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检测
班级: 姓名:
一、单选题
1.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材料反映出( )
A.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 B.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
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 D.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
2.藩镇割据是唐朝末年形成的一大恶瘤。与这一“恶瘤”的产生密切相关的是 ( )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五代十国 D.黄袍加身
3.“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时法,有书,有算。”这“贡士之法”是指 ( )
A.世袭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4.贞观二年(628年),太宗对大臣说:“一个国家要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是经营衣服粮食的,以不耽误时机为本。想要不耽误时机,作为君主,他的政策措施就应该精简,让人民静养。”这段话反映的基本思想是 ( )
A.以农为本,重农抑商 B.以民为本,与民休息
C.以民为本,号召人民建功立业 D.以民为本,改变农业生产方式
5.(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胁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上述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 )
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B.北魏保守势力反对迁都
C.孝文帝借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 D.改革面临层层阻力
6.“农圣”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既总结了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又记录了鲜卑族的畜牧
经验。这反映了 ( )
A.北魏民族大交融的发展 B.畜牧业居于生产主导地位
C.鲜卑族与汉族习俗相同 D.贾思勰是南朝的农学家
7.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面临严重挑战的主要原因是 ( )
①佛教盛行 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
③儒学本身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④人们不能接受“理学”观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下面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形势图。它体现的是 ( )
A.汉代的王国制 B.三国时期的分裂
C.十六国时期局部 D.南北朝时期对峙
9.对比同类历史事件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关于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同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都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 B.都促进了本国封建生产力发展
C.都侧重于制度更新和移风易俗 D.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强烈反对
10.下列叙述中,唐诗兴盛的原因有 ( )
①社会经济的繁荣 ②庶族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③科举取士和帝王提倡 ④民族融合和频繁的中外交往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1.“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炀帝此举”是指 ( )
A.建立隋朝 B.广建粮仓 C.开大运河 D.征伐高丽
二、材料解析题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
材料二 当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消解了贵族对血缘和宗法纽带的神秘感时,政治的危机就会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普遍进行变法活动,以图加强国家力量,同时中央集权也发展起来。……那种宗法血缘与政治关系互补型的国家形态——分封制已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必须对此进行改革,使之向纯粹的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社会过渡。而郡县制正是顺应这种大趋势创造并选择的一种新的国家治理方法。
——摘引自王明德《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材料三 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制度相比于以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转型的原因和表现。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与“第一帝国”相比在中央行政制度和选官制度方面发生的主要变化。并简要说明其进步性。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董仲舒教化思想的显著特点在于受教对象的广泛性,上至君王,下至普通民众。首先,君王在国家中居于首要地位,要通过学习儒家典籍,以身作则,成圣成善,在此基础上施行王道教化,从而教导万民成善。其次,各级官吏作为主要的施教者,上承君王,下启社会民众,通过教化与选官制度之间的渗透及相关制度性安排,提出以儒家政治伦理提升官吏道德水平。最后,对社会民众的教化,主张通过君王的示范、官吏的施政、地方学校的教化来实现,意义在于稳固社会统治,这就赋予教化以政治内涵,从而上升为一种治国策略。
﹣﹣摘编自康清《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
材料二:汉元成时期的儒生不但数量增长很快,而且社会地位也很高,三公之官几乎被儒生垄断,不是出于儒生的“能吏”要研习儒生的学说,经学造诣不高者,会受到皇帝的轻视和鄙薄。汉元帝时期的丞相有于定国、韦玄成、匡衡,其中后面两位都是声名赫赫的儒生。汉成帝时期丞相先后有匡衡、王商、张禹、薛宣、翟方进、孔光,除王商任职为外戚辅政以外,其余诸人皆为儒家学派中人,可见在成帝时期丞相一职也基本上被儒生控制。元帝以来,儒学更加被尊崇,儒生们主体意识高涨,积极参与政治。在他们的参政过程中,儒家政治文化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儒生常以儒教为依托,借古讽今,以经干政,他们构筑了一个新兴的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阶层。
﹣﹣摘编自余全介《秦汉政治与儒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教化思想的目标,并指出其教化目标的途径。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尊儒局面出现的原因,并说明其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检测
班级: 姓名:
一、单选题
1.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材料反映出( D )
A.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 B.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
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 D.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
2.藩镇割据是唐朝末年形成的一大恶瘤。与这一“恶瘤”的产生密切相关的是 ( A )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五代十国 D.黄袍加身
3.“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时法,有书,有算。”这“贡士之法”是指 ( D )
A.世袭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4.贞观二年(628年),太宗对大臣说:“一个国家要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是经营衣服粮食的,以不耽误时机为本。想要不耽误时机,作为君主,他的政策措施就应该精简,让人民静养。”这段话反映的基本思想是 ( B )
A.以农为本,重农抑商 B.以民为本,与民休息
C.以民为本,号召人民建功立业 D.以民为本,改变农业生产方式
5.(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胁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上述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 A )
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B.北魏保守势力反对迁都
C.孝文帝借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 D.改革面临层层阻力
6.“农圣”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既总结了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又记录了鲜卑族的畜牧
经验。这反映了 ( A )
A.北魏民族大交融的发展 B.畜牧业居于生产主导地位
C.鲜卑族与汉族习俗相同 D.贾思勰是南朝的农学家
7.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面临严重挑战的主要原因是 ( A )
①佛教盛行 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
③儒学本身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④人们不能接受“理学”观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下面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形势图。它体现的是 ( D )
A.汉代的王国制 B.三国时期的分裂
C.十六国时期局部 D.南北朝时期对峙
9.对比同类历史事件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关于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同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C )
A.都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 B.都促进了本国封建生产力发展
C.都侧重于制度更新和移风易俗 D.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强烈反对
10.下列叙述中,唐诗兴盛的原因有 ( D )
①社会经济的繁荣 ②庶族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③科举取士和帝王提倡 ④民族融合和频繁的中外交往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1.“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炀帝此举”是指 ( C )
A.建立隋朝 B.广建粮仓 C.开大运河 D.征伐高丽
二、材料解析题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
材料二 当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消解了贵族对血缘和宗法纽带的神秘感时,政治的危机就会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普遍进行变法活动,以图加强国家力量,同时中央集权也发展起来。……那种宗法血缘与政治关系互补型的国家形态——分封制已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必须对此进行改革,使之向纯粹的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社会过渡。而郡县制正是顺应这种大趋势创造并选择的一种新的国家治理方法。
——摘引自王明德《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材料三 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制度相比于以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转型的原因和表现。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与“第一帝国”相比在中央行政制度和选官制度方面发生的主要变化。并简要说明其进步性。
答:(1)变化: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君臣之名分确定。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维护了西周较长时间的强盛。
(2)原因: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各国变法运动的促进;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表现:由分封制向郡县制转变;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变化:中央行政制度:由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进步性:符合史实,言之成理即可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董仲舒教化思想的显著特点在于受教对象的广泛性,上至君王,下至普通民众。首先,君王在国家中居于首要地位,要通过学习儒家典籍,以身作则,成圣成善,在此基础上施行王道教化,从而教导万民成善。其次,各级官吏作为主要的施教者,上承君王,下启社会民众,通过教化与选官制度之间的渗透及相关制度性安排,提出以儒家政治伦理提升官吏道德水平。最后,对社会民众的教化,主张通过君王的示范、官吏的施政、地方学校的教化来实现,意义在于稳固社会统治,这就赋予教化以政治内涵,从而上升为一种治国策略。
﹣﹣摘编自康清《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
材料二:汉元成时期的儒生不但数量增长很快,而且社会地位也很高,三公之官几乎被儒生垄断,不是出于儒生的“能吏”要研习儒生的学说,经学造诣不高者,会受到皇帝的轻视和鄙薄。汉元帝时期的丞相有于定国、韦玄成、匡衡,其中后面两位都是声名赫赫的儒生。汉成帝时期丞相先后有匡衡、王商、张禹、薛宣、翟方进、孔光,除王商任职为外戚辅政以外,其余诸人皆为儒家学派中人,可见在成帝时期丞相一职也基本上被儒生控制。元帝以来,儒学更加被尊崇,儒生们主体意识高涨,积极参与政治。在他们的参政过程中,儒家政治文化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儒生常以儒教为依托,借古讽今,以经干政,他们构筑了一个新兴的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阶层。
﹣﹣摘编自余全介《秦汉政治与儒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教化思想的目标,并指出其教化目标的途径。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尊儒局面出现的原因,并说明其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答:(1)目标:提高人性修养;培养国家栋梁;维护社会稳定。途径:社会成员广泛性教化;君主以身作则,成圣成善;用儒学标准选官;习儒家典籍;教育引导。
(2)原因:董仲舒改造儒学和独尊儒术建议;统治者的推崇(汉武帝以来的学校教育作用);儒生积极参政的影响;尊儒社会风气的形成。影响:形成士大夫官僚阶层;改变过去“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政治局面;儒学主导地位的确立;儒生结党现象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