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1.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宋太祖赵匡胤
(1)建立: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统一: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历史故事“杯酒释兵权”
961年,宋太祖邀石守信等高级将领宴饮。众人酒意正浓,太祖对他们说:“我依靠你们的力量才当上皇帝,可是当皇帝后却整夜不能安眠。”石守信等忙问原因。宋太祖回答说:“假如有一天你们的部下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那时也由不得你们。”石守信等惊惶下跪,问该怎么办。太祖乘机劝他们解去兵权,“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石守信等领会了他的用意,次日都称病辞去兵权。宋朝从此改变了“长枪大剑”的重武轻文局面。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
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加强地方控制
材料一 (宋太祖曾对赵普说)五代方镇残虐……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从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
材料二 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多以赋入自赡,名曰留使……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6
材料三 禁军聚之京师……皆一以当百。诸镇皆知兵力精锐非京师之敌,莫敢有异心者。由我太祖能强干弱枝、制治于未乱故也。
——司马光《涑水记闻》
①行政(削实权):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②财政(制钱谷):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③军政(收精兵):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分散机构权力
◎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①中央: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二府三司
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分散机构权力
材料一 枢密院原为唐代枢密使,权力不大;但中唐以后,随着宦官掌军,枢密使职权因而大增,后来还出现了专属的办事机构——枢密院。宋代保留枢密院,将其职权限制于军事管理,与中书门下合成“二府”。而“三司”本为出现于唐中叶以后的临时使职,后来逐渐形成体系。宋初,“三司”即为“度支”“盐铁”“户部”,成为管理国家财政的机构,。“二府”与“三司”互不统属,各自直接向君主负责。
材料二 台谏的言论对宰相的权位有直接的影响,这种情况在宋仁宗时最为明显。宋哲宗时苏辙曾说:“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余年……当时所用宰相二、三十人,其进退皆取天下公议,未尝辄出私意,公议所发常自台谏。”据统计,仁宗朝其实有宰相二十三名,因台谏弹奏而罢相者有十三人,可见台谏言论对宰相去留的重要。
【思考】推行“二府三司”、设置“台谏”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目的:削弱宰相权力,强化君主权力。即分散中央机构权力。
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分散机构权力
②地方:
设立四个平行的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
州一级增设通判 ,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目的:削弱地方权力,强化中央集权。即分散地方机构权力。
四监司
(3)抑制武将权力——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①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②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课堂探究】根据所学知识,阅读教材第50页中的史料,探究宋初中央集权的加权具有怎样的特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特点:
(1)吸取藩镇割据的教训,从集中兵权入手,全面分割地方节度使的权力。
(2)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3)地方派文臣做知州。
(4)守内虚外,强干弱枝;将地方精锐部队调到中央组建禁军。
影响:
(1)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
(2)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3)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二、边防压力和财政危机
1.边防压力
(1)北宋与辽
辽太宗: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
与中原王朝冲突加剧。
宋太祖:执政晚期,双方友好,互通使节。
宋太宗: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
宋真宗: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维持已
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
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通过这项协
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是为
“澶渊之盟”。
◎宋辽交战形势图图
1.边防压力
(1)北宋与西夏
北宋又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也是屡战屡败。双方最终达成和议。是为“庆历和议”,内容包括: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讨论】你觉得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2.财政危机
【冗官】: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同时采用恩荫制、奉行 “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足”的笼络政策,导致官僚队伍不断膨胀。
【冗兵】:为稳定社会秩序,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初实行“养兵”之策,形成 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募兵制)。
【冗费】:军队、官员的激增导致财政开支的增加,使得本就拮据的政府财政更加 入不敷出,再加上统治者大兴土木、修建寺观等。
【北宋的募兵政策】
(1)目的:通过广泛募兵而稳定社会治安、消除动乱因素。“不收为兵,则恐为盗”“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
(2)实际情况:多而不精,管理混乱,训练废弛,素质低下;军费恶性膨胀,成为财政支出的大宗。“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1.土地兼并严重
2.阶级矛盾的激化
3.冗官
冗兵
冗费
4.辽、西夏的威胁
政治危机
财政危机
边疆危机
积贫
积弱
根源
北宋初年对中央集权的加强的弊端
三、王安石变法
(一)原因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二)序幕——庆历新政
1.支持者:宋仁宗
2.改革目的:整顿官僚机构
3.改革结果:失败
4.失败原因: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号半山 ,世称荆公 。著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二)高潮——王安石变法
积贫局面的改善
名称 内容 作用
青苗法 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增加政府收入
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
增加政府收入
稳定物价和商品交
流,增加政府收入,
打击大商人
募役法
方田均
税法
市易法
理 财
征收役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出钱
核实土地,按多少、好坏平均赋税
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政府贷款或物给农民
军事 保甲法
将兵法
教育 改革科举
整顿太学
编组保丁,进行训练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增加国家军事力量,减少军费开支,为取消募兵制作准备
充实力量
为政府培养实用人才
名称 内容 作用
进士科专考经义策论
设三舍法,上舍生成绩优秀者直接做官
学校成为为变法造舆论、培
育人才的地方
定辖区 定训练
积弱局面的改善
(苏辙说)王介甫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
青苗法常为人所攻击的一点是收取利息。虽然官方规定的利率是半年20%,但是地方官员们却常常私自提高利息到30%甚至更多。陕西农民向官家借陈米一石,至还的时候是新的好小麦一石八斗七升五合,“所取利近一倍”。有的记载甚至说实际利率有达到原先设定的35倍的,比高利贷还要高许多。
阅读材料
问:从上述材料中,可看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1、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反对。
2、在变法过程中操之过急,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还有哪些原因?
评王变法:
(1)性质: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2)有成效,客观上推动社会进步;
(3)不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
(4)改革精神难能可贵。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四、南宋的偏安
1.南宋的建立
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钦二帝被俘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即为宋高宗。
宋徽宗赵佶
◎徽钦二帝五国城关押地(复原)
靖康二年(1127)四月初一,金军押解被俘虏的徽、钦二帝及宗室、嫔妃、大臣、工匠、伎女等3000余人撤离汴京,返回北方,同时掠走金帛珍宝、法驾仪仗、天文仪器、图书乐器等,史称“靖康之变”。
——赵毅、赵轶峰
《中国古代史》(下册)
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宋高宗即帝位后退保南方,是为南宋。
《宋史·岳飞传》:“金将军韩常欲以五万众内附。飞大喜,语其下曰:‘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
2.宋金之战
(1)岳飞抗金
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然而,宋高宗和宰相秦桧却视岳飞等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岳飞也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
◎秦桧夫妇像
岳 飞
◎岳飞《满江红》今人书法作品
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岳飞也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
书愤五首·其一
作者: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宋史·岳飞传》:“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2.宋金之战
(2)偏安局面的形成
此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和议 时间 内容
绍兴和议 1141年 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25万两、绢25万匹,称为“岁贡”
隆兴和议 1164年 仍维持《绍兴和议》后的疆界;南宋不再对金称臣,改为叔侄关系;宋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和绢各缩减至20万两、匹;宋割商、秦两州给金
嘉定和议 1208年 宋金改为伯侄之国;岁币绢、银各增至30万匹、两;犒军钱300万贯;维持原来边界
◎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
宋金三大和议对比
课堂检测
1.隋唐时期,士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宋朝,大批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官居高位。这一变化( )
A.抑制了官僚腐败 B.增添了政治活力
C.降低了官员素质 D.确立了官僚政治
B
2.宋太祖实行崇文抑武的政策,但北宋兵额却渐增,建国初22万人,到宋真宗时91.2万人,这说明( )
A.边患日趋严重 B.立国政策改变
C.军人地位上升 D.藩镇拥兵自重
A
3.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协议,史称“庆历和议”。关于这次和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西夏取消帝号 B.西夏向宋称臣
C.宋送西夏“岁币” D.确保战争不再发生
B
4.唐朝前期实行府兵制,府兵有着较强的战斗力。北宋王安石为了改变“积弱”局面,在军事方面采取的措施是借鉴了唐朝府兵制的
( )
A.寓兵于农,兵农合一
B.士兵服役期间免征赋役
C.兵将分离,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
D.士兵定期更换驻地
A
5.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之急”,其“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调整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的关系
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
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的关系
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A
6.“丞相秦桧任人唯亲,使得南宋的官员阶层乌烟瘴气,地方上的税收有一部分被地方官员劫持。”由此可见,宋高宗时期的南宋政权
( )
A.外强中干,守内虚外
B.吏治腐败,财政空虚
C.外戚专权,祸国殃民
D.宋金对峙,世为侄国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