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教案(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教案(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2.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17 14:25:0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三案合一 · 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模式高一历史详案
课题:《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________ 姓 名:________ 日 期:________
时空坐标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意义;
2.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3.秦朝的制度创新及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秦朝败亡的原因(重点)
4.官僚体制取代贵族体制(难点)
二、学习过程:
(一)秦统一的条件
(1)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2)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的阻碍。
(3)商鞅变法为秦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4)秦王嬴政个人的雄才大略。
(二)巩固中央集权和统一的措施
领域 主要措施
背景 秦统一六国
政治 1确立⑴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确立,②皇帝制度的特征(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2中央实行⑵三公九卿制(一度采用“朝议”)
3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⑶郡县制
4颁布通行全国的⑷秦律(特点:秦法严苛)
5文书、邮传;选官、考核、监察等
经济 1统一车轨,修建由都城咸阳通达各地的⑸驰道和直道
2统一货币(⑹秦半两钱)
3统一度量衡
4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移民等
文化 1“焚书坑儒”(思想控制) 2统一文字(书同文):⑺小篆(官方)—隶书(民间)
影响 ⑴利于巩固秦的统治和国家统一⑵利于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⑵秦朝确立的这套政治体制被以后王朝长期沿用,影响至为深远
(二者最大区别:地方官员任免权由地方转归到中央皇帝是手中,由贵族政治变为官僚政治)
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暴政还是制度?
背景 秦朝的⑼暴政 ⑴大兴土木,兴师动众;⑵赋役沉重;⑶严刑峻法;⑷“焚书坑儒”
过程 1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号为“张楚”2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⑽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入咸阳,秦朝灭亡。
结果影响 秦朝灭亡后,展开了长达 4 年的楚汉战争,最终刘邦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三、合作探究:
探究1.结合教材P14《史记·李斯列传》从人才角度分析,为什么秦能够统一六国?
嬴政唯才是举,吸引诸侯人才到秦国为官,促进秦国发展,为其统一提供了条件
探究2.三公九卿制的作用有哪些?
确保地主阶级的统治
标志着中央集权制确立
探究3.郡县制与分封制最主要的区别?
郡县制的地方官员任免权由地方转归到中央皇帝是手中
分封制的诸侯是以宗法制为基础,以血缘为纽带
四、当堂训练:
1.有古代学者论述某字体的形成时说:“(官员)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即胥吏)佐书”。据此推断,该字体是( B )
A.小篆 B.隶书 C.行书 D.草书
2.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D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3.秦始皇修长城、汉武帝设河西四郡,皆在防范( A )
A.匈奴 B.鲜卑 C.契丹 D.女真
4.走进历史博物馆,人们经常能看到说明书上画着一个“马”字,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写法却很是不同,使人感到,如果不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方块字还不知道会裂变成几种古怪的文字呢!印象一旦形成,往往根深蒂固。然而有学者翻检史书注意到,战国时的外交活动非常频繁,纵横家们到处上书,谋求列国君主信用,却没有出现任何文字障碍的例子。研究战国七雄的文字,发现90%以上是一样的,秦统一文字的工作只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这说明( C )
A.治史之难,难在问题的发现与提出,难在观点的梳理与解读
B.认识事物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但材料无疑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C.对人们视为定论的说法,不可盲从,应当搜集原始材料去检验
D.处理问题与史料的关系时,须杜绝先树观点,再找材料的做法
5.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 A )
A.皇帝制与郡县制 B.郡县制与刺史制
C.皇帝制与封国制 D.丞相制与刺史制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中后期,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认为:“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庄子》云:“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
材料二 
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联系的加强,民族联系的加强,“四海之内若一家”,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秦国变法比较彻底,政权巩固,经济发展,国富兵强,在实力对比上较之山东六国有着明显的优势,已经有了进行统一战争的可能性。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为了保持岭南的稳定,秦始皇命进军岭南的将士留守当地“屯戍”。另外,还从中原向岭南地区大批移民。留守的将士和移民……多娶越女为妻。他们为岭南地区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农业、手工业技术。
(1)材料一体现了战国中后期思想界的哪些共识
结束战乱,实现统一。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秦国能完成统一大业的历史条件。
社会经济发展,各地联系加强,出现民族交融,大一统国家观念形成,商鞅变法实现富国强兵。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征服南越地区后采取的稳固统治的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的历史意义。
措施:设郡县直接管辖南越地区,实行“屯戍”政策,从中原移民,与越族通婚,传播先进文化和技术。意义:第一次正式将岭南纳入了中国的版图,促进汉越民族的交融以及岭南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五、课后反思
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由于兼并战争,社会长期动荡,百姓生活困苦,人民渴望统一,这个统一的重任将有秦国来完成,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历史。
过渡:“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当一个国家盛极一时是如果没有符合的政治与领导人的话,这个国家最终也会走向衰亡。很显然秦始皇并不是一个好的领导人,秦朝政治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是中国的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主义国家逐渐走向没落。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三案合一 · 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模式高一历史课例
课题:《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________ 姓 名:________ 日 期:________
时空坐标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意义;
2.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3.秦朝的制度创新及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秦朝败亡的原因(重点)
4.官僚体制取代贵族体制(难点)
二、学习过程:
(一)秦统一的条件
(1)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2)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的阻碍。
(3) 为秦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4)秦王嬴政个人的雄才大略。
(二)巩固中央集权和统一的措施
领域 主要措施
背景 秦统一六国
政治 1确立⑴ :①“皇帝”称号的确立,②皇帝制度的特征(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2中央实行⑵ (一度采用“朝议”)
3地方彻底废除 ,在全国推行⑶
4颁布通行全国的⑷ (特点:秦法严苛)
5文书、邮传;选官、考核、监察等
经济 1统一车轨,修建由都城咸阳通达各地的⑸ 和
2统一 (⑹秦半两钱)
3统一
4编制 ,迁徙六国贵族豪强;移民等
文化 1“ ”(思想控制) 2统一 (书同文):⑺小篆(官方)—隶书(民间)
影响 ⑴利于巩固秦的统治和国家统一⑵利于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⑵秦朝确立的这套政治体制被以后王朝长期沿用,影响至为深远
(二者最大区别:地方官员任免权由地方转归到中央皇帝是手中,由贵族政治变为官僚政治)
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暴政还是制度?
背景 秦朝的⑼暴政 ⑴大兴土木,兴师动众;⑵赋役沉重;⑶严刑峻法;⑷“焚书坑儒”
过程 1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号为“张楚”2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⑽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入咸阳,秦朝灭亡。
结果影响 秦朝灭亡后,展开了长达 4 年的楚汉战争,最终刘邦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三、合作探究:
探究1.结合教材P14《史记·李斯列传》从人才角度分析,为什么秦能够统一六国?
探究2.三公九卿制的作用有哪些?
探究3.郡县制与分封制最主要的区别?
四、当堂训练:
1.有古代学者论述某字体的形成时说:“(官员)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即胥吏)佐书”。据此推断,该字体是(  )
A.小篆 B.隶书 C.行书 D.草书
2.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3.秦始皇修长城、汉武帝设河西四郡,皆在防范(  )
A.匈奴 B.鲜卑 C.契丹 D.女真
4.走进历史博物馆,人们经常能看到说明书上画着一个“马”字,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写法却很是不同,使人感到,如果不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方块字还不知道会裂变成几种古怪的文字呢!印象一旦形成,往往根深蒂固。然而有学者翻检史书注意到,战国时的外交活动非常频繁,纵横家们到处上书,谋求列国君主信用,却没有出现任何文字障碍的例子。研究战国七雄的文字,发现90%以上是一样的,秦统一文字的工作只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这说明(  )
A.治史之难,难在问题的发现与提出,难在观点的梳理与解读
B.认识事物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但材料无疑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C.对人们视为定论的说法,不可盲从,应当搜集原始材料去检验
D.处理问题与史料的关系时,须杜绝先树观点,再找材料的做法
5.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  )
A.皇帝制与郡县制 B.郡县制与刺史制
C.皇帝制与封国制 D.丞相制与刺史制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中后期,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认为:“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庄子》云:“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
材料二 
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联系的加强,民族联系的加强,“四海之内若一家”,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秦国变法比较彻底,政权巩固,经济发展,国富兵强,在实力对比上较之山东六国有着明显的优势,已经有了进行统一战争的可能性。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为了保持岭南的稳定,秦始皇命进军岭南的将士留守当地“屯戍”。另外,还从中原向岭南地区大批移民。留守的将士和移民……多娶越女为妻。他们为岭南地区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农业、手工业技术。
材料一体现了战国中后期思想界的哪些共识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秦国能完成统一大业的历史条件。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征服南越地区后采取的稳固统治的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的历史意义。
五、课后反思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