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襄高中“三案合一 · 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模式高一历史课例
课题:《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主备人:艾佳敏 审核人:
班级:________ 姓 名:________ 日 期:________
一、学习目标:
1.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隋唐至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更替及统治。(重难点)
2.多角度认识隋唐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特征;了解唐朝的民族政策与民族融合。(重点)
3.结合唐朝的民族政策,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少数民族在边疆开发中的作用。(重点)
二、学习过程:
(一)隋朝的兴亡
1.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589年,隋炀帝 率军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2.隋炀帝:①兴建洛阳城:宏伟壮丽,闻名于世。②开通 :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唐朝的建立与统一
618年, 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是为 。随后,唐军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 ”。
(2)武周政权结束后不久,李隆基即位,是为 。他 ,这一时期,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历史上的全盛时期,史称“ ”。
3.民族交融
(1)贞观初年,唐朝大败东突厥,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
太宗为“ ”。
(2)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唐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 和 ,统辖天山南北。
(3)松赞干布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宗室女 嫁给他。她入藏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755年,身兼三个节度使的 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763年被唐平定。历时8年,
史称“ ”。中央集权被削弱,边疆频频告急,唐朝由盛转衰。
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在内地增设 ,有些 独立性很强,形成 的局面。 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3.唐朝后期, 和 加剧。875年, 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后被镇压。这次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4.五代十国
(1)907年, 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朝灭亡后,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5个短命王朝,称为“ ”。五代除后唐定都洛阳外,其余都定都开封。同时,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9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 ”。
三、合作探究:
探究1.“学思之窗”(教材第32页)结合皮日休的诗,说说你是如何看待隋炀帝的。
探究2.唐朝民族交融的原因及启示
探究3.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对唐朝统治有什么影响?
探究4.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具有怎样的特点和历史趋势?
四、当堂训练:
1. 隋朝修建的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2.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促使这一场景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黄巾起义 B.玄武门之变 C.黄巢起义 D.安史之乱
3.唐朝的对外开发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唐朝“开放”的表现包括 ( )
①鉴真东渡日本 ②玄奘西游天竺 ③日本“遣唐使”来华 ④张骞出使西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④
4..隋朝末年,有位商人欲通过大运河从余杭运送一批粮食到洛阳,依据下图,这位商人先后要经过 ( )
A.江南河→邗沟→灵渠 B.邗沟→江南河→通济渠
C.江南河→邗沟→永济渠 D.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5.与《昭君出塞》相比,《步辇图》反映了唐朝对外关系的突出特点是 ( )
A.通过互派使者的方式维持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
B.采用册封的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于唐政府
C.利用和亲的方式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
D.凭借先进的文明形成对周边民族巨大的向心力
6.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中国历史发展历程的重要主题。下列语句能反映唐代民族关系的是 ( )
A.“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
B.“左公柳拂玉门晓,塞上风光好”
C.“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D.“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7.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 )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唐·杜甫《忆昔》
材料二 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十三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
——冻国栋《中国人口史》(第二卷)
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时期的社会现实?材料二的数据印证了材料一中哪一句诗所描述的情况?
材料二中,639~751年间唐朝的户数数据呈现出怎样的趋势?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
五、课后反思耀襄高中“三案合一 · 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模式高一历史详案
课题:《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主备人:艾佳敏 审核人:
班级:________ 姓 名:________ 日 期:________
一、学习目标:
1.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隋唐至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更替及统治。(重难点)
2.多角度认识隋唐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特征;了解唐朝的民族政策与民族融合。(重点)
3.结合唐朝的民族政策,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少数民族在边疆开发中的作用。(重点)
二、学习过程:
(一)隋朝的兴亡
1.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589年,隋炀帝杨广率军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2.隋炀帝:①兴建洛阳城:宏伟壮丽,闻名于世。②开通 大运河 :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唐朝的建立与统一
618年, 李渊 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是为 唐高祖 。随后,唐军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2)武周政权结束后不久,李隆基即位,是为唐玄宗。他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这一时期,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历史上的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3.民族交融
(1)贞观初年,唐朝大败东突厥,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
太宗为“天可汗”。
(2)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唐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3)松赞干布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他。她入藏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755年,身兼三个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763年被唐平定。历时8年,史称“安史之乱”。中央集权被削弱,边疆频频告急,唐朝由盛转衰。
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在内地增设藩镇,有些藩镇独立性很强,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藩镇割据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3.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后被镇压。这次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4.五代十国
(1)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朝灭亡后,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5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五代除后唐定都洛阳外,其余都定都开封。同时,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9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
三、合作探究:
探究1.“学思之窗”(教材第32页)结合皮日休的诗,说说你是如何看待隋炀帝的。
隋炀帝早年率军消灭陈朝,完成了中国统一。他开凿大运河,也是在为国家消除分裂隐患,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但是他大兴土木,穷奢极欲,穷兵黩武,超过了当时社会的承受极限,引发了大规模起义。从这方面讲,隋炀帝又是个不折不扣的暴君。
探究2.唐朝民族交融的原因及启示
(1)原因:①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这是民族关系发展的物质基础。②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为民族关系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③唐朝政府实行的民族政策正确、开明,策略也是灵活的,有利于改善民族之间的关系。
(2)启示:唐朝实行的是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密切联系、相互交流与共同发展的史实,说明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是各族人民长期开发、共同建设的结果。
探究3.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对唐朝统治有什么影响?
藩镇拥有强悍的武装,独霸一方,很多藩镇虽受朝廷控制,但内部兵变时有发生,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探究4.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具有怎样的特点和历史趋势?
(1)特点:①实质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②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③南方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上有一定的发展。
(2)趋势: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裂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趋势。
四、当堂训练:
1. 隋朝修建的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D )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2.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促使这一场景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D )
A.黄巾起义 B.玄武门之变 C.黄巢起义 D.安史之乱
3.唐朝的对外开发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唐朝“开放”的表现包括 ( A )
①鉴真东渡日本 ②玄奘西游天竺 ③日本“遣唐使”来华 ④张骞出使西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④
4..隋朝末年,有位商人欲通过大运河从余杭运送一批粮食到洛阳,依据下图,这位商人先后要经过 ( D )
A.江南河→邗沟→灵渠 B.邗沟→江南河→通济渠
C.江南河→邗沟→永济渠 D.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5.与《昭君出塞》相比,《步辇图》反映了唐朝对外关系的突出特点是 ( D )
A.通过互派使者的方式维持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
B.采用册封的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于唐政府
C.利用和亲的方式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
D.凭借先进的文明形成对周边民族巨大的向心力
6.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中国历史发展历程的重要主题。下列语句能反映唐代民族关系的是 ( C )
A.“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
B.“左公柳拂玉门晓,塞上风光好”
C.“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D.“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7.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 A )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唐·杜甫《忆昔》
材料二 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十三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
——冻国栋《中国人口史》(第二卷)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时期的社会现实?材料二的数据印证了材料一中哪一句诗所描述的情况?
(2)材料二中,639~751年间唐朝的户数数据呈现出怎样的趋势?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
(1)社会现实:开元盛世时期。
印证:“小邑犹藏万家室”。
(2)趋势:连续增长(上升)。
原因: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的“贞观之治”奠定基础;武则天统治时期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开元盛世”局面达到全盛。
五、课后反思
导语:经过三百多年的分裂、战乱以及种族和信仰的冲击融合,引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明,中国于589年再次南北统一,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隋唐时代。这个时代往往被视为中华文明的黄金时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隋唐,走进那个繁荣盛世。
过渡语:李唐兴起后,唐朝前期出现盛世局面,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府的权威受到了激烈的挑战,内有藩镇割据,外有强敌环伺,唐朝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况。黄巢起义后,唐朝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的短暂分裂时期。
总结:国家统一、统治者恰当的对内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开放的对外政策等,使得隋唐出现了多个治世局面,但是开元盛世后,唐朝由盛转衰,最终走向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