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2-25课语文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2-25课语文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02 17:06: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2、《陋室铭》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 4、能力目标:背诵、仿写。 【学习重点】
通过品味富有韵律的语言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资料链接】
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刺史等官职,《陋室铭》就是他被贬后任和州刺史时所写。他和柳宗元交谊很深。
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学习过程】
一、自学检测:(教师寄语:细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相信自己一定行!)
1.给下列汉字注音  陋(   ) 馨(   ) 儒(   ) 牍(   ) 案(   ) 苔(   )
2.文章一开头以山、水类比,引出陋室,接着描写陋室,暗示陋室不陋的特点,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作者借写陋室表达了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种写法叫什么?

3.独立思考,解决下列问题:
1、作者“德馨”表现在何处?怎样表现的?(用文中的话回答)

2、到这里来的人多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3、到陋室来的都是些什么人?
4、作者写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人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朋友走了之后他干些什么呢?

二、合作释疑:(教师寄语:两种思想相碰撞,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
1.作者开头说自己的屋子是陋室,为什么到最后又说何陋之有呢?这不是矛盾的吗?请大家一起来讨论,到底是否矛盾?




2.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是因为室主人有着高尚的品德,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他的什么愿望呢?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情趣?



三.质疑交流
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情趣,处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的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


四.迁移延伸
有学生学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后仿写了一篇《学生铭》,你觉得它反映的是何种学习态度?你对这样的学生是如何看待的?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
学不在深,作弊则灵。
斯是教室,唯我闲情。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
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
可以打瞌睡,观窗景。
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
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
心里说,混张文凭。
学生交流谈谈看法,并将你的观点写出来。


五.同步达标
1.本文选自《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 。这则铭文是作者为自己的居室所作,表现了作者高洁伟岸的 。
2.本文写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 ,写主人人际交往的是 ,写陋室生活情趣的句子是 。
3.本文以陋室德馨起笔,以景幽、友高、事雅描绘陋室,以陋室不陋收束全文,文中能统领全篇的词语是 。
二、学习了这篇《陋室铭》,了解了刘禹锡借陋室以言志,表达自己不贪恋富贵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你能否借鉴他们的写法写一篇仿作? 提出要求 1、为自己要仿写的内容选定标题,如“电脑铭”,“考试铭”,“旅游铭”等等; 2、仿写练笔的句式要基本相同,最好能大致押韵; 3、主题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学反思
22.《爱莲说》
【学习目标】
1、背诵全文,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学习重点】
1、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2、“莲”美丽的形象,优美语言的欣赏,作者的志趣和情感。
【学习难点】
1、理解文章的主旨 2、托物言志的手法
【资料链接】
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深受人们的喜爱,因此它很早就出现在文人的笔下。如屈原的“制芰(jì)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杨万里有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苏轼的“荷尽已无遮雨盖”。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对莲的喜爱。不过,人们常常欣赏的都还只是莲花外形的美,其实真正值得赞扬的还是它的内在品质。本文就是一篇赞美莲的品质佳作,从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
说,是一种议论性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表达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写法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
【学习过程】
一、自学检测:(教师寄语:细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相信自己一定行!)
1、背诵课文,注意技巧及感情!
2、注音检测:
蕃( ) 颐( ) 濯( ) 淤( ) 涟( ) 蔓( ) 亵( ) 噫( ) 鲜( )有闻
3、结合课下注释及有关工具书,理解文言词汇,并疏通课文。
4、词汇检测:
①可爱者甚蕃 ( ) ②出淤泥而不染( )
③濯清涟而不妖( ) ④香远益清 ( )
⑤亭亭净植 ( ) ⑥不可亵玩焉 ( )
⑦花之隐逸者也( ) ⑧鲜有闻 ( )
⑨宜乎众矣 ( )
5、翻译检测:
①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连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二、合作释疑:(教师寄语:两种思想相碰撞,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
1.请找出文中直接描写莲花外部特征及内在气质的句子,并分析每一特征分别表现了莲花哪些美好品质?
2、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是仅仅写莲花吗?这种写作手法叫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3、课文主要是写莲花,但在文中为什么又分别提到了菊花和牡丹,这又是什么写作手法?分别有什么寓意?
三、质疑交流
学习贵在疑问,请问大家在本课学习中还有哪些疑问,大家一起来解决!

四、迁移延伸
1、学了《爱莲说》这篇文章,可以看出每个人都有自己喜好的花木,不知大家喜欢什么花,说出来给大家听听,并说出为什么独爱这种?(可以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2、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五、同步达标(中考试题节选)
1、《爱莲说》一文中写莲花品质的名句是
2、《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3、《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5、本文运用 写法,作者所托“物”是指 ,所言的的志是

6、这篇文章写法上一个突出特点是:
7、积累一句有关莲的诗句:
【教学反思】
答案
同步达标
一、1、《全唐文》 文体 节操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 琴,阅金经 3、惟吾德馨、
二、略
答案:
同步达标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3.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托物言志、莲 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6、托物言志 对比,反衬的手法
7、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翻译: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间简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译文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23.《核舟记》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句式。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学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按照空间顺序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3.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理解本文说明语言简洁、周密、生动的特点。
4、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学习难点】
1.理解本文说明语言的简洁、周密、生动,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2.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资料链接】
《虞初新志》及作者简介 课文选自张潮(清代文学家,以刊刻丛书在当时知名)编辑的短篇小说集《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所收入的作品,多为明末清初人的文言短篇,并附评语。张潮编辑此书,意在“表彰逸事,传布奇文”,少数作品对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有所反映。 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嘉兴)人。敏而好学,善为文,一生没有做过官。他父亲魏大中因弹劾权宦魏忠贤而遭诬害,他自己也因受阉党威逼悲愤而死。著有《茅檐集》。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教师寄语:细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相信自己一定行!)
1、自由阅读课文,达到熟练成诵的程度;
2、自学检测:
(1)检查背诵课文2、3、4段: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器皿(???????) 罔不(???????) 贻(?????? ) 有奇(????? )
黍(?? ??? ) 箬篷(??????? ) 糁(??????) 峨冠(?????)
髯(?? ????) 髻(?????? ) 衣褶(????? ) 诎(????? )
楫(????? ) 壬戌(?????) 虞山(????) 篆章(??????) 矫(????? )
二、合作释疑(教师寄语:两种思想相碰撞,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
1、阅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重点词汇,理解文句,把握文意。同时互相交流,共同完成对疑难词汇、语句的理解;
2、积累检测
(1)释词:
1.有奇巧人 (?????????????? )
2.罔不因势象形 (???????? ) (????? ???? )
3.尝贻余核舟一 (????? ? )
4.盖大苏泛赤壁云 (? ?????? ? ) ( )
5.启窗而观 (????? ??? )
6.高可二黍许 (???????? ) (??????? )
7.箬篷覆之 (???????????? )
8.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 (?? ??? )
9.石青糁之 (????? ? )
10.中峨冠而多髯者 (????????? ) (?? ??? )
11.其两膝相比者 (???????? )
12.佛印绝类弥勒 (????? ???)
13.矫首昂视 (??????????????)
14.神情与苏、黄不属 (??????????????)
15.珠可历历数也 (??????????? )
16.居右者椎髻仰面 (??????????? )
17.若听茶声然 (???????????? )
18.其人视端容寂 (???? ?? ) (???? ??? )
19.其船背稍夷 (?????????? )
20.钩画了了,其色墨 (???? ??? )
21.长曾不盈寸 (??? ?? ) (???? ? )
2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 )
(2) 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2、诎右臂支船(????????????? )
3、左手倚一衡木(?????????????)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3)、比较下列字在句中的含义
①木:能以径寸之木(????????? )??? ②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 以至鸟兽、木石(? ??????)????????? 文曰“初平山人”(??????????? )
③奇:明有奇巧人(?????????? )???? ④有:明有奇巧人(???????????????? )
????? 长约八分有奇(????????? )????????? 长约八分有奇(?????????????? )
⑤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 ) ⑥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启窗而观(???????????? ???)
????? 为人五;为窗八(??????? )????????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
⑦可:高可二黍许(????????? )??????⑧云:盖大苏泛赤壁云(?????????? )
????? 珠可历历数也(???????? )???????????此中人语云(?????????????? )
三、同步达标(教师寄语:我学习,我快乐,我达标,我进步!)
1.《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的《???????? 》。作者是?????? 字?????? ,??? 嘉善人。
2.《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__________?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 》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 》中的句子。
3.黄庭坚是??????????? 朝的文学家,字????????????? 。
4.了解一些关于中国古代历法的知识,试着将天干地支背下来,并且推算一下自己的属相。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教学反思】
参考译文:明朝有个手艺特别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在一寸长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于赤壁之下。
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八分多点儿,高度约摸二分上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是船舱,(刻着)用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前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同。(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摆着一支橹。橹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火炉,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烧茶的声音。
那只船的顶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个篆书的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1、疏通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2、理解课文,赏析文段,掌握方法,培养情感。
【复习回顾】1、检查背诵情况;
  2、检查对重点词汇的理解掌握;
【自主学习】
1、 根据重点词汇的理解,翻译全文;
2、 积累检测: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态。
???????????????????????????????????????????????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 ?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 ???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 ??????
(5)苏、黄共阅一手卷。
????? ????????????????????????????????????????? ?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
(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 ???? ?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合作释疑】
1.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2.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


3.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4.文章主体部分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5.文中哪句话赞叹了雕刻技艺的高超?

【达标检测】
1.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 。
2.“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 ???? 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
3.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 ”一个动作“?? ?????”的神态看出来。
4.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 ?????????? 的性格特点。
5.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 ????? ,????? ????? ”(从第一段文字中找)的精湛技艺。
6.从第四段对右边舟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 的神态,而左边舟子的神态则显得?????????????????? ?????????????????????? 。
7.文中最后一段运用了???? ???????、???????????? 的说明方法,这样说明的作用是???????????????????????????????????????? ?????? ???? 。
8.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 ??? 。
9.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 ??? 。
10、写出两句其他诗词中与船有关的句??????????????????????????????? ?。
【教学反思】
答案:
1、盖大苏泛赤壁云
2、灵活精致
3、“左手扶鲁直背”“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4、豁达开朗5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6、轻松悠闲 专注悠闲
7、列数字 作比较 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8、嘻,技亦灵怪矣哉
9、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10、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24、《大道之行也》
【学习目标】 
1.会写一些重要的词语。
2. 知道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 背诵并默写全文。
4、培养朗读能力,在朗读中疏通课文。
【学习重点】 背诵并默写全文
【学习难点】:知道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学习过程
一. 基础知识:
1. 请选择正确的注音。
①选贤与能 A. yǔ B. jǔ
②矜、寡、孤、独 A. guān B. jīn
③男有分 A. fēn B. fèn
④货恶其弃于地 A. è B. wù
2. 请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选贤与能( )②讲信修睦( )( )③故人不独亲其亲( ) ④不独子其子( )⑤矜、寡、孤、独( )( )( )( )⑥废疾( )⑦男有分( ) ⑧女有归( )
3. 翻译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大道之行也》选自《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家经典之一,西汉__________________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题目中的“大道”__________________。
二. 按原文填空:
1.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道之行也》中,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与“夜不闭户”意思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三. 课内文段阅读: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 请谈谈你是怎样理解“天下为公”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拓展延伸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①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②,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③?
(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 )
注:①语(yù):告诉。 ② 王(wàng):统一天下。 ③ 与:语气助词,无义。
1. 请摘出与“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一语意思相同的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孟子擅长以事作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文中运用什么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与课文相比,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主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翻译下列句子。
①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一. 基础知识:
1. ①B ②A ③B ④B
2. ①通“举”,选拔 ②讲求;培养 ③以……为亲 ④以……为子 ⑤老而无妻的人,通“鳏”;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
⑥残疾人 ⑦职分,指职业,职守 ⑧指女子出嫁
3. ①政治上的最高理想的实行,就是天下为大家所有。
②因此人们不只以他的亲人为亲,不只以他的儿子为子。
③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到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④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4. 礼记·礼运 儒 戴圣 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二. 按原文填空:
1.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故外户而不闭
三. 课内文段阅读:
1. 就是说,政权(或者包括社会财富)都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
2. 有三条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3. 有。《桃花源记》其实就是“大同”社会生活的艺术再现。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就体现出文中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四. 课外文段阅读:
1.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 用了两个事例,一是“挟太山以超北海”,一是“为长者折枝”,说明一个人是否想有所作为,关键要看他有没有真正付诸行动。
3. 尽管孟子提出的这一主张有其进步的倾向,但从“天下可运于掌”来看,其主要目的还是为统治阶级称霸天下服务的,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4. ①(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北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
②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是什么原因呢?
《杜甫诗三首》

教师寄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提高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
学习重点:1. 记住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
2. 知道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记清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学习难点: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
学习过程
教材简析:  
杜甫是唐代的大诗人,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学习时要用心把握诗作风格的变化。  
一、积累与运用
1.注音。
(1)岱宗夫如何 岱(  )   (2)决眦入归鸟 眦(  )
(3)白头搔更短 搔(  )   (4)浑欲不胜簪 簪(  )
(5)老翁逾墙走 逾(  )   (6)三男邺城戍 邺(  )戍(  )
(7)如闻泣幽咽 咽(  )   (8)老妪力虽衰 妪(  )
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 钟:
(2)阴阳割昏晓 阴:      阳:
(3)会当凌绝顶 会当:
(4)浑欲不胜簪 浑:
(5)吏呼一何怒 一何:
(6)老翁逾墙走 逾:      走:
(7)急应河阳役 应:
(8)独与老翁别 别:
3.填空
(1)杜甫是________代大诗人,字________,他被称作________,其诗作被称作________,都收集在________。
(2)“三吏”是指杜甫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别”是指他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春望》中反映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石壕吏》中暗示老妇已被抓走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4.补写诗句。
(1)荡胸生层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2)国破山河在,_________________。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_____。
(3)吏呼一何怒,_________________!
(4)夜久语声绝,_________________。
5.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望岳》一诗虽没有一个“望”字,但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
(2)“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
(3)《石壕吏》是一首五言古体诗,是李白写的组诗“三吏”、“三别”中的其中一首。(  )
6.翻译下列诗句。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拓展延伸
有人认为,《石壕吏》中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像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提高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
【学习重点】
1. 知道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记清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学习难点】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
导入新课 学生齐背三首诗
一 小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回答下列问题。
望__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岱宗夫如何(  ) (2)齐鲁青未了(  )
(3)造化钟神秀(  ) (4)会当凌绝顶(  )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3.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这两句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________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_________________。
4.《望岳》全诗中没有“望”字但处处写望,距离是自___________而__________,时间是从________至________,并由________遥想将来的________。
5.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歌咏东岳(  )、南岳(  )和西岳( )(注:括号内填山名),以上所选的诗是歌咏________的。
(二)
石壕吏 杜 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________,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________,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________,________。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6.给空白处填上完整的诗句。
7.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8.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9.“妇人”致词分为三层,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并归纳层意。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以上这首诗是体现杜甫现实主义的重要诗篇之一,此诗反映的社会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写作
结合对杜甫现实主义诗篇的理解,将《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教学反思】
译文:
一、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
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
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
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啊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二、故国沦亡,空对着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丛深。
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
愁看这漫天烽火,早又阳春三月,珍重那远方家信,漫道片纸万金。
独立苍茫,无言搔首,白发稀疏,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三、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来抓人。老头越过墙逃跑,老妇出门去察看。
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
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三个儿子应征防守邺城。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最近作战死亡。活着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出出进进没有完整的衣服。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跟随你在今晚回兵营去,赶快应征到河南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了有人隐隐约约地哭。天亮了,我登程赶路,只能同那个老头告别。
参考答案
一、1.(1)dài (2)zì (3)sāo (4)zān (5)yú (6)yè shù (7)yè (8)yù
2.(1)聚集 (2)山的北面 山的南面 (3)终当、终要 (4)简直 (5)多么 (6)越过 跑 (7)应征 (8)告别、离别
3.(1)唐 子美 诗圣 诗史 《杜工部集》
(2)《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独与老翁别
4.(1)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2)城春草木深 恨别鸟惊心
(3)妇啼一何苦
(4)如闻泣幽咽
5.(1)√ (2)√ (3)×
6.(1)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远眺,群山定会显得渺小
(2)感伤时势,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为别所恨,听到鸟儿的叫声,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3)差役吆喝得多么凶恶,老婆婆哭泣得多么悲苦
(4)活着的姑且活着,死了的永远完了
7.(答题思路)题中想像应确定在“有人认为”吏一步步对老妇的逼问上。两人的表情应根据文中提示的“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为根据展开。
二、(一)8.(1)泰山 (2)不尽 (3)指天地、大自然 (4)登、乘
9.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1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岳 雄心和气概
11.远 近 朝 暮 望 登
12.泰山 衡山 华山 泰山
(二)13.老翁逾墙走 存者且偷生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14.A
15.三男邺城戌 二男新战死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6.……新战死‖……无完裙。‖……
第一层:三男全被征。第二层:家中情况。第三层:老妇自请服役。
17.安史之乱中,差吏的横暴、人民所遭受的苦难
(三)18.(1)岂 (2)挨次
19.不行。上边有“县小更无丁”一句说明成年男子已全被征兵,故只有母亲送行。
20.客即杜甫
21.表达了作者对应征“中男”的无限同情之心。
三、2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