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三案合一 · 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模式高一历史课例
课题:《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________ 姓 名:________ 日 期:________
学习目标:
1、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表现及原因(重点)
2、了解各国变法的内容措施及意义(以商鞅变法为例)(重点)
3、理解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及表现。(重点)
二、学习过程: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列国纷争
(1)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主地位,出现“________”。
(2)春秋后期到战国时期
①表现: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战国七雄。
②影响: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周王室也在公元前256年被________吞并。
2.华夏认同
(1)表现:春秋时期中原各国产生了________观念;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2)影响: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
(1)农业:春秋战国时期,________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
(2)工商业: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
2.变法运动
(1)背景和目的: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________,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
(2)结果: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________的政治制度。
(3)商鞅变法
〈1〉主要内容: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________,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2〉影响
①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________奠定了基础。
儒家和道家
①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________”,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________制度,同时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①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过去________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①道家: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古代朴素的________。其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政治思想: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________的时代。
(四)百家争鸣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或特点)
儒家 孟子、荀子 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________”;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
道家 庄子 崇尚
阴阳家 邹衍 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________”理论,这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墨家 墨子 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提倡节俭,主张“________”“非攻”“尚贤”
法家 韩非 以 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3.认识
(1)实质: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
(2)性质(特点):是中国历史上 。
(3)影响:为新兴________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三、合作探究
探究:史料一 商鞅指出,各国的当政者都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但结果大都越搞越糟。原因就是他们“不明世俗之变”,不懂得时代的变化,因而“为国者多无要”,抓不住主要矛盾,提不出正确的解决办法。商鞅认为,当时社会时弊的要害就是“农者寡而游食者众”“一人耕而百人食”。社会上存在着五大“奸民”,主要是那些享受世卿世禄的奴隶主贵族和大工商奴隶主。这些人“不作而食,不战而荣,无爵而尊,无禄而富,无官而长”。而且还在上层建筑领域鼓吹奴隶制的“礼乐”“仁义”等等,从精神上毒害人民,破坏社会生产。这个主张确实抓到了问题的关键。
——摘编自施钧《谈商鞅变法》
史料二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
[解读] (1)史料一介绍的是商鞅对其他诸侯国变法失败的认识。
(2)史料二介绍的是孔子与孟子的思想,二者的思想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很大分歧。
[探究] (1)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是如何体现地主阶级要求的。
(2)根据史料二,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
四、 随堂训练
1.据大汶口考古发掘报告记载:家猪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居民重要动产之一。中期墓葬中以猪为随葬品的约占三分之一,晚期墓葬中以猪为随葬品的约占四分之一。这种情况说明了( )
A.大汶口的原始经济逐渐由畜牧业向农业转化
B.随着经济的发展,家猪不再是大汶口原始居民的主要动产
C.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财富逐渐集中到少数人手中
D.随着社会进步,人们逐步改变了以大量财产殉葬的风俗
2.“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这一举措最重要的历史作用在于 ( )
A.扩大了黄帝部落的活动范围
B.发展了黄帝部落的势力
C.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提高了黄帝的威望
3.有学者说:“分封出去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这说明西周时期( )
A.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B.同姓诸侯国享有政治特权
C.最高统治者尚未高度集权
D.中央与地方实行分权制衡
4.春秋时期,周襄王被其弟太叔带赶跑,晋文公会同诸侯用武力平定了太叔带的叛乱,恢复了周襄王的地位,博得了“尊王”的美名。城濮大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其霸主地位得以被认可。这说明 ( )
A.传统政治体制受到冲击 B.晋文公成为第一个霸主
C.宗法制度已经开始瓦解 D.周王失去天下共主地位
5.商鞅变法规定:耕织多者,免其徭役;禁止游手好闲、弃农经商,凡因从事工商活动和怠惰而致贫者,全家大小没为官奴。这些措施体现的指导思想是 ( )
A.奖励耕织 B.轻徭薄赋
C.打击工商 D.重农抑商
6.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材料表明孔子认为对统治者而言最重要的是 ( )
A.让百姓丰衣足食 B.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C.以“仁”统领人们的思想 D.以诚信对待百姓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三案合一 · 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模式高一历史详案
课题:《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________ 姓 名:________ 日 期:________
学习目标:
1、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表现及原因(重点)
2、了解各国变法的内容措施及意义(以商鞅变法为例)(重点)
3、理解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及表现。(重点)
二、学习过程: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列国纷争
(1)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主地位,出现“春秋五霸”。
(2)春秋后期到战国时期
①表现: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战国七雄。
②影响: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周王室也在公元前256年被_秦国_______吞并。
2.华夏认同
(1)表现:春秋时期中原各国产生了__华夏认同______观念;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2)影响: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
(1)农业:春秋战国时期,____铁制___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
(2)工商业: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
2.变法运动
(1)背景和目的: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__富国强兵______,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
(2)结果: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_君主专制_______的政治制度。
(3)商鞅变法
〈1〉主要内容: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__,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2〉影响
①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___变法运动_____奠定了基础。
儒家和道家
①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__仁______”,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__礼乐_____制度,同时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①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过去__贵族______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①道家: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古代朴素的___唯物论___。其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政治思想: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__小国寡民______的时代。
(四)百家争鸣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或特点)
儒家 孟子、荀子 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____仁政_____”;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
道家 庄子 崇尚 逍遥自由
阴阳家 邹衍 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_相生相胜__”理论,这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墨家 墨子 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提倡节俭,主张“___兼爱_____”“非攻”“尚贤”
法家 韩非 以 法 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3.认识
(1)实质: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
(2)性质(特点):是中国历史上 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
(3)影响:为新兴___地主阶级_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三、合作探究
探究:史料一 商鞅指出,各国的当政者都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但结果大都越搞越糟。原因就是他们“不明世俗之变”,不懂得时代的变化,因而“为国者多无要”,抓不住主要矛盾,提不出正确的解决办法。商鞅认为,当时社会时弊的要害就是“农者寡而游食者众”“一人耕而百人食”。社会上存在着五大“奸民”,主要是那些享受世卿世禄的奴隶主贵族和大工商奴隶主。这些人“不作而食,不战而荣,无爵而尊,无禄而富,无官而长”。而且还在上层建筑领域鼓吹奴隶制的“礼乐”“仁义”等等,从精神上毒害人民,破坏社会生产。这个主张确实抓到了问题的关键。
——摘编自施钧《谈商鞅变法》
史料二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
[解读] (1)史料一介绍的是商鞅对其他诸侯国变法失败的认识。
(2)史料二介绍的是孔子与孟子的思想,二者的思想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很大分歧。
[探究] (1)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是如何体现地主阶级要求的。
(2)根据史料二,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
(1)体现:①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提升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同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的势力。
②“废分封,行县制”,是向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迈出的重要一步,是打破“封国”、巩固新的土地所有制的政治保障。
③“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即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要求。
④“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等,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
(2)同: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异: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战乱不断,民心思定;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
四、 随堂训练
1.据大汶口考古发掘报告记载:家猪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居民重要动产之一。中期墓葬中以猪为随葬品的约占三分之一,晚期墓葬中以猪为随葬品的约占四分之一。这种情况说明了( C)
A.大汶口的原始经济逐渐由畜牧业向农业转化
B.随着经济的发展,家猪不再是大汶口原始居民的主要动产
C.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财富逐渐集中到少数人手中
D.随着社会进步,人们逐步改变了以大量财产殉葬的风俗
2.“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这一举措最重要的历史作用在于 ( C )
A.扩大了黄帝部落的活动范围 B.发展了黄帝部落的势力
C.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提高了黄帝的威望
3.有学者说:“分封出去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这说明西周时期( C )
A.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B.同姓诸侯国享有政治特权
C.最高统治者尚未高度集权 D.中央与地方实行分权制衡
4.春秋时期,周襄王被其弟太叔带赶跑,晋文公会同诸侯用武力平定了太叔带的叛乱,恢复了周襄王的地位,博得了“尊王”的美名。城濮大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其霸主地位得以被认可。这说明 ( A )
A.传统政治体制受到冲击 B.晋文公成为第一个霸主
C.宗法制度已经开始瓦解 D.周王失去天下共主地位
5.商鞅变法规定:耕织多者,免其徭役;禁止游手好闲、弃农经商,凡因从事工商活动和怠惰而致贫者,全家大小没为官奴。这些措施体现的指导思想是 ( D )
A.奖励耕织 B.轻徭薄赋
C.打击工商 D.重农抑商
6.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材料表明孔子认为对统治者而言最重要的是 ( D )
A.让百姓丰衣足食 B.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C.以“仁”统领人们的思想 D.以诚信对待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