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七章 第一节 东南亚(星球地图出版社)教学设计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人地关系和谐;2.区域地理特征认知;3地理综合分析能力培养;4.学生地理动手实践能力。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在地图上找出该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以及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归纳某地区地形和地势的特点,解释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运用地形图说明某地区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特点以及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举例说出某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教学内容分析:东南亚是亚洲的一个地理分区,是学生学习世界地区中接触到的第一个地区。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它以前面“亚洲”知识作为依托,是“亚洲地理”的深入;另外一方面又对后面“地区”部分的学习进行引导,作为“各具特色的地区”的开篇,关系到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因此,东南亚一节在本教材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本节教材设置四个子目:东方“十字路口”,多山的地形、热带气候与富有魅力的旅游目的地。根据课程标准对“东南亚”的要求,结合本校学生能力较强的特点,在第一个课时,讲解:多山的地形、热带气候、东方“十字路口”三目。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第六章亚洲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区域地理学习方法,具备一定的读图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由于我校地处云南,地缘上与东南亚地区临近,部分孩子有道东南亚旅游的经历,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东南亚的相关知识,所东南亚基本概况学习较为容易。但是马六甲海峡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阅读、分析。因此本节课的活动设置,既需要有孩子们独立思考,利用学习亚洲时掌握的学习方法读图,填图,记忆的活动;也需要有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东南亚的国家和地区图”上找出东南亚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了解东南亚“十字路口”的重要位置。了解“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
运用“中南半岛地形图”,“中南半岛地形、河流和城市分布图”描述中南半岛地形特点和地势变化特点,说明中南半岛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运用“东南亚气候类型分布图”,“曼谷、新加坡气温降水资料图”分析东南亚主要气候特征等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说出东南亚主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以及主要产国。
过程与方法:
利用学习“亚洲”一章中学会的区域学习方法自主学习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主要国家。
根据图文相关资料自主分析东南亚地形、气候的特点。
根据相关图文资料合作探究分析东南亚城市分布与河流的关系、气候与农业的关系、马六甲海峡与重要地理位置的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影片《湄公河行动》,理解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通过讨论马六甲重要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学会从实际出发,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重点】
1.东南亚地理位置特点
2.中南半岛地形地势特点、河流与城市分布的特点
3.东南亚热带气候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
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掌握运用地图说出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展示《湄公河行动》视频,简单介绍真实案情。 提问:为什么湄公河大案在我们昆明市进行审理,而不是其他的城市。 回答问题。 感受东南亚和我国山水相连,唇齿相依的关系。 湄公河行动的故事改编自真实的案件湄公河大案,最后审理是在云南昆明,东南亚地区在地缘上和云南临近,选用这个导入,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承转 引导复习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 根据前一章学习“亚洲”获得的经验,回忆学习区域地理、分析区域的方法。 用复习旧知的方法强化区域分析的基本方法,为本节课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打下基础。
一、位置篇 1.结合导入的案例,给学生制定“找到金三角具体位置”的目标。 2.引导读“东南亚位置、范围图”。 3.通过四个读图任务,引导自主学习。 (1)纬度位置:描画图中的北回归线、赤道、10 S(2)海陆位置:在图中标注太平洋、印度洋、亚洲、大洋洲 (3)用数字①- 标注出东南亚的11个国家(4)用三角形标出金三角(泰国、缅甸和老挝三国边境一个三角区域) 4.指导读图,归纳东南亚位置处于“十字路口”的特点。 5.通过“模拟航海”3个读图任务,引导合作学习。 1.完成自主学习,在“东南亚的国家和地区图”上找出东南亚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了解东南亚“十字路口”的重要位置。 2. 完成合作学习。感性直观的,了解“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读图、填图,描述、交流。强化区域地理特征认知方法,落实地理学科基本素养。
二、地形篇 河流篇 展示影片截图、展示金三角地形与河流的景观图,引导学生得到“地形崎岖”的整体情况。 指导读“东南亚地形、河流图”马来群岛部分。讲解马来群岛地形的特点与马来半岛河流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地形与河流之间的关系。 展示印度尼西亚多火山地震的景观图。引导分析印度尼西亚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4.指导读“东南亚地形、河流图”中南半岛部分。通过两组读图任务,引导学生利用分析马来群岛的方法,自主学习中南半岛地形与河流的特点,以及他们的关系。 1.通过一系列景观图,对该区域的地形、河流有感性认识。 2.通过教师的引导,理解地形与河流的关系。 3.通过自主学习,能够自主分析地形与河流的关系。并且能用于“中南半岛”这个实例。运用“中南半岛地形图”,“中南半岛地形、河流和城市分布图”描述中南半岛地形特点和地势变化特点,说明中南半岛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用景观图增加学生对该区域的感性认识。用填充空白图的任务,落实东南亚地形、河流中需要识记的地理事物。通过讲解让学生体会区域分析的方法。通过引导自主学习进行地理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
三、气候篇 1.展示影片截图、展示金三角地区民居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民居与气候密切相关,从而得出“热带气候”这个整体感受。 2.通过“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的填图练习,引导学生复习亚洲的气候类型,并落实在地图上。强调东南亚的两种气候类型, 并指导学生找到代表城市曼谷和新加坡。 3.展示关于食物的景观图、影片截图,引导学生分析东南亚气候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关系。 1.通过一系列景观图,对该区域的气候、民居、作物有感性认识。 2.通过自主学习,分析东南亚主要气候特征等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说出东南亚主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以及主要产国。 用景观图、食物图片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析气候等自然环境与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潜移默化传递人地关系和谐的理念。
小结 结合板书进行小结。 课堂练习进行小结 通过小结和练习巩固、检测所学知识。
作业布置: 引导课外探究 四、旅游篇 1.展示本班级教室东南亚旅游的景观图片,向学生介绍东南亚旅游的精彩。 2.布置“旅游线路”设计的作业,引导自主学习东南亚的旅游。
【板书设计】
位置(纬度、海陆)——“十字路口”
东南亚 地形、河流——“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气候——“热带气候”
【作业布置】
课外探究“旅游-东南亚”
根据教材图7-1-7 东南亚部分旅游景点和旅游项目,设计旅游攻略。
要求:
1.设计旅游路线、行程总时间;
2.能够对涉及到的景点做简单介绍;
3.充分考虑“衣、食、住、行”等旅游细节。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