的叙述风格,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学会抓住重点解读图片内容。
主题学习目标(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肖洛霍夫(苏联)、海因里希·伯尔(德国)的生平经历以及创作成就。了解纳粹疯狂迫害犹太人的原因。
2、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学会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能起草简要的报告。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学习探究,了解不同的叙述风格,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2、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新闻图片的作用,学会抓住重点解读图片内容,对图片进行赏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2、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对战争与人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能说出战争对人的精神摧残和对人类文化的毁灭作用。
对应课标
1、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2、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需要美,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3、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4、.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一个人的遭遇》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两篇小说,都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材,主人公分属两大阵营,一个为保卫祖国而战,一个为法西斯卖命。研读作品,说说作者试图告诉读者的是什么,他们各自是从什么角度表现主题的。
日记是生活的记录,是与自我心灵的对话。
2、阅读《安妮日记》,想一想,在纳粹迫害下,安妮是怎样记写自己的遭遇和心灵痛苦的,为什么在备受迫害的情况下,他仍然能说”我必须执着于我的理想“?这表现了安妮什么样的精神境界?
3、就一个时代而言,一幅照片所反映的内容是很有限的,但它记录的历史真相往往发人深思。第一组照片表现了战争的苦难,和同学交流面对照片是的感受,针对这些照片发表你的评论,说一说它们是从哪些角度记录战争苦难的。比较综合两组图片的内容,就战争与和平的话题,说说自己的感受。
专题划分
专题一:遭遇战争
专题二:黑暗中的心迹
专题三:历史画外音
专题一
遭遇战争
所需课时
课内2课时+课外2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专题采用研习的方式学习,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和伯尔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两篇小说都出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之手,在叙述与描写手法上都具有经典性。前者用的是口述式,与常用的”口述实录“相近。作者是一位受到一位老兵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纪实小说的味道。由于作者创作这篇小说时出现了“听故事的人”,因而节选后学生在阅读理解上可能会有所障碍,在教学时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前文梗概”。后者的细节描写很精彩,研习问题可以从文中找出一些材料加以说明。这篇小说还有一个特色,那就是设置悬念,悬念一再在文中出现,要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学生能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对战争与人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能说出战争对人的精神摧残和对人类文化的毁灭作用。
学生通过学习研究,了解不同的叙述风格,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本专题问题设计
1、故事的主人公分别是谁?
2、他们都有些什么样的遭遇?
3、他们都遭遇了战争,借助他们的经历,两个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主旨?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多媒体课件。
常规资源
中学语文教材:《语文(必修二)》(江苏教育出版社)及配套的教学参考书。《肖洛霍夫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2年版)肖洛霍夫的小说:《静静的顿河》、《一个人的遭遇》等。伯尔的作品:《火车正点》(学校图书馆藏书)。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一、关于肖洛霍夫
1、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作家,曾参加四年的卫国战争,期间遭受了家破人亡的悲剧,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静静的顿河》;其中《静静的顿河》获得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 ;小品文《考验》、《钦差大臣》;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开拓了战争文学的新领域。
2、苏联卫国战争
1941年6月22日拂晓, 德国法西斯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动用了190个师的兵力、近5000架飞机和3410辆坦克,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妄想在三个月内征服苏联。苏联人民奋起自卫,反对法西斯德国的伟大卫国战争开始了。
斯大林在1946年说,卫国战争中苏联损失700万人。此后不久,苏联官方又宣布损失1500万人。赫鲁晓夫公布的数字为2000万人。1990年苏联在卫国战争中损失的军民总数为2700万——2800万人。
二、关于海因里希·伯尔
中文名: 海因里希·伯尔 外文名: Heinrich Boll
国籍: 德国 出生地:德国科隆
出生日期: 1917年12月21日 逝世日期: 1985年7月16日
职业: 小说家 主要成就: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品:《小丑之见》、《火车正点》、《亚当,你到过哪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等等
三、关于安妮
安妮·弗兰克(Anne Frank)是德籍犹太人。她留下来的日记使她名闻遐迩。16岁死于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她的日记成为二次大战期间纳粹消灭犹太人的最佳见证,日记中展现了惊人的勇气与毅力。
安妮出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是奥托·弗兰克(Otto Frank)一家的小女儿,家中还有母亲艾迪斯·弗兰克(Eddis Frank)姐姐玛格特(Margot Frank)。由于当时纳粹德国排斥犹太人风气日盛。父亲 奥托便放弃于德国的事业而将家庭移至荷兰阿姆斯特丹。一家过着较为平顺的生活;但是1940年5月后,荷兰为德国攻占之后,荷兰的新统治者英夸特也将排犹法律于荷兰执行,1941年夏天安妮姐妹也因此转入犹太人学校就读。这段期间安妮开始写日记。但是在1944年8月4日,安妮一家由于有人密告的原因而被德国警察逮捕。数日后所有人被转送到荷兰的威斯第包克集中营,一个月后隐秘之家的八个人被转送到奥斯威辛集中营。之后,安妮与姐姐又被转送到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1945年3月姐妹都因伤寒死于营中,距离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被英军解放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而其他隐密之家的成员除奥托之外,都死于集中营之中。 安妮的日记由于公司女职员的保存而留了下来,之后公司的女职员又转交给生存下来的奥托·弗兰克,1947年安妮的日记便出版,成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一、导语激趣
此环节的主要目的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选用一段阐述“战争与和平”的文字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速读课文
1、教师提出阅读要求:思考下列问题,用一段话概括表达,不少于100字。
①、故事的主人公分别是谁?
②、他们都有些什么样的遭遇?
③、他们都遭遇了战争,借助他们的经历,两个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主旨?
1、学生速读课文,按要求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2、小组交流,每组推荐出一篇进行班内交流。教师点评总结。
精读课文
教师提出阅读要求:
①揣摩小说语言,在文本的旁侧作批注,写一写自己的理解或感触。
②标划出文中的细节和难以理解的句子或段落。
2、学生按要求阅读,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同位之间相互交流,互为补充。
4、就①②问题,推荐部分学生进行班内交流,教师点评。
点评侧重评价学生所选内容是否典型,表扬优秀批注,指出其优点,对不恰当的批注进行指导。
5、答疑解惑
针对学生划出的疑难语句,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解决部分难点。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组织班内讨论,并做指导或讲解。
三、课堂总结(一)
本环节以教师表扬学生本堂课的表现作结。
表扬内容侧重精读和速读的质量,对故事情节的把握情况,批注和质疑的典型程度,表达概括是否凝练等等。
四、教师明确本节课任务:比较这两篇文章,分析写作技巧,理解写作主旨。
五、了解比较阅读的方法,学生自主生成这两篇文章的可比较的问题。
1、教师介绍比较阅读的特点。
2、组织学生讨论,生成可比较的问题,教师做必要的指导。
六、比较阅读,深化理解
1、学生比较阅读,分析两篇课文的“异”和“同”,用表格的形式表现出来。
(比较的内容以学生讨论生成的问题为主)
2、小组讨论,交流比较的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七、课堂总结(二)
采用“学生谈感想”的方法做教学总结,学生既可以评说课文,也可以做相关的联想评述,通过这种方式巩固本课的教学目标:认识战争的危害,珍惜和平。
八、课后拓展
推荐阅读篇目:
《百合花》茹志鹃著
《禁忌》【苏联】阿斯塔菲耶夫著
《西线无战事》【德国】雷马克著
要求:
1、认真阅读,深入了解战争。
2、任选两篇,小组合作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评价
1、速读和精读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强了字词掌握、文句理解,批注和质疑的方式体现了学生主体性原则。
2、“比较理解”不但教给学生比较的方法,而且将比较内容的生成权交给了学生,增强了学生探讨的主动性。
3、整个教学过程强调学生自主、师生互动,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研读、探讨的积极性。舍弃了面面俱到的小说语言分析,只在精读感知中用批注、质疑的方式揣摩典型语句,做到了以点带面。
4、学生活动充分,实践了“批注”“概括”“比较”“分析”等不同的学习方法,筛选、概括、分析、表达等语文能力得到了加强。
5、将这两篇课文放在一起比较教学,在比较分析中学生全面地认识了战争的危害,实现了教学的情感目标。
专题二、三
二、黑暗中的心迹 三、历史画外音
所需课时
课内2课时+课外2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专题二、三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通过《安妮日记》和“图片两组”的观学探究,学习安妮在困境中从不绝望、满怀理想的积极的人生观,并透过摄影师定格的瞬间来审视战争对生命尊严的践踏,让这些无声的呐喊祈祷人类永久的和平。专题结束后,学生围绕“战争与人”的话题写一篇日记。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安妮日记》:
1、深刻了解德国纳粹给人类造成的灾难。
2、学习日记的写法,利用日记记下自己的心灵轨迹。
图片两组:
1. 了解战争之残酷和损害之深重,呼吁人性回归,共创和平家园。
2.学生通过活动实践,能够了解新闻图片的作用,学会抓住重点解读图片内容,对图片进行鉴赏。
本专题问题设计
《安妮日记》:
1、安妮遭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却没有想到过仇恨和报复,只希望人类永远不再有战争。她为什么会这样想?她的日记传达了怎样的感情?
2、安妮认为:“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3、人类制止战争,实现和平的途径,是什么?
4、安妮虽然无法回答却一直在思考战争的根源,并且认为“除非所有人没有例外都经历过一场蜕变,否则还是会有战争。”你是否赞同这一见解?为什么?
5、文中用了大量的比喻,试分析其好处。
图片两组:
1、你能够从第一、二幅图片中看出那些细节?第二幅图片中的军人丈夫在拥抱时为什么只用一条手臂呢?对比第一和第二幅图片后你会想到什么?
2、再看第三幅图片,看看这幅图片有什么细节?这时候父亲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对比第二幅图片,请大家想一想,这位父亲这次去战场会有什么样的命运呢?
3、看第四幅图片,你会看到什么细节?你觉得孩子的表情是恐惧的吗?第二组的两幅图片通过人群场面表达的主题又是什么呢?
4、查找近几年来最让你震撼的关于战争的图片,选择1~2幅图片保存到U盘中,并为其写一段解说词(介绍画面内容、摄影意图、震撼你心灵的原因) 查找国内近几年其它方面(社会生活等)最让你震撼的图片。为其写一段文字,说出你的读图感受与理解,并解读摄影意图。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多媒体课件。
常规资源
中学语文教材:《语文(必修二)》(江苏教育出版社)及配套的教学参考书。《安妮日记》的背景资料。抗日战争和近几年关于战争的图片资料。
教学支撑
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资料链接】
1、走近作者
安妮是德国犹太人,为逃避纳粹大屠杀,安妮一家到荷兰避难。后来,中立的荷兰也被德军占领。从1942年7月到1944年8月,安妮等人一直躲藏在阿姆斯特丹一所房子的密室里。安妮以她14岁少女的眼光记述了这段苦难煎熬的岁月。
随着盟军捷报频传,安妮一家一度深信苦尽甘来的日子不远,熟料盖世太保却先一步得到密报,将他们抓进集中营。隔年安妮因伤寒在集中营里病逝,此时距离德军投降仅一个星期。
1947年,死里逃生的安妮父亲将她遗留的日记付梓出版。
这本日记已转译成54种文字,共印刷3000万册。 她避难的房子已辟为安妮故居博物馆,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缅怀那不堪回首的人类悲剧。
2、背景资料:关于“那个时代”
希特勒上台之后,在全国掀起迫害犹太人的浪潮。德国的排犹是全民性的,虽然有许多德国人不同意驱逐犹太人,但是在全民一致的行动浪潮下,这种声音很微弱。安妮十三四岁,本当生活在阳光和歌唱中,但是为了躲避迫害和杀戮,她躲进了密室,失去了自由。能否活着走出密室,能否像普通姑娘一样获得幸福和爱情,安妮比一般的女孩考虑得更加迫切。法西斯剥夺了她在阳光下散步的权利,但是无法剥夺她梦想和思考的权利。《安妮日记》所告诉人们的是一位少女如何在战争状态下面对种种迫害的经历。节选部分的内容,突出表现安妮在不幸生活中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
3、抗日战争和近几年关于战争的图片资料。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一、情景激趣
以安妮的悲惨遭遇和关于战争的图片切入课题,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
二、合作探究
(一)安妮日记
1、安妮遭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却没有想到过仇恨和报复,只希望人类永远不再有战争。她为什么会这样想?她的日记传达了怎样的感情?
点拨:她知道自己所遭受的苦难都是战争造成的,而报复只会增加仇恨,让战争无休止地进行下去。安妮有自己的信仰和希望,她的日记传达了对战争的憎恨和对和平的向往。
2、安妮认为:“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点拨:尽管战争仅仅是极少数人的意志,但是战争的进行依靠的毕竟是大众,如果大众能觉醒,认清侵略战争的真实目的,如果大众能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如果大众不屈从于专制集团的利益,战争是有可能被制止的。
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德日法西斯蒙蔽了他们的人民,而战争结束后,这两个民族人民对侵略战争的反思有很大的差距,这是很能说明问题的。如果仅仅把战争罪恶归咎于统治阶级,就无法实现民族的反省,人民没有反思,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制止战争的再次发生。
3、人类制止战争,实现和平的途径,是什么?
点拨:人类制止战争,实现和平的途径,首先基于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认识到和平发展是人类进步的唯一道路。
4、安妮虽然无法回答却一直在思考战争的根源,并且认为“除非所有人没有例外都经历过一场蜕变,否则还是会有战争。”你是否赞同这一见解?为什么?
点拨:(1)这里强调“所有人”,照应了前文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战争发动者的罪过一样大这一见解;说明要接受蜕变的是所有人。而非几个战争狂。
(2)这里的“蜕变”是个比喻的说法,意思是说所有的人都必须彻底改变思想,认识到战争是所有参加侵略行为的人的罪行,并且每一个侵略者和被侵略者在接受着它无情的折磨,所以无论罪行大小,思想根源是一致的,不蜕变这种内在的思想根源,人类迟早还要受到战争狂魔的迫害。
【时事连接】《钓鱼岛之争背后更深层次的分析》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c295d50102dy7t.html
5、文中用了大量的比喻,试分析其好处。
(1)炸弹又如雨一般落下来。
点拨:说明炸弹的密集。
(2)我从一个房间徘徊到另一个房间,在楼梯里上上下下,像一只本来会唱歌的鸟被剪去翅膀,不断用身子撞那沉暗的笼子的铁条。
指导:小鸟的力量何其柔弱,突出了我的弱小。
(3)大片乌云像一堵穿不透的墙一样挡在我们面前,想压碎我们,只是还压不过来。
点拨: 战争的烟云太厚重了,可以看出在战争面前普通人的弱小和无奈。
(二)图片两组
1、你能够从第一、二幅图片中看出那些细节?第二幅图片中的军人丈夫在拥抱时为什么只用一条手臂呢?
2、对比第一和第二幅图片后你会想到什么?
3、再看第三幅图片,看看这幅图片有什么细节?这时候父亲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对比第二幅图片,请大家想一想,这位父亲这次去战场会有什么样的命运呢?
4、看第四幅图片,你会看到什么细节?你觉得孩子的表情是恐惧的吗?
5、第二组的两幅图片通过人群场面表达的主题又是什么呢?
6、查找近几年来最让你震撼的关于战争的图片,选择1~2幅图片保存到U盘中,并为其写一段解说词(介绍画面内容、摄影意图、震撼你心灵的原因)
7、查找国内近几年其它方面(社会生活等)最让你震撼的图片。为其写一段文字,说出你的读图感受与理解,并解读摄影意图。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展示
1、关于“战争与人”的日记
2、关于战争图片的解说词及读图感悟
教学评价
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整合的优越性。
课件制作精致优美,简洁而有条理;文字表述清晰简练,自然流畅。
参与小组探讨,点拨精到,见解深刻且富有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