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案(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案(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6.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2-17 14:34:4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三案合一 · 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模式高一历史详案
课题:《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________ 姓 名:________ 日 期:________
时空坐标
学习目标:
1.士族专权 南方开发 魏孝文帝改革(重点)
2.士族专权导致政局动荡 江南开发的定位 民族交融的趋势及影响(难点)
二、学习过程:
(一)政权的更迭
政权 时间 备注
三国 魏 220年 建立者:①曹丕;定都:洛阳;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
蜀 221年 建立者:刘备;定都:成都;263年曹魏权臣②司马昭发兵灭蜀
吴 229年 建立者:孙权;定都:建业;280年,被西晋所灭
西晋 266年 建立者:司马炎;定都:洛阳;③280年,西晋完成统一;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东晋与十六国 317年 东晋建立者:④司马睿定都建康;东晋士族强势崛起十六国中的前秦一度统一北方,383年发动淝水之战统一全国失败
南北朝 南朝 420年 建立者:刘裕,国号宋;南朝包括⑤宋、齐、梁、陈
北朝 4世纪末 鲜卑拓跋部建立北魏在⑥439年统一北方;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又被北齐和北周取代,北魏、西魏、东魏、北齐、北周合成为北朝
时代特征 政治 长期分裂孕育统一 士族专权是长期分裂的社会因素:利用九品中正制控制政权;庄园经济是经济基础三国局部统一;西晋短期统一;淝水之战;北魏统一北方;隋朝589年统一全国
经济 江南经济迅速发展 1.原因:(1)政治: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环境安定;统治者采取了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2)经济: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工具 (3)环境:自然环境优越,丰富资源(4)民族: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2.表现:(1)农业: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2)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3.影响:江南经济快速发展,但整体优势仍然在北方
思想 三教并行 儒释道并行
民族 民族交融 魏孝文帝改革是杰出代表
(二)孝文帝改革
背景 统治危机: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内有外患(民族矛盾 阶级矛盾尖锐;①财政危机是直接原因)有利条件:北方出现民族交融趋势;北魏冯太后和孝文帝拓跋宏雄厚的汉文化基础
措施 政治 推行三长制;俸禄制;迁都②洛阳改籍贯经济 推行③均田制和租调制,解决财政危机;缓解阶级矛盾;缓解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利于生产文化 穿汉服;改汉语;改汉姓;士族通婚:
影响 进步性:④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加速民族交融。局限性:⑤全面汉化,丧失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丧失尚武的精神,削弱军事力量;学习士族走向僵化
合作探究;
探究一.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社会方面:1.南方长期处于和平环境,没有爆发像北方那样大规模和长时间的战乱。
2.北方大批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3.南朝统治者重视经济,劝课农桑。
自然方面:1.自然条件优越,具备良好的开发基础
2.资源丰富,气候湿润,土地广阔。
探究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是什么?
少数民族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改革。
内容全面,重点是改革鲜卑族原有风格,借鉴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
是鲜卑族汉化的过程,也是少数民族接受中原先进生产、文化、逐步封建化的过程。
当堂训练:
1.从右图:“人口迁徙示意图”可以看出,三国两晋南北
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是(C )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C.中原人民大量迁往江南
D.北方民族大量迁往中原
2.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这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 )
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 B.人口南迁,土地荒芜
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3.“自东汉末年以来,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苦于长期战乱的中原人大量迁移到他们视为畏途的南……而这里的局势又相对安定,往往能在较长时期内‘无风尘之警’,水利兴修和农田垦辟在持续进行,位处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尤为突出。”材料表明江南地区“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的原因有( C )
①中原人大量南迁 ②社会比较安定 ③统治者的重视 ④自然条件优越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4.“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包括( D )
①土地大量开垦 ②农作物品种增加 ③纺织、造船等有了明显进步 ④番禺成为主要外贸港口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黄仁字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这个“流亡政府”是(C )
A.东汉 B.西晋 C.东晋 D.北魏
6.日本史学家宫崎市定认为,由于“他”的汉化政策,“以新都洛阳为中心出现了汉文化的复兴”,“他”也“由鲜卑国主化为中华皇帝”。“他”是( A)
A.拓跋宏 B.司马睿 C.司马昭 D.曹操
7.近几年,网上热议“中国会不会因北京持续雾霾而迁都”问题。网友吴铭说,“有迁都的可能性”,我国历史上就曾因种种原因而发生多次迁都,如商王盘庚、周平王、北魏孝文帝、明成祖等统治时期都迁过都。其中,北魏孝文帝迁都(B )
A.长安 B.洛阳 C.应天 D.燕京
8.我们现在坐的方凳、圆凳,吃的烧饼、蒸馍等,都是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产物。极大地促进了北魏时期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的是(D )
A.张骞通西域 B.人口大量南迁 C.江南的开发 D.孝文帝改革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问题:汉族和鲜卑族之间存在着矛盾。
措施:推行了改汉姓、改说汉语、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
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导语:公元207年,徐庶把诸葛亮推荐给刘备。刘备前往隆中,三顾诸葛亮草庐之中,诸葛亮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刘备,并分析了天下形势。后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这篇《隆中对》就是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诸葛亮当时纵谈三分天下的一段记载。
过渡语:前秦灭亡后,是哪个政权再度统一了北方,这个政权有什么特别之处?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三案合一 · 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模式高一历史课例
课题:《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________ 姓 名:________ 日 期:________
时空坐标
学习目标:
1.士族专权 南方开发 魏孝文帝改革(重点)
2.士族专权导致政局动荡 江南开发的定位 民族交融的趋势及影响(难点)
二、学习过程:
(一)政权的更迭
政权 时间 备注
三国 魏 220年 建立者:① ;定都:洛阳;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
蜀 221年 建立者:刘备;定都:成都;263年曹魏权臣② 发兵灭蜀
吴 229年 建立者:孙权;定都:建业;280年,被西晋所灭
西晋 266年 建立者:司马炎;定都:洛阳;③ ,西晋完成统一;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东晋与十六国 317年 东晋建立者:④ 定都建康;东晋士族强势崛起十六国中的前秦一度统一北方,383年发动淝水之战统一全国失败
南北朝 南朝 420年 建立者:刘裕,国号宋;南朝包括⑤
北朝 4世纪末 鲜卑拓跋部建立北魏在⑥ 年统一北方;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又被北齐和北周取代,北魏、西魏、东魏、北齐、北周合成为北朝
时代特征 政治 长期分裂孕育统一 士族专权是长期分裂的社会因素:利用 控制政权;庄园经济是经济基础三国局部统一;西晋短期统一;淝水之战;北魏统一北方;隋朝589年统一全国
经济 江南经济迅速发展 1.原因:(1)政治: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环境安定;统治者采取了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2)经济: 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工具 (3)环境:自然环境优越,丰富资源(4)民族: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2.表现:(1)农业: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2)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3.影响:江南经济快速发展,但整体优势仍然在 方
思想 三教并行 儒 道并行
民族 民族交融 改革是杰出代表
(二)孝文帝改革
背景 统治危机: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内有外患(民族矛盾 阶级矛盾尖锐;① 是直接原因)有利条件:北方出现民族交融趋势;北魏冯太后和孝文帝拓跋宏雄厚的汉文化基础
措施 政治 推行三长制;俸禄制;迁都② 改籍贯经济 推行③ 和租调制,解决财政危机;缓解阶级矛盾;缓解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利于生产文化 穿汉服;改汉语;改汉姓;士族通婚:
影响 进步性:④促进 发展;加速 的封建化;加速 交融。局限性:⑤全面汉化,丧失 的独立性、主体性;丧失 的精神,削弱军事力量;学习 走向僵化
合作探究;
探究一.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探究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是什么?
当堂训练:
1.从右图:“人口迁徙示意图”可以看出,三国两晋南北
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C.中原人民大量迁往江南
D.北方民族大量迁往中原
2.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这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 B.人口南迁,土地荒芜
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3.“自东汉末年以来,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苦于长期战乱的中原人大量迁移到他们视为畏途的南……而这里的局势又相对安定,往往能在较长时期内‘无风尘之警’,水利兴修和农田垦辟在持续进行,位处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尤为突出。”材料表明江南地区“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的原因有( )
①中原人大量南迁 ②社会比较安定 ③统治者的重视 ④自然条件优越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4.“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包括( )
①土地大量开垦 ②农作物品种增加 ③纺织、造船等有了明显进步 ④番禺成为主要外贸港口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黄仁字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这个“流亡政府”是( )
A.东汉 B.西晋 C.东晋 D.北魏
6.日本史学家宫崎市定认为,由于“他”的汉化政策,“以新都洛阳为中心出现了汉文化的复兴”,“他”也“由鲜卑国主化为中华皇帝”。“他”是( )
A.拓跋宏 B.司马睿 C.司马昭 D.曹操
7.近几年,网上热议“中国会不会因北京持续雾霾而迁都”问题。网友吴铭说,“有迁都的可能性”,我国历史上就曾因种种原因而发生多次迁都,如商王盘庚、周平王、北魏孝文帝、明成祖等统治时期都迁过都。其中,北魏孝文帝迁都( )
A.长安 B.洛阳 C.应天 D.燕京
8.我们现在坐的方凳、圆凳,吃的烧饼、蒸馍等,都是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产物。极大地促进了北魏时期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的是( )
A.张骞通西域 B.人口大量南迁 C.江南的开发 D.孝文帝改革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导语:公元207年,徐庶把诸葛亮推荐给刘备。刘备前往隆中,三顾诸葛亮草庐之中,诸葛亮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刘备,并分析了天下形势。后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这篇《隆中对》就是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诸葛亮当时纵谈三分天下的一段记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