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唐朝前期帝王谱系
高祖李渊
(618-626)
太宗李世民
(626-649)
高宗李治(649-683)
【周】武则天
(690-705)
中宗李显
(683-684)
(705-710)
睿宗李旦
(684-690)
(710-712)
少帝李重茂(710)
玄宗李隆基(712-756)
建唐称帝
贞观之治
政启开元
治宏贞观
开元盛世
盛极而衰:安史之乱
755-763年,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盛极而衰:安史之乱
背景
1、节度使权力膨胀,外重内轻局面形成。
据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新唐书》卷40
盛极而衰:安史之乱
背景
1、节度使权力膨胀,外重内轻局面形成。
平卢 范阳 河东 朔方 河西
3.75 9.14 5.5 6.47 7.3
陇右 剑南 北庭 安西 岭南
7.5 3.09 2万 2.4 1.54
(边镇驻军单位:万)
边镇驻军49万,中央守军9万
背景
1、节度使权力膨胀,外重内轻局面形成。
盛极而衰:安史之乱
安禄山
背景
2、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将相失和。
杨玉环(网络图片)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
盛极而衰:安史之乱
盛极而衰:安史之乱
背景
2、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将相失和。
李林甫
(唐玄宗)在位多载,倦于万机,恒以大臣接对拘检,难徇私欲,自得林甫,一以委成。故杜绝逆耳之言,恣行宴乐。
——《旧唐书》卷106
盛极而衰:安史之乱
背景
2、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将相失和。
杨国忠
安禄山
国忠寡谋矜躁,谓禄山跋扈不足图,故激怒之使必反,以取信于帝。
——《新唐书》卷206
盛极而衰:安史之乱
经过
盛极而衰:安史之乱
影响
年份 户数(万) 人口(万)
705年 615 3714
740年 841 4814
754年 907 5288
764年 290 1690
时洛阳四面数百里,人相食, 州县为墟。
——《旧唐书》卷150
注:数据源自《资治通鉴》
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唐朝由盛转衰。
盛极而衰:安史之乱
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号令自出,以相侵击,虏其将帅,并其土地,天子熟视不知所为,反为和解之,莫肯听命。
——《新唐书》卷40
影响
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衰极而亡:黄巢起义
唐则宦官之权,反在人主之上,立君、弑君、废君,有同儿戏。实古来未有之变也。
——《廿二史札记》卷20
背景
统治腐朽、宦官专权
衰极而亡:黄巢起义
背景
天灾人祸、百姓困苦
衰极而亡:黄巢起义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经过
衰极而亡:朱温灭唐
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亡后格局:五代十国
实质
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统一是必然趋势
课堂小结
谢谢观看教学设计(2500字左右)
教材:《中国历史》(统编教材 七年级下册)
单元: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课题: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教学分析(500字以内)
1. 本课的单元地位分析:本课是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5课,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的最后一课。本课内容涉及“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五代十国”三部分,从时间线索上来看,上承“开元盛世”,下启“陈桥兵变”,主要讲述了唐朝中后段的相关史实,保证了第一单元隋唐历史知识的完整性。
2. 课标与本课子目呈现方式分析:《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本课的要求是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本课涉及三个子目,分别是“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直接体现了课标要求。
3. 本课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分析: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藩镇之间战争频繁,人民生活日益困苦,终而引发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一击。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二、教学目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设计 300字以内)
1.通过材料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提升历史解释能力。
2.通过安史之乱示意图,培养时空观念。
3.了解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增强唯物史观。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00字以内)
1. 重点:安史之乱的原因和影响,五代十国的局面
2. 难点: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五、教学过程(1600字左右)
1. 新课导入。
根据前几课内容,总结介绍唐朝前期的帝王谱系,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2. 正课讲授。
第一部分——盛极而衰:安史之乱
一、安史之乱的背景
(1)介绍安史之乱的概念,即指的是755-763年,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的一场叛乱。询问安史造反的能力与动机,进而引出安史之乱的背景。
(2)唐朝节度使权力膨胀,外重内轻局面形成。从唐朝边疆战略演变的角度分析节度使权力膨胀的原因。即唐朝立国之初,对边疆地区以主动进攻为主,但玄宗时期因疆域广阔,已转变为以被动防御为主,在这种情况下,玄宗在边疆重地设置了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为了保障军队的作战能力,中央政府赋予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
据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新唐书》卷40
展示唐朝玄宗时期各节度使所控军队人数的具体数字,在对比边疆驻军与中央军人数之后,得出唐朝已形成“外重内轻”局面的结论。最后指出安禄山手握三镇重兵是其造反的资本。
(3)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将相失和。唐玄宗从开元末年开始,逐渐追求享乐,主要表现就是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而且不仅是杨贵妃受宠,其三个姐姐也获得了封赏,由此可见杨贵妃对唐玄宗的影响。因为宠爱杨贵妃占有了唐玄宗大量的时间,所以玄宗将大权交给了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李林甫利用权力,排除异己,但其对边疆还是有一定管控的,因此安禄山对其颇有忌惮。后来,杨国忠借杨玉环之势,在与李林甫的政治斗争中胜出。但杨国忠头脑简单,因玄宗信赖安禄山而心生嫉妒,多次在玄宗面前构陷安禄山,安禄山加速了造反的进程。总之,唐玄宗荒废朝政是安史之乱的最要原因,而杨国忠则是安禄山下定决定造反的直接原因。
(唐玄宗)在位多载,倦于万机,恒以大臣接对拘检,难徇私欲,自得林甫,一以委成。故杜绝逆耳之言,恣行宴乐。——《旧唐书》卷106
国忠寡谋矜躁,谓禄山跋扈不足图,故激怒之使必反,以取信于帝。——《新唐书》卷206
二、安史之乱的经过
利用地图,讲述安史之乱的经过。主要包括安禄山起兵攻陷洛阳、潼关,进逼长安,玄宗出逃四川和马嵬驿兵变,太子李亨北上称帝,收复失地,安史叛军内讧等。
三、安史之乱的影响
(1)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由盛转衰。通过材料,展示安史之乱前后的人口数量,使学生知道安史之乱对唐朝经济,特别是北方经济造成巨大破坏,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时洛阳四面数百里,人相食, 州县为墟。——《旧唐书》卷150
(2)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号令自出,以相侵击,虏其将帅,并其土地,天子熟视不知所为,反为和解之,莫肯听命。——《新唐书》卷40
第二部分——衰极而亡
(1)通过材料,介绍黄巢起义的背景——统治腐朽、宦官专权,天灾人祸、百姓困苦。
唐则宦官之权,反在人主之上,立君、弑君、废君,有同儿戏。实古来未有之变也。——《廿二史札记》卷20
(2)展示地图,简单介绍黄巢起义的经过
(3)介绍黄巢起义的结果与影响
(4)讲述朱温灭唐的史实
第三部分:亡后格局:五代十国
利用地图介绍五代十国的概念,知道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简单讲解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3. 课堂总结。
利用思维导图总结本课,强调重点知识。
六、板书设计(思维导图式 图片格式)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