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三案合一 · 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模式高一历史详案
课题:《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________ 姓 名:________ 日 期:________
学习目标:
1、掌握选官制度的演变,理解科举制的意义。(重点)
2、学习三省六部制,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本质。(重难点)
3、学习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理解汉唐以来赋税制度的变化。(重难点)
二、学习过程:
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
简述九品中正制的设立、选官标准及作用。
时间 曹魏时期创立
选官标准 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作用 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科举制
(1)设立
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2)完善
唐朝: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3)科举制影响
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加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三省六部制
(1)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2)三省六部制发展
隋唐时期,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3)三省六部制的意义
①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②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③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的赋税制度
(1)租调制:魏晋时期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2)均田制: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的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5、隋唐时期赋税制度创新及作用
(1)唐初:租庸调制
①内容: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②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为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2)唐中后期:两税法
①原因: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②实施: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③内容
a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b一年分为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④影响
a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b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三、合作探究
【探究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太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
材料二 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材料一、二摘自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概括上述材料反映的西汉至隋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
【提示】
(1)说明:汉代官僚政治得以发展,孝廉成为人们做官的主要途径,太学兴起和考试做官,进一步打破了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统治阶级通过察举制、太学考试等制度,建立起专业的文官集团。相同点:其目的都是选拔人才;都呈现出制度化趋势;都是由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
(2)特点: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日益完善。
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四、当堂训练
1.“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两句诗句描述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取代的是哪种选拔人才的制度 D
A.世官制 B.军功爵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2.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由此可见,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C
A.个人声望 B.家庭背景 C.品行、才学 D.考试成绩
3.中国隋唐科举制、雅典梭伦的财产等级制、罗马的万民法,其相似的作用是C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C.扩大了统治基础 D.实现了选贤任能
4.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D
A.秦朝的太尉 B.汉朝的刺史 C.唐朝的中书省 D.唐朝的门下省
5.与租庸调制相比较,唐朝后期实行的两税法的最大特点是B
A.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B.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C.减轻农民的劳役负担 D.加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6.汉朝的察举制按照四科标准分类,以“德”为主的有孝廉、孝廉方正、至孝、敦厚等科;以“文法”为主的有明法科;以“才能”为主的有尤异、治剧、勇猛知兵法、明阴阳灾异、有道等科……据此可知,汉朝的察举制C
A.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 B.扩大了统治集团的阶级基础
C.有助于选拔各类治国人才 D.实现了中央对选官权的控制
7.在唐代,中书省“定旨出命”,门下省审议副署,必要时三省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商议决断。自宋太祖以后,宰相“每事具札子进呈取旨”。这一变化表明C
A.政府行政效率大大提高 B.宰相之间分权制衡明显
C.宰相决策权遭到了削弱 D.多相制不利于强化皇权
8.自此制推行,“政府便一任民间农田之自由转移,失却为民制产的精神。结果自然会引起土地兼并,贫富不平等,耕者不能有其田,而奖励了地主的剥削。”文中“此制”应指C
A.编户齐民 B.均田制 C.两税法 D.摊丁入亩
9.尚书最初是皇帝的秘书,东汉时发展成为尚书台,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之名始于汉武帝,初由宦者担任,魏文帝始设中书省,专司诏令;门下诸官历来都是皇帝的待从,西晋时定名为门下省。材料反映了三省B
A.在魏晋时期已经成为定制 B.是皇权不断侵夺相权的产物
C.有效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D.为中央集权不断发展的结果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三案合一 · 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模式高一历史课例
课题:《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________ 姓 名:________ 日 期:________
学习目标:
1、掌握选官制度的演变,理解科举制的意义。(重点)
2、学习三省六部制,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本质。(重难点)
3、学习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理解汉唐以来赋税制度的变化。(重难点)
二、学习过程:
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
简述九品中正制的设立、选官标准及作用。
时间 时期创立
选官标准 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
作用 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 特权的工具
科举制
(1)设立
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2)完善
唐朝: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 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3)科举制影响
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加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 ,加强了中央集权。
三省六部制确立
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2)发展
隋唐时期,三省的职权 ,又 。中书省负责 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 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 ,下设 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3)意义
①三省长官 ,执宰相之职,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②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 的趋势。
③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的赋税制度
(1)租调制:魏晋时期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2)均田制: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 ,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的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5、隋唐时期赋税制度有创新与作用
(1)唐初:租庸调制
①内容: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 。
②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为充分的 ,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2)唐中后期:两税法
①原因: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②实施: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 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③内容
a、每户按人丁和 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b、一年分为 和秋季两次纳税。
④影响
a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 。
b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 为主的赋役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三、合作探究
【探究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太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
材料二 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材料一、二摘自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概括上述材料反映的西汉至隋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
四、当堂训练
1.“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两句诗句描述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取代的是哪种选拔人才的制度( )
A.世官制 B.军功爵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2.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由此可见,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 )
A.个人声望 B.家庭背景 C.品行、才学 D.考试成绩
3.中国隋唐科举制、雅典梭伦的财产等级制、罗马的万民法,其相似的作用是( )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C.扩大了统治基础 D.实现了选贤任能
4.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秦朝的太尉 B.汉朝的刺史 C.唐朝的中书省 D.唐朝的门下省
5.与租庸调制相比较,唐朝后期实行的两税法的最大特点是( )
A.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B.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C.减轻农民的劳役负担 D.加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6.汉朝的察举制按照四科标准分类,以“德”为主的有孝廉、孝廉方正、至孝、敦厚等科;以“文法”为主的有明法科;以“才能”为主的有尤异、治剧、勇猛知兵法、明阴阳灾异、有道等科……据此可知,汉朝的察举制( )
A.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 B.扩大了统治集团的阶级基础
C.有助于选拔各类治国人才 D.实现了中央对选官权的控制
7.在唐代,中书省“定旨出命”,门下省审议副署,必要时三省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商议决断。自宋太祖以后,宰相“每事具札子进呈取旨”。这一变化表明( )
A.政府行政效率大大提高 B.宰相之间分权制衡明显
C.宰相决策权遭到了削弱 D.多相制不利于强化皇权
8.自此制推行,“政府便一任民间农田之自由转移,失却为民制产的精神。结果自然会引起土地兼并,贫富不平等,耕者不能有其田,而奖励了地主的剥削。”文中“此制”应指( )
A.编户齐民 B.均田制 C.两税法 D.摊丁入亩
9.尚书最初是皇帝的秘书,东汉时发展成为尚书台,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之名始于汉武帝,初由宦者担任,魏文帝始设中书省,专司诏令;门下诸官历来都是皇帝的待从,西晋时定名为门下省。材料反映了三省( )
A.在魏晋时期已经成为定制 B.是皇权不断侵夺相权的产物
C.有效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D.为中央集权不断发展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