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第三课 天窗
第一课时
人教版 四年级下(配统编教材)
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
什么是天窗?
天窗虽小,却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让孩子们的童年充满想象,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体验天窗的魅力。
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整体把握内容,初步理解孩子们从天窗中获得的想象快乐。
听读课文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1927年开始使用茅盾这一笔名发表小说。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散文《白杨礼赞》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字词学习
慰 藉 锐利 河滩 帐子 闪烁
蝙 蝠 霸气 老鹰 卜落卜落
wèi jiè
ruì
tān
zhàng
shuò
biān fú
bà
yīng
bǔ
卜
bo(萝卜 老医少卜)
bǔ(卜落 未卜先知)
巧记:
“bo”[萝卜]草本植物,种类很多,其余都读“bǔ”。
多音字
词语理解
慰藉:
猛厉:
锐利:
奇幻:
阔达:
安慰。藉(jiè)
严厉刚烈。
指感觉灵敏。本文指孩子的想象灵敏。
指奇异而虚幻,不真实的。本课指云彩形状和颜色都十分奇异。
广博贯通;深远明彻。
碰着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里就黑得像地洞似的。
于是乡下人在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作“天窗”。
默读课文,思考:天窗在哪?为什么要开天窗?
第2自然段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黑得像地洞似的。”——比喻
写出木板窗关起来时屋子里给人的感觉,为下文写乡下房子开天窗做了铺垫。
“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
中心句
1. 联系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2. 在什么情况下,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天窗是如何给孩子们带来慰藉的?
“慰藉”安慰。 也就是当孩子被大人唤回屋里, 告别了疾风暴雨中的玩耍,告别了月光下草丛中的嬉戏,天窗成了惟一的心灵寄托,惟一的自我安慰。进而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孩子被唤回时的失落,又从天窗中想象出无穷的情形、故事,从而找回了失去的快乐。过程中要结合有感情的朗读。如从“到屋里来呀!”一句中体会大人的命令、不可违抗的气势。从“被关在了地洞似的屋里。”体会孩子当时的无奈。在失落和无奈中,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一片光明,抚慰了孩子们的心灵。从而理解为什么说天窗使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结合第4~7自然段的内容,总结概括:
夏天阵雨来时,孩子们可以透过天窗想象外面的风、雨、雷、电;晚上被逼着上床“休息”的时候,孩子们可以透过天窗想象到夜的美丽神奇。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
交代了天窗的位置、形状和开天窗的原因。
第一部分:(第4~7自然段)
孩子们由天窗想象外面世界的精彩,获得心灵安慰。
第一部分:(第8自然段)
写作者有由天窗生发出对孩子想象力的思考和赞美。
梳理层次
选词填空
杰出
突出
美丽
美妙
这篇文章重点( ),读了以后印象深刻。
李春是古代( )的桥梁建筑师。
那些( )的诗句深深地打动了我的。
厦门是一座( )的旅游城市。
突出
杰出
美妙
美丽
通过本课的教学,带领孩子们钻进了文本之中,去寻觅、去思索、去探究、去交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收获,在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文字的同时,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1. 默读课文,理解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的原因。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天窗
带给孩子们的快乐。(共23张PPT)
第三课 天窗
第二课时
人教版 四年级下(配统编教材)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谁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慰藉 扫荡 威力 锐利 河滩
帐子 闪烁 奇幻 黑影 蝙蝠
霸气 复杂 猫头鹰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谁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暖和—— 喜欢—— 发明——
慰藉—— 锐利—— 奇幻——
温暖
喜爱
安慰
发现
爱迪生(发明 发现)了电灯,居里夫人 (发明 发现)了镭。
√
尖锐
奇妙
√
发明和发现你会用吗?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谁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写了活泼的孩子被迫进屋 “休息”时只能把天窗作为观察世界 的唯一窗口,天窗成了引发孩子丰富想象的地方,说明想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内在需要,这需要理应得到成 人的理解和支持。
课文主要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默读课文,理解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的原因。
完成学习单(课堂活动卡)
遇到的现实情况 孩子们的心情 如何调节不好的情绪
…… …… ……
在失落和无奈中,天窗给孩子们的心灵带来抚慰,因此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反复品读“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这句话,说说孩子们从中找到了怎样的安慰?
1. 分别说出通过天窗孩子们看到的和想到的内容。
2. “扫荡”给了你怎样的感觉?为什么通过天窗感受到的风雨雷电的威
力,比在露天真实感受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3. 带着这种神奇的感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5、7自然段。
4. 想象一下,如果是你,你会想到什么?
夏天阵雨来了时,孩子们顶喜欢在雨里跑跳,仰着脸看闪电,然而大人们偏就不许。“到屋里来啊!”随着木板窗的关闭,孩子们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从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你会看见带子似的闪电一瞥;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厉地扫荡了这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小小的天窗会使你的想象锐利起来!
“到屋里来啊!”跟着木板窗的关闭,孩子们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
“关”字,写出了孩子们在父母的命令下回到屋里时的感觉,体现了孩子们万般无奈和无比失望的心情。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屋子”比作 “地洞”,写出了关闭木板窗后,屋子里一片漆黑的情 景,从中我们能体会到孩子沮丧、孤独、无奈 的心情。
作者为什么将闪电的一闪而过说成是“一瞥”?这样说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拟人手法。
既写出了闪电的稍纵即逝,又使原本十分常见的自然现象,变得富有情感,生动有趣。
“扫荡”给了你怎样的感觉?为什么通过天窗感受到的风 雨雷电的威力,比在露天真实感受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扫荡”是一种拟人的说法,此处给人一种一扫而光的感觉,说明在孩子们的想象世界里,这风雨雷电的威 力之大。因为不能亲眼看到这些壮 观的景象,孩子们只能靠想象来感 受,在孩子们想象出来的世界里,风 雨雷电的威力比在露天真实感受到 的要大十倍百倍。
下面请同学们学习作者在这篇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模仿“想象”,运用拟人或比喻的手法将句子写具体。
示例:
这雨,像泼,像倒,从屋顶直泻下来;这风,用力地撕扯着大地;这雷,一声怒吼,震耳欲聋;这电,带子似的飞速一瞥。
晚上,当你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也许你还忘不了月光下的草地河滩。你偷偷地从帐子里伸出头来,仰起了脸。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
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粒星,一朵云,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的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歌的夜莺,也许是霸气十足的猫头鹰……总之,夜的美丽神奇,立刻会在你的想象中展开。
晚上,当你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也许你还忘不了月光下的草地河滩。
休息为什么要加引号?
加上引号,表示孩子们上床休息是不情愿,被逼迫的。这里引号的用法是表示特殊含义。
“慰藉”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找出来。
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两次。
再次强调天窗对孩子们的重要性。
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
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的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歌的夜莺,也许是霸气十足的猫头鹰……
思考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排比
体现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又体现了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和慰藉。
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任何他看到的都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
1. 为什么要感谢发明“天窗”的大人们?
2. 为什么说天窗是神奇的?
3. “无”“有”“虚”“实”为什么要加引号?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
孩子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课文结尾主要运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
起到了什么作用?
主要运用的是议论的表达方式。这段话表达了孩子们对天窗的喜爱,赞美了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无限的想象,总结了全文,点明了主题。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天窗给孩子们带来慰藉的?
作者是从两个方面来写天窗给孩子们带来慰藉的:
一是写阵雨来时,天窗给关在屋子里的孩子们带来了慰藉;
二是写夜晚,天窗给躺在床上的孩子们带来了慰藉。
孩子们是善于想象的,想象出的东西比现实看到的更丰富。句中的“有”与“实”指的就是想象出来的事物。孩子们的想象既基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又可以自由联想,自由组合,天马行空,所以就会更“真切、阔达、复杂、确实”了。
透过天窗,看到月儿在空中行 走,不时扯来一块白云擦擦自己的脸 蛋,我会想:也许是月亮太爱美了, 正在梳妆打扮;也许是月亮遇到伤心 事了,正在擦拭脸上悲伤的泪水。
假如你就是地洞似的屋子里的那个孩子,你透过天窗,会想到什么呢?
本文描写了农村乡下的孩子透过天窗观看屋子外面的世界,并由此产生了无穷无尽的遐 想,表达了他们渴望接触和了解外面世界的强烈愿望以及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熟读课文,会认会写课文中的生字词,体会乡下孩子渴望接触和了解外面世界的强烈愿望。
课下认真体会想象的写作手法,并尝试写一篇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