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静电场及其应用 第1节 电荷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毛皮与橡胶棒摩擦后,毛皮上的电子转移到了橡胶棒上,创造了电荷
B.感应起电的实质是质子发生了移动
C.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一定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D.点电荷一定是球形或者圆形带电体
2.在感应起电中,带负电物体靠近带绝缘底座的导体时,如图所示N处将( )
A.不带电 B.带负电 C.带正电 D.不能确定
3.如图所示,不带电的枕形导体的A、B两端各贴有一对金箔.当枕形导体的A端靠近一带电导体C时,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A端金箔张开,B端金箔闭合
B.用手触枕形导体B端时,A端金箔仍张开,B端金箔闭合
C.用手触枕形导体后,先后将手和C都移走,两对金箔均张开
D.选项C中两对金箔带同种电荷
4.如图所示,在真空中把一绝缘导体AB向带负电的小球P缓慢地靠近不接触,且未发生放电现象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B端的感应电荷越来越多
B.导体内部场强越来越大
C.导体的感应电荷在M点产生的场强小于在N点产生的场强
D.导体的感应电荷在M、N两点产生的场强相等
5.绝缘细线上端固定,下端悬挂一个轻质小球a,a的表面镀有铝膜。在a的近旁有由绝缘支柱支持的金属球b,开始时a,b都不带电,如图所示。现使a,b分别带正、负电,则( )
A.b将吸引a,吸住后不放开
B.b将吸引a,接触后又分开
C.a,b之间不发生相互作用
D.b立即把a排斥开
6.将带电棒移近两个不带电的导体球,两个导体球开始时互相接触且对地绝缘,如图所示,下列几种方法中能使两球都带电的是( )
A.先把两球分开,再移走棒
B.先移走棒,再把两球分开
C.先将两球分开,棒再接触一下其中一球
D.棒带的电荷量如果不变,不能使两导体球带电
7.西汉著作《淮南子》中记有“阴阳相薄为雷,激扬为电”,人们对雷电的认识已从雷公神话提升到朴素的阴阳作用.下列关于雷电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发生雷电的过程是放电过程
B.发生雷电的过程是电能向光能、内能等转化的过程
C.发生雷电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增加
D.避雷针利用尖端放电,避免建筑物遭受雷击
8.如图所示,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验电器时,验电器的金箔张开一定的角度,则( )
A.验电器的金箔带负电 B.验电器的金箔带正电
C.验电器的金属球带正电 D.验电器的金属球不带电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元电荷就是电子
B.当物体速度达到时,牛顿力学仍然适用
C.地球同步卫星速度比第一宇宙速度大其运行轨道在赤道上空
D.卡文迪许测出引力常量,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10.一带电量为q的电荷绕带电量为Q的正电荷做椭圆运动,轨迹如图所示。已知|q| |Q|,M、N为椭圆轨迹上的两点。关于q的带电性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q一定带正电
B.q一定带负电
C.q可以带正电、也可以带负电
D.无法判断q带哪一种电
11.绝缘细线上端固定,下端悬挂一轻质小球a,a的表面镀有铝膜,在a的近旁有一绝缘金属球b,开始时a、b都不带电,如图所示。现使b带电,则( )
A.ab之间不发生相互作用
B.b将吸引a,吸住后不放开
C.b立即把a排斥开
D.b先吸引a,接触后又把a排斥开
12.关于物体带电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带电的物体没有电荷
B.带电的粒子一定具有多余的电子
C.摩擦起电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过程
D.带电导体棒放在潮湿的房间里一段时间,导体棒不带电了,说明电荷量不是守恒的
13.有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小球A、B,其中A带的电荷量为Q,B不带电。若将两个小球接触后再分开,A带的电荷量变为( )
A.0 B. C. D.
二、多选题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个正电荷与一个负电荷中和后,总电荷量减少了,电荷守恒定律并不成立
B.在感应起电的过程中,金属中的正、负电荷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C.在感应起电的过程中,金属中的负电荷受电场力的作用发生移动
D.在感应起电的过程中,金属中正电的原子核不发生定向移动
15.宁夏育才中学某物理社团做静电感应实验,有下列步骤及结论:①把不带电的绝缘导体球甲移近带负电的绝缘导体球乙,但甲、乙两球不接触;②用手指摸甲球;③手指移开;④移开乙球;⑤甲球带正电;⑥甲球不带电。下列操作过程和所得结论正确的有( )
A.①→②→③→④→⑥ B.①→②→④→③→⑥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③→⑤
16.有A,B,C三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A带1.2×10-4C的正电荷,B,C不带电,现用相互接触的方法使它们都带电,则A,B,C所带的电荷量可能是下面哪组数据( )
A.4.0×10-5C,4.0×10-5C,4.0×10-5C
B.6.0×10-5C,4.0×10-5C,4.0×10-5C
C.6.0×10-5C,3.0×10-5C,3.0×10-5C
D.5.0×10-5C,5.0×10-5C,5.0×10-5C
17.用金属箔做成一个不带电的圆环,放在干燥的绝缘桌面上。小明同学用绝缘材料做的笔套与头发摩擦后,将笔套自上而下慢慢靠近圆环,当距离约为0.5cm时圆环被吸引到笔套上,如图所示。对上述现象的判断与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摩擦使笔套带电
B.笔套靠近圆环时,圆环上、下部感应出异号电荷
C.圆环被吸引到笔套上的过程中,圆环处于超重状态
D.笔套碰到圆环后,笔套所带的电荷立刻被全部中和
18.下列物理量的“–”号表示大小的是( )
A.物体的速度υ=-8.0m/s B.物体的带电量q=-8.0C
C.物体的重力势能Ep=-8.0J D.P、Q两点间的电势差UPQ=-8.0V
19.带电微粒所带的电量可能是下列值中的
A.3.21019C B.6.41019C
C.2.61018C D.4.01017C
20.按照现代的粒子理论,可以将粒子分为三大类:媒介子、轻子和强子,质子和中子属于强子,强子是由更基本的粒子——夸克组成。根据夸克理论,夸克有6种,它们是上夸克、下夸克、奇夸克、璨夸克、底夸克和顶夸克.它们的带电量分别为±e或±e,电荷量e为元电荷。已知一个质子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组成,一个中子由两个下夸克和一个上夸克组成,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上夸克的电荷量为+e B.下夸克的电荷量为﹣e
C.上夸克的电荷量为﹣e D.下夸克的电荷量为+e
三、解答题
21.在摩擦起电过程中,一个物体带上了正电荷,另一个物体带上了负电荷,该过程是否创造了电荷?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电荷的总量会增多或减少吗?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A.无论是摩擦起电还是感应起电,本质上都是使微观带电粒子(如电子)在物体之间或物体内部转移,而不是创造出了电荷,故A错误;
B.感应起电的实质是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发生了移动,而不是质子发生了移动,故B错误;
C.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一定是元电荷的整数倍,故C正确;
D.只要带电体间的距离比它们自身的大小大得多,以致带电体的形状、大小及电荷分布状况对它们之间的作用力的影响可以忽略时,带电体就可以视为点电荷,所以点电荷不一定是球形或者圆形带电体,故D错误。
故选C。
2.C
【解析】
【详解】
带负电物体靠近带绝缘底座的导体时,由于异性电荷相互吸引,同性电荷相互排斥,则导体中的正电荷将被吸引到N端,正电荷将被排斥到M端,即N处将带正电。
故选C。
3.A
【解析】
【详解】
金属导体处在正电荷的电场中,由于静电感应现象,枕形导体的右端要感应出正电荷,导体的左端会出现负电荷,所以导体两端的验电箔都张开,且左端带负电,右端带正电,故A错误.用手触摸枕形导体后,大地上电子跑到导体上,将B端的正电荷中和,而A端所受的负电荷增大,所以A端金箔仍张开,B端金箔闭合,故B正确.用手触摸枕形导体后,将手和C都移走,由于感应起电,枕形导体带负电,而且A、B两端都带负电,所以两对金箔均张开,故C正确.选项C中A、B两端都带正电,两金箔都带正电.故D正确.本题选择错误的,故选A.
4.A
【解析】
【详解】
A、离的越近,导体上的电子与负电荷排斥力越大,越会向左排斥,故N端带负电荷越多,M端带的正电荷也越多,故A正确;
B、导体处于静电平衡状态,内部场强处处为零,故B错误;
C、D、导体处于静电平衡状态,内部场强处处为零,即感应电荷的场强和带电小球的场强等大、反向、共线,由于带电小球在M点产生的场强大,故感应电荷在M点产生的场强也大,故CD错误;
故选A
5.B
【解析】
【详解】
由于异性电荷相互吸引,故开始时b会将a球吸引过来,a与b接触后,带同种电荷由于排斥而分开;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6.A
【解析】
【分析】
【详解】
将带电棒移近两个不带电的导体球,两个导体球互相接触,则甲的左端和乙的右端分别感应出等量异种电荷;
A.先把两球分开,再移走棒,则两球会带上等量异种电荷,选项A正确;
B.先移走棒,则两球上的感应电荷会消失,则再把两球分开时,两球不带电,选项B错误;
C.先把两球分开,棒再接触一下其中一球,则只能使一球带电,选项C错误;
D.由以上分析可知,选项D错误。
故选A。
7.C
【解析】
【详解】
A.雷电是天空中带异种电荷的乌云间的放电现象,A正确.
B.根据能量转化可知,发生雷电的过程是电能向光能、内能等转化的过程,B正确.
C.电荷不会产生,不会消失,只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传到另一部分,总量不变,C错误.
D.避雷针利用尖端放电,避免建筑物遭受雷击,D正确.
8.B
【解析】
【详解】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当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验电器时,由于静电感应,验电器的金属球带负电,验电器的金箔带正电,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9.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元电荷是与电子的电荷量数值相等的电荷量,但不是电子,A错误;
B.根据相对论知识可知,当当物体的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时,牛顿力学不再适用,B错误;
C.地球同步卫星速度比第一宇宙速度小其运行轨道在赤道上空,C错误;
D.卡文迪许测出引力常量,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D正确;
故选D。
10.B
【解析】
【详解】
库仑力提供向心力,所以两电荷相互吸引,故q带负电。
故选B。
11.D
【解析】
【详解】
轻质小球a,故现使b带电,因为带电物体能够吸引轻质物体,则b先吸引a,接触后两物体带上同种电荷,b又把a排斥开。
故选D。
12.C
【解析】
【详解】
A.不带电的物体可能带有等量的正电荷和负电荷,对外显示不带电.故A错误;
B.带负电的粒子一定具有多余的电子,选项B错误;
C.摩擦起电实际上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物体的另一部分的过程,故C正确;
D.一根带电的导体放在潮湿的房间一段时间后,发现导体棒不带电了,是因为电荷被中和了,但电荷仍然守恒,故D错误。
故选C。
13.B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题意知A带的电荷量为Q,B不带电,接触时满足先中和,再均分原理,可得两个小球接触后再分开,A带的电荷量变为,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4.CD
【解析】
【详解】
正电荷与负电荷中和后呈电中性,总电荷量并没有减少,选项A错误;在感应起电的过程中,带正电的是原子核,不会发生移动,选项B错误,D正确;能够自由移动的是电子;,项C正确.故选CD.
15.BC
【解析】
【详解】
AC.①把不带电的绝缘导体球甲移近带负电的绝缘导体球乙,但甲、乙两球不接触,甲球感应近乙端带正电,远端带负电,②用手指摸甲球将负电荷导入大地,③手指移开,④移开乙球,则⑤甲球带正电。选项A错误,C正确;
BD.①把不带电的绝缘导体球甲移近带负电的绝缘导体球乙,但甲、乙两球不接触,甲球感应近乙端带正电,远端带负电,②用手指摸甲球将负电荷导入大地,④移开乙球,电子回位,③手指移开,则⑥甲球不带电,选项B正确,D错误。
故选BC。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摩擦起电、感应起电、接触带电的实质都是电荷的移动,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16.AC
【解析】
【详解】
A.若三个球同时接触,则每球各分总电荷量的1/3,所以A正确;
B.从三个数据来看,三个球电荷量的总和大于原来A球的电荷量,不符合电荷守恒定律,所以B错误;
C.设从第一次两球接触开始,如A、B接触,A、B各带电荷量 ,第二次B与C接触后各带电荷量 ,所以C正确;
D.从三个数据来看,三个球电荷量的总和大于原来A球的电荷量,不符合电荷守恒定律,所以D错误.
故选AC.
17.AB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笔套与头发摩擦后,能够吸引圆环,说明笔套上带了电荷,即摩擦使笔套带电,故A正确;
B.笔套靠近圆环时,由于静电感应,会使圆环上、下部感应出异号电荷,故B正确;
C.圆环被吸引到笔套上的过程中,圆环所受向上的吸引力大于圆环所受的重力,加速度向上,故C正确;
D.笔套接触到圆环后,笔套上的部分电荷转移到圆环上,使圆环带上与笔套相同性质的电荷,故D错误。
故选ABC。
18.CD
【解析】
【详解】
A.物体的加速度,负号表示加速度的方向与选定的正方向相反。故A错误;
B.物体的带电量,负号表示所带电荷为负,不表示大小,故B错误;
C.物体的重力势能的负号表示重力势能比0小,故C正确;
D.P、Q两点间的电势差的负号表示P点的电势比Q点的电势低,故D正确;
故选CD。
19.ABD
【解析】
【详解】
最小的电荷量是,我们把这个最小的电荷量叫做元电荷,任何物体的带电量都是元电荷或是元电荷的整数倍,由于是的整数倍,是的整数倍,不是的整数倍,是1.6×10-19C的整数倍,故ABD正确,C错误.
点睛:本题就是对元电荷概念的考查,知道任何物体的带电量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即可解决本题.
20.CD
【解析】
【详解】
设上夸克的电荷量为q1,下夸克的电荷量为q2,由题意可得
2q1+ q2=e
q1+2q2=0
解得,,故AB正确,CD错误。
故选CD。
21.没有创造出电荷,不会增多或减少
【解析】
【分析】
【详解】
在摩擦起电过程中,一个物体带上了正电荷,另一个物体带上了负电荷,是电子的转移造成的,该过程没有创造出电荷,由电荷守恒定律可知,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不会增多或减少。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