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姓名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七年级下册 教材版本 部编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三单元《阿长与山海经》
难点名称 体会《阿长与山海经》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知识点本身内容复杂:“欲扬先抑”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写作技巧。运用此种构思法要注意抑少扬多,扬能压抑。也就是说,先写坏的,后写好的,就好像山峰要用低谷来衬托。 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使文章更精彩, 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在运用此种技法的时候,注意体会抑扬转化的“火候”有难度。抑未尽意,就开始“扬”,抑起不到反衬的作用,“扬”不饱满,也不得力。
难点教学方法 通过介绍欲扬先抑表现手法的概念,让学生对这一手法的特点进行详细了解。然后,在结合《阿长与山海经》内容:作者对她的“喜欢切切察察”“不许我走动”及“睡觉摆‘大’字”是“实在不大佩服”,甚至“最讨厌”的。对她的繁琐的规矩和很多道理也觉得“非常麻烦”;而后对她讲的长毛故事产生“空前的敬意”,但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崇敬和敬爱的心意,因为“这种敬意”,后来竟“淡薄起来”,甚至“完全消失”。最后她买来《山海经》时,作者产生了“新的敬意”,因为作者说: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这样才有作者后来的真挚的感激、怀念之情,所以最后作者发出一声深沉的祝福:“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样欲褒先贬,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这就叫先抑后扬的写法。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有层次,形成跌宕。让学生切实体会欲扬先抑表现手法的好处。 同时,欲扬先抑手法的运用和精巧选材分不开,所以,有对学生进行了详略得当选材训练,并进行了拓展练习。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本文很重要的写作手法是先抑后扬,欲扬先抑是先表达对所要写的人和事的不满之情,然后在一两件小事中突然转变了看法。这种写法的好出事能够很好的表达出作者充沛的感情,是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影响。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1.先抑后扬的概念: 先抑后扬,也叫欲扬先抑,是一种写作手法,指为肯定某人、事、景、物,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贬低或否定它的一种构思方法。抑,即压抑、贬低;扬,即昂扬、抬高。即作者想要褒扬某人或某物,却不从褒扬处着墨,而是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使两者互相背离,造成强烈反差,最后在鲜明的对比中达到褒扬的目的。“欲扬先抑”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写作技巧。运用此种构思法要注意抑少扬多,扬能压抑。也就是说,先写坏的,后写好的,就好像山峰要用低谷来衬托。 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使文章更精彩, 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2.运用这种方法,作者在构思与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抑扬前后应具有对照性,而且大多是采用相反对立的形式构成对照。另外,对于抑扬两者,不可等量齐观,而是应该重在后扬。抑,起的是衬垫作用。这里的比例、分量的掌握,只能通过自己不断的写作实践,去细细地体会、揣摩。 3、结合《阿长与山海经》内容:本文前半部分写了阿长的“喜欢切切察察”“不许我走动”及“睡觉摆‘大’字”是“实在不大佩服”,甚至“憎恶、讨厌”,我不大喜欢她。对她的繁琐的规矩和很多道理也觉得“非常麻烦”;而后对她讲的长毛故事产生“空前的敬意”,但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崇敬和敬爱的心意,因为“这种敬意”,后来竟“淡薄起来”,甚至“完全消失”。最后她买来《山海经》时,作者产生了“新的敬意”,因为作者说: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这样才有作者后来的真挚的感激、怀念之情,所以最后作者发出一声深沉的祝福:“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我的情感变化:由不大喜欢—敬意---讨厌、憎恶—敬意、感激 从全文看,这里使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使文章波澜起伏,同时为后文做铺垫,更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关爱及我的感激之情,强化中心。 4、本文另一个重要的写法是详略得当。 详略得当,详略:详细和简略;得当:适当,恰当。指应当详细和应当简略的地方都处理得很妥当。 所谓详写,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放开笔墨,写得比较充分;所谓略写是指对虽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是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少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叙述。 本文写长妈妈时略写了常喜欢切切察察、睡觉摆成大字、元旦吃福橘、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讲长毛的故事、谋死了我的隐鼠等故事。详写了阿长给我买《山海经》的事,推出了长妈妈的热情善良,对我的关心和对我成长的意义。全篇文章错落有致,人物形象鲜活丰满。
5、定向突破 结合都德《最后一课》进行分析,体会选材中运用详略得当手法的重要性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6、拓展训练:学生习作《捡拾幸福》共六段 ①同学约我去踢球。 ②踢球后买冷饮喝。 ③感到头疼,用体温计量体温。 ④ 发烧了,妈妈叫我躺下休息,帮我盖被子。 ⑤妈妈为我煮粥,我看到妈妈忙出忙外的身影。 ⑥吃着香喷喷的粥,我感到幸福极了。 让学生判断六则材料,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指导:文章中心是捡拾幸福,④⑤⑥三则材料符合主题,体现妈妈对我的关爱,我感到幸福,所以详写,所以,前三段略写。
小结 纵观《阿长与山海经》全文,作者显示“不大佩服”,后来“发生新的敬意”,到最后发出深沉的祝福。作者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来刻画阿长这一封建社会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刻画出了一个纯朴热情、善良仁慈、关心小孩的长妈妈形象,抒发了自己对长妈妈的同情、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 大家感受到欲扬先抑写法的好处了吗?阿长与《山海经》
【学习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以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3.悟作者对长妈妈的真切怀念之情。
【学习重点】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以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2.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真切怀念之情。
【学习过程】
步骤一:知识梳理
1.词义
辟头:开头。
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烦琐:繁杂琐碎。
絮说:絮絮叨叨地说。
疮疤:疮好了以后留下的疤。比喻疼处、短处和隐私。
诘问:追问,责问。
渴慕:非常思慕。
疏懒:懒散而不习惯于受约束。
孤孀:寡妇。
2.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等。
3.背景介绍
1926年3月3月18日,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避到厦门,在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受旧势力的排挤,境况十分晦暗。但是,他没有因此灰心、沉沦,而是拿起笔坚持写作,散文集《朝花夕拾》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问世的。本文是第二篇,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期与家里女工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本文写于北京寓所,发表于1926年3月25日《莽原》半月刊上。
学法指导一:
分析作者情感态度法:
①联系文章主旨,把握情感态度。
②结合关键语句,确定情感态度。
③抓住景物特征,体会情感态度。
④结合人物描写,分析情感态度。
学法指导二:
人物描写的方法及表达效果
肖像(外貌)描写:用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的身份、精神面貌等。
动作描写:用来刻画人物性格,显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变化的姿势、感情或态度,创造活跃的场景。
语言描写: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折射出人物所处时代的特点。
神态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心理描写:丰富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突出文章的主题。
答题格式
运用_____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形象,表现了____性格(或心理),体现了_____精神品质等。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学生带着问题速读课文。
(1)课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重点写的是哪件?为什么这样安排?
(2)你从这些事中,看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3)课文题目为什么称长妈妈为“阿长”?
2.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讨论明确。
【交流点拨】(1)共写了7件事:①常喜欢切切察察。②限制我行动。③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⑤长毛攻城时护城。⑥谋害“我”的隐鼠。⑦为“我”买《山海经》。
重点写为“我”买《山海经》,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2)对她不好的习惯,我最先是“憎恶”“讨厌”的;当听到“长毛”的故事后,“我”对“阿长”产生了敬意——“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但当“阿长”踩死隐鼠后,“我”对她的敬意突然消失了;当“长妈妈”买来了“我”渴望已久的《山海经》时,“我”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3)不同称呼,标志着不同身份。品味文章前一部分所写的人物行为,作者用的是抑笔,倘用“妈妈”称呼,名实不符,用“阿长”名副其实。所以,文章的标题其实标示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将“阿长”与《山海经》联系起来,又是一个看似矛盾的联系:一个文盲妇女和一本古典名著怎样联系起来了呢?有什么联系?令人好奇。再则,题目用的是45岁时作者的口气,适宜用“阿长”来称呼,而且“阿”字又有亲昵的意味。
步骤三:文本精读,深入研讨
1.精读课文1~5段,从这5个自然段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2.分角色朗读第6~17自然段。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3.齐读第18~28自然段,指名学生复述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起因、经过、结果。
4.文中哪些地方抒写了作者这种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5.文章中“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前后有什么变化?有前半部分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与怀念吗?
步骤四:分析人物,感受形象
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在文中找出来并感受长妈妈的形象特点。
【交流点拨】(1)描写法:如写长妈妈是个普通劳动妇女,作者除简介她的身份、地位、名字的来历外,着重选择了两个生动的细节:一是她在“向人低声絮说些什么事”的时候,还要“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二是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长妈妈质朴、略带粗野的性格在这些细节中刻画得栩栩如生,收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本文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别具特色。如元旦时,她教“我”说恭喜的话和吃福橘的情节,作者通过“伸出……按住……惶急……”“摇……笑……塞……”这些动作和“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充满欢欣和热情的语言写出了真诚的祈求,表现了她善良而迷信的一面。
心理描写,突出中心。如当长妈妈买回了《山海经》后“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个心理活动,写出了“我”的吃惊。正是这种吃惊,引起了另一心理活动——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2)对比、映衬法:文中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进行对比映衬,突出“宝”的特殊意义——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
步骤五:品味语言,感受魅力
本文的语言有的含义深刻,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感情浓烈,细细品味,妙趣无穷。
【交流点拨】如:“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这是“我”听了长妈妈给“我”讲了长毛的故事之后的心理反应的一段文字中,作者以儿童的心理来认识长妈妈的“伟大神力”,实际上是对长妈妈的愚昧迷信以一种苦笑进行讽刺。整段文字寓庄于谐,增添了幽默风趣之感。
再如,当长妈妈给“我”买回了《山海经》之后,“这又使我发生了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这段文字中“发生新的敬意”,是对长妈妈能做成“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的“伟大神力”——中华民族“最值的宝贵的民魂”,对青少年的关心爱护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的歌颂。
又如:“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这段文字里对刑天“执干戚而舞”再次描写,既前后照应,又表现了“我”的思想感情。刑天在故事中是富有叛逆精神的神,他蔑视天帝,死而不屈,表现了极强的反抗精神,而“我”酷爱刑天,正曲折地表现了鲁迅不屈服于20年代围攻他的黑暗社会势力的斗争决心,使文章具有了“自叙传”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和战斗力。
步骤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总结写法
(1)详略得当、欲扬先抑的写法。
(2)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的写法。
2.拓展延伸
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这就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想象的空间,大家想象一下她是怎样到处打听,怎样跑书店打探,操了多少心才买到这本书的。
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并选出代表全班交流。
6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