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版 一年级上册音乐 第6课 歌曲《在农场里》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花城版 一年级上册音乐 第6课 歌曲《在农场里》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花城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2-02-20 17:29: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在农场里》唱歌课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本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按照“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组织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体验音乐教学实践活动。
(二)理论依据
教育学家弗里德·海纳的理论:“倘若把创造力作为教育的目标,那么实现的前提就是创造性的教师。”尝试改变以往低学段音乐教学中学生跟着教师唱、动的手法,更注意在每节音乐课的教学活动中创设音乐创造教育的情景,用音乐魅力唤起低学段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1. 全套教材分析
在全套教材中,一共有16首以描写小动物为题材的歌曲。
本首歌曲模拟了动物的叫声。在全套教材中以不同的形式,为我们展现了各种小动物可爱,憨态可掬的形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生活经历。
2.核心内容分析:
《在农场里》这是一首言简意赅又不失童趣的外国儿童歌曲。由四个乐句构成,配有三段歌词,内容基本上模仿猪、牛、鸭三种动物的叫声,容易记忆和学唱,歌曲旋律跨度小,在1到6之间的音域内展开,平稳无大跳,以级进上下行为主。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课面向我校二(1)班学生实施教学,本班学生很喜欢音乐课。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已具有一定的读谱能力,他们基本可以自己唱出音符的唱名,能够跟琴演唱简单乐谱,较好的理解拍号的定义,强弱规律。本课中的休止符是已掌握的知识,但是休止符的吹奏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在教学中,教师会进行示范与指导。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采用听唱法学唱歌曲,问答法、体验法等很好的表现歌曲,在核心内容学习中,本课充分注意这一学段学生想象力丰富,乐于参与的特点,设计节奏的创编环节,使学生主动体验节奏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技术准备
多媒体设备、录音机
(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
本课设计了节奏创编的环节,在之前的音乐课当中,学生接触过很多节奏型,比如八分音符的组合、附点四分音符、附点八分音符、前八后十六节奏型等等,可能对于一部分同学来说,对这些节奏的记忆很浅,在运用方面还不是非常的熟练,有些节奏容易混淆。在本课当中,教师需要加以引导和帮助,使学生冲破障碍,自由的进行创编活动。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目标
在歌曲学唱中感受小动物可爱的形象,并懂得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和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听唱法学会歌曲,并用活泼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用口风琴吹奏歌曲中的休止符,能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创编节奏。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用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在农场里》。
(二)教学难点
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节奏的创编。
五、教学过程
(一)器乐教学
1.教师出示谱子:
预设:休止符的吹奏会出现问题
2.学生一起演奏前两个乐句
(二)导入歌曲
1.第一遍播放歌曲并提出问题:
通过听你都得到了哪些关于音乐的信息?(情绪,速度,演唱形式)
2.再次播放歌曲提问:
歌曲当中都出现了哪些小动物?它们是怎么叫的?
(三)歌曲学唱
1.教师出示歌谱,学生看歌谱补充音乐信息(拍子,作者,休止符,连音线等)
2.跟范唱轻声演唱歌曲
预设:在跟唱的过程中在第一小节两个八分音符组合的地方可能出现问题,教师强调一字一音的唱法。
3.教师弹琴带领学生一起演唱歌曲
预设:预设在唱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吐字不清等问题,这时,教师及时纠正, 指导学生用舌尖清点上牙的方法演唱,情绪轻快而富有弹性。
4.教师指导休止符的正确演唱。(教师范唱)
5. 接龙演唱:老师演唱乐句的前半部分,学生演唱叫声的部分
6.再次完整演唱歌曲的一声部,教师提问学生如何能表现出歌曲怀念故乡的
(四)拓展延伸
1.教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节奏型
预设:学生会回答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前八后十六等等。教师予以肯定,并把学生说出的节奏型写在黑板上。
2.教师提问歌曲中叫声的部分用的什么节奏型,学生回答。
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许多的小动物,学会了好听的歌曲。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所以我们要爱护它们、保护他们。
六、学习评价方式
此表为教师教学检测评价时使用的评价量规
七、教学设计的特点
特点一:本节课通过给学生提供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之中。
特点二: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习最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技能技巧。
特点三:依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有所收获。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