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教材:《中国历史》(统编教材 七年级下册)
单元: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课题: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一、教学分析(500字以内)
1. 本课的单元地位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本单元主要讲述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本课是本单元开篇,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在进行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并实行重文轻武政策,这些措施革除了五代十国时期武将专权等问题,促进了社会稳定,但也带来了官僚机构臃肿,财政危机和军事危机等问题,为后来的统治危机埋下祸根。在北宋中期一系列社会问题出现后,王安石变法但最终未取得成效,归根到底是北宋政治制度的问题。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对后面几课的学习起到重要的铺垫作用,在单元中的位置至关重要。
2. 课标与本课子目呈现方式分析
课标 本课子目呈现方式
知道北宋的建立。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重文轻武政策
王安石变法
3. 本课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分析
本课分为三个子目: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政策、王安石变法。依次讲述了赵匡胤建立北宋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同时采取了重文轻武政策,这些集权措施和重文轻武政策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使得北宋出现了财政危机和边疆危机,为此进行了王安石变法。 本课逻辑清晰,层层递进,结构完整。
二、教学目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设计 300字以内)
1.通过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知道北宋建立和统一的概况,知道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时空观念)
2.通过多种史料的研读,学会运用史料分析和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内容以及带来的影响。(史料实证)
3.在研读史料的过程中,学生能理解历史评价会受到角度、立场等影响,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历史解释)
4. 通过范仲淹、王安石等北宋士人的事迹,学习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通过北宋改革失败的学习,体会改革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00字以内)
1. 重点:重文轻武政策
2. 难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五、教学过程(1600字左右)
1. 新课导入。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陈寅恪先生文集》
在我们要讲的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里,宋是最贫最弱的一环。转从政治制度上看来,也是最没有建树的一环。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以陈寅恪和钱穆两位史学大家对于宋朝的评价导入新课,提出问题:为什么他们对宋朝的评价截然不同?
2. 正课讲授。
本节课根据课本内容整合为四部分,分别是夺权立天下、集权安天下、重文治天下和变法拯天下。
第一部分:夺权立天下
(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思考太祖夺了谁的权?以及他建立的政权情况。
(2)教师带领学生梳理北宋的建立和统一情况,强调北宋是局部的统一,与先后建立的辽、西夏等政权并立。
第二部分:集权安天下
(1)教师再次出示钱穆先生对北宋的观点,提出问题:你同意钱穆先生的观点吗?并引出梁启超先生对宋代的评价:自有史以来,中国之不竞(不强),未有甚于宋之时者也。宋之不竞(不强),其故安在?始焉起于太祖之猜忌。提出问题:“太祖之猜忌”指的是什么?太祖为什么会猜忌?他猜忌谁?
(2)教师讲解因为宋太祖是武将出身,猜忌武将,深知武将夺权之易和武将专权之弊,建立北宋之后,寻求息兵治国,抑制武将的方法,宋太祖采取了赵普的建议,集中了兵权、行政权和财权。
(3)学生根据表格自主阅读课本29-30页,总结宋太祖抑制武将、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史料、图标、示意图等梳理宋太祖在集中兵权、行政权和财权的具体措施和带来的积极、消极影响。
措施 作用 弊端
集中兵权 ①解除高级将领的兵权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 削弱军队战斗力
集中行政权 1.在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①设置若干个副宰相,共同议政。②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2.在地方:①派文官任地方州县长官,三年一换。②设通判分割知州的权力。 1.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2.加强了中央集权 官员增加,造成冗官冗费
集中财权 ①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②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教师进行总结:作为武将出身的宋太祖,猜忌武将,为了避免武将专权,从集中兵权、行政权、财权三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固了政权的统治,但是也为后期的衰弱埋下了伏笔。所以梁启超先生说宋之不竞,始于太祖之猜忌。
教师再次提出问题:太祖猜忌武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中央集权,除此之外,他和后继皇帝还怎么做?以此引出第三部分的学习。
第三部分:重文治天下
出示以下两句诗: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宋)曹翰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宋)谚语
提出问题:1.曹翰是一名文臣还是武将?他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2.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引导学生认识北宋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采取了重文轻武政策。
(2)通过材料解读,教师引导学生从官员结构、官员选拔两个方面认识重文轻武政策的具体表现,并分析这一政策带来的影响。
(3)教师再次出示钱穆先生对北宋的观点,提出问题:钱穆先生为什么说宋是最贫最弱的一环?
(4)通过图示、史料和数据,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北宋在强化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的同时,也造成了冗官冗费冗兵、积贫积弱的局面,出现了财政危机和边疆危机。
第四部分:变法拯天下
教师讲述北宋一些士人如范仲淹、王安石目睹国家危机,主张变法以求拯救北宋统治,先后进行了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
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表格自主阅读课本31-32页,概括并理解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目的、结果和影响。
通过2道题目讲述王安石变法措施中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的具体内容和共同作用,以及在实施的过程中损害了大官僚的利益而遭到反对,最后失败。
以表格的形式总结王安石变法的情况,并引导学生从王安石变法失败中得到启示。
3. 课堂总结。
教师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4.升华。
(1)教师再次出示导入时引用的陈寅恪和钱穆两位史学大家对于宋朝的评价,提出问题:学完这节课,你知道为什么他们对宋朝的评价截然不同了吗?
(2)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两位史学大家对宋朝评价不同是因为角度不同。
(3)教师再次提出问题:学习了北宋的政治制度之后,你同意钱穆先生所说的北宋政治制度是最没有建树的吗?并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评价还会受到立场和主观性等的影响,在评价历史事件时要做到客观公正,从多个角度进行全方面的评价。
六、板书设计(思维导图式 图片格式)
PAGE(共33张PPT)
北宋的政治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陈寅恪先生文集》
在我们要讲的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里,宋是最贫最弱的一环。转从政治制度上看来,也是最没有建树的一环。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为什么对宋朝的评价截然不同?
北宋的政治
学习
目录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二
一
三
集权安天下
重文治天下
变法拯天下
夺权立天下
四
学习目标
通过多种史料的研读,学会运用史料分析和理解: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内容以及带来的影响。
在研读史料的过程中,学生能理解历史评价会受到角度、立场等影响,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事件。
2
1
3
通过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知道北宋建立和统一的概况,知道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通过范仲淹、王安石等北宋士人的事迹,学习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通过北宋改革失败的学习,体会改革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北宋的政治
学习
目录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二
一
三
集权安天下
重文治天下
变法拯天下
夺权立天下
四
959年,赵匡胤为后周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
北宋
(一)北宋的建立:
时间:
人物:
典故:
都城:
(二)北宋的统一:
策略:
意义:
960年
赵匡胤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开封(东京)
先南后北
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宋太祖)
第6课 北宋的政治:夺权立天下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宋代中央政府在我们要讲的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里,宋是最贫最弱的一环。转从政治制度上看来,也是最没有建树的一环。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自有史以来,中国之不竞(不强),未有甚于宋之时者也。宋之不竞(不强),其故安在?始焉起于太祖之猜忌。
——梁启超《王安石传》
北宋的政治
学习
目录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二
一
三
集权安天下
重文治天下
变法拯天下
夺权立天下
四
时期 开国皇帝 曾任职位
后梁 朱温 宣武军节度使
后唐 李存勖 河东节度使
后晋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 刘知远 河东节度使
后周 郭威 天雄军节度使兼枢密使
赵匡胤: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赵普:非他故,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第6课 北宋的政治:集权安天下
阅读课本29-30页,总结宋太祖抑制武将、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措施 作用 弊端
集中 兵权
集中 行政权
集中 财权
第6课 北宋的政治:集权安天下
(一)集中兵权
①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控制军队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削弱军队战斗力
材料一:宋太祖:“尔曹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君臣之间两无猜疑,
上下相安,不亦善乎!”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在祖宗之时,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所以维持军政,万事不易之法。
——《宋史》卷一六二《职官二》
材料三:“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续资治通鉴长编》
集中兵权的措施有哪些 有什么作用?
调兵权
统兵权
军队驻防地C
军队驻防地A
军队驻防地B
将领
第6课 北宋的政治:集权安天下
措施 作用 弊端
集中 兵权
集中 行政权
集中 财权
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
削弱军队战斗力
①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第6课 北宋的政治:集权安天下
秦朝三公九卿制示意图
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宋朝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宋代
汉—唐
1.在中央
(二)集中行政权
观察示意图,思考:
1.宰相数量有何变化?
2.宰相姿势有何变化?
3.说明宋朝宰相地位有何变化?
第6课 北宋的政治:集权安天下
秦朝三公九卿制示意图
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宋朝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二)集中行政权
1.在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①设置若干个副宰相,共同议政。
②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积极: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消极:官员增加,造成冗官冗费
宋代
汉—唐
观察示意图,思考:
1.宰相数量有何变化?
2.宰相姿势有何变化?
3.说明宋朝宰相地位有何变化?
第6课 北宋的政治:集权安天下
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余,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官职。官员互相推卸责任,大多不干实事,既导致了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课本30页相关史事
中央
路
府州军监
县
↑
↑
↑
→
→
→
→
→
→
→
安抚司
转运司
提点刑狱司
提举常平司
知州(或知府)
通判
知县(或县令)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文臣
分知州权力
(二)集中行政权
2.在地方:
①派文官任地方州县长官,三年一换。
②设通判分割知州的权力。
地方:节度使
(集行政权、财权、兵权于一身)
唐末五代时期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 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 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
—— 《宋史·职官志》
思考:通判的职权和作用。
积极: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官员增加,造成冗官冗费
第6课 北宋的政治:集权安天下
措施 作用 弊端
集中 兵权
集中 行政权
集中 财权
①解除高级将领的兵权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
削弱军队战斗力
1.在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①设置若干个副宰相,共同议政。
②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2.在地方:①派文官任地方州县长官,三年一换。
②设通判分割知州的权力。
1.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2.加强了中央集权
官员增加,
造成冗官冗费
第6课 北宋的政治:集权安天下
中央
路
府州军监
县
↑
↑
↑
→
→
→
→
→
→
→
安抚司
转运司
提点刑狱司
提举常平司
知州(或知府)
通判
知县(或县令)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三)集中财权
①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
②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摘自朱熹《朱子语类》
思考:
1.“财也收了”是什么意思?
2.这一措施有什么影响?
积极: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第6课 北宋的政治:集权安天下
措施 作用 弊端
集中 兵权
集中 行政权
集中 财权
①解除高级将领的兵权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
削弱军队战斗力
1.在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①设置若干个副宰相,共同议政。
②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2.在地方:①派文官任地方州县长官,三年一换。
②设通判分割知州的权力。
1.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2.加强了中央集权
官员增加,
造成冗官冗费
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①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
②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第6课 北宋的政治:集权安天下
宋之不竞(不强),其故安在?始焉起于太祖之猜忌。——梁启超《王安石传》
北宋的政治
学习
目录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二
一
三
集权安天下
重文治天下
变法拯天下
夺权立天下
四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宋)曹翰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宋)谚语
第6课 北宋的政治:重文治天下
思考:1.曹翰是一名文臣还是武将?他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2.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重文轻武政策
(一)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二)表现:
1.官员结构
2.官员选拔
材料一:两宋十八朝枢密长贰(枢密副使)中,文资659,占91%;武资65,占9%。——梁天锡:《宋枢密院制度》
材料二: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钱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 ——(宋)蔡襄《端明集港二十二<国论要目>》
材料三:宋太宗亲手绘制的《平戎万全阵》
1.官员结构
①抑制武将,重用文官,文官担任要职。
②文臣统兵,牵制武将。武将需按“阵图”行军布阵。
积极:稳固政权
消极:兵无常帅,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
思考:
北宋官员结构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影响?
第6课 北宋的政治:重文治天下
北宋时期,枢密院的长官枢密使一般由文臣担任,武将任职者极少,这反映了北宋王朝( )
A.加强对地方机构控制
B.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力
C.轻视军队和武备建设
D.坚持重文轻武的原则
北宋对军队极为重视。
每年的军费开支约占财政支出的七八成。
D
第6课 北宋的政治:重文治天下
材料一:两宋通过科举共取士 115427 人,平均每年 361 人。这个平均每年取士人数约为唐代的 5 倍。
——姚兆余《宋代文化的生成背景及其特点》
材料二:宋朝宰相133名,科举出身的123名。
——《宋史宰辅表》
2.官员选拔:改革科举制度。
①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②提高进士地位,进士授官从优,升迁迅速。
思考:
北宋官员选拔方式有什么特点?
材料一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宋)汪洙《神童诗》
思考:
宋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有什么影响?
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
第6课 北宋的政治:重文治天下
材料一:从王朝内部来说,横亘两宋三百多年始终没有一股政治势力膨胀到足以威胁赵宋皇位的巩固。
——《浅析宋代文官制度的得失》
材料二: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陈寅恪先生文集》
材料三:“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到宋朝,已呈现巅峰状态。”
——英国学者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积极影响:
①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②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思考:重文轻武政策有什么影响?
第6课 北宋的政治:重文治天下
宋代中央政府在我们要讲的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里,宋是最贫最弱的一环。转从政治制度上看来,也是最没有建树的一环。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余,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官职。官员互相推卸责任,大多不干实事,既导致了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课本30页相关史事
北宋
冗官
冗费
冗兵
积贫
积弱
财政危机
边疆危机
第6课 北宋的政治:重文治天下
北宋的政治
学习
目录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二
一
三
集权安天下
重文治天下
变法拯天下
夺权立天下
四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变法拯天下
王安石像
1043年,宋仁宗时
范仲淹像
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所谓儒者, 用于君则忧君之忧,食于民则患民之患。
先忧后乐,报国利民的家国情怀
奠定基础
王安石像
王安石变法
阅读课本31-32页,概括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目的、结果和影响。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变法拯天下
时间 目的 主要措施 领域 措施 内容 目的
结果 影响 1069年,宋神宗时
摆脱统治危机,富国强兵
经济
军事
募役法
方田均税法
农田水利法
保甲法
1.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
A.抑制土地兼并 B.增强军事力量C.增加政府收入 D.减轻农民负担
2.苏辙曾评述“王安石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此评述反映苏辙代表的利益集团是( )
A.农民阶级 B.大地主阶级 C.商人 D.小地主阶级
C
B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变法拯天下
领域 措施 内容 目的
经济 募役法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赋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增加政府收入
方田均税法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促进农业发展
王安石变法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变法拯天下
时间 1069年,宋神宗时 目的 摆脱统治危机,富国强兵 主要措施 领域 措施 内容 目的
经济 募役法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增加政府收入
方田均税法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促进农业发展
军事 保甲法 把农村人户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结果 影响 变法收到一些成效,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启示 失败(原因: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反对。)
①改革是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手段。
②改革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在改革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北宋的政治
一、夺权立天下
(一)建立: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二)统一:先南后北,局部统一
四、变法拯天下
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收到成效,但失败)
本课小结
三、重文治天下
重文轻武政策(文臣统兵、改革科举)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造就了宋朝文化昌盛的文治局面;
③但造成北宋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
二、集权安天下
集中兵权
集中行政权
集中财权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为什么对宋朝的评价截然不同?
受到角度、立场、主观性等影响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陈寅恪先生文集》
在我们要讲的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里,宋是最贫最弱的一环。转从政治制度上看来,也是最没有建树的一环。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客观公正、多个角度全方位评价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