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姓名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七年级下册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登幽州台歌
难点名称 抓住重点词句,结合写作背景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四句诗从胸腔中喷涌而出,无所依傍,遒劲有力的语言传达深沉强烈的意绪。如果不了解陈子昂其人和诗歌创作背景,很难理解如此悲哀沉重的情绪从何而来,因此引导学生关注知人论世、沉潜讽诵、解读典故等读诗方法,要通过理解诗句,展开想象,将凝固的语言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具有一定的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本诗词,描写内容较隐含,又加上不了解历史,都为学生理解诗中情增加了难度。
难点教学方法 通过理解内容和想象体会诗中孤独之情。通过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怀才不遇之情。通过朗读指导感悟之中请。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中华文明五千年,有许多君臣相知的故事,留下像尚汤得伊尹,开五百年基业,文王得姜太公,开八百年基业,齐桓公得管仲,成其五霸之首;三顾茅庐等君臣佳话;但也有明主难寻的无奈,有像孟浩然“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低吟;有陆游“此生谁料,人在天山,身在沧州。”的悲吟;今天,我们一起去感受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时内心那份悲凉。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出示诗词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chuàng]然而涕下!提问,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理解诗词,体会诗情幽州台:即“黄金台”又叫“蓟北台”或“燕台”,战国时期燕昭王所建,也因此使衰败的燕国强大起来。前:向前看;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翻译: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就像打开一幅时间卷轴,我慨叹的是过去和未来,却唯独缺失当下,这种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惆怅和孤寂就体现出来了。念:想到;悠悠一一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怆然:悲伤凄恻。涕:眼泪。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登台所见至此由时间扩展到空间,将个体的生命置于茫茫天宇和原野之下,一边是“我”,一边是开天辟地以来就浑融如的自然,形成反差。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而正是这样悲凉慷慨、遗世独立的孤独感,它的格局很大,大到可以囊括时间和空间,古人说“天地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一这就是初唐诗歌中开始出现的一种宇宙意识。想象:高耸孤峙的蓟北楼上,作者子然一人,放眼四望,但见平野苍茫辽阔,遥接天防苍莽无垠。此地曾经上演过的君臣际遇佳话,杳然不可复见;未来这样的局面,自己难以见到;当下的自己,壮志难酬,怀オ不遇,想及此处,心中孤寂之感不免油然;再者面对广袤无际的宇宙,无始无终的时间,自己年近不惑,百感交集,悲不自胜,怆然涕下,满腔的悲愤,在无限的时空中黯然悲歌。吊古伤今,借景抒情,抒发怀才不遇的郁闷之情。三.思考探究:叶嘉莹先生说:“凡是最好的诗人,都不是用文字写诗,而是用整个生命去写诗成就一首好诗,需要真切的生命体验,甚至不避讳内心的软弱与失意。” 究竟是什么而导致诗人产生“独怆然而涕下”旷世的孤独感呢?四.作者简介:陈子昂(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后世称为陈拾遗。后因父亲病故辞官还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青年时期,他任侠使气,一心报国,24岁中进士,升任右拾遗。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为迫害屡次上书谏诤。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侧天而株连下狱。五.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六.小结: 根据作者的遭遇,和登幽州台特殊地点,作者感慨历史,因而产生1,心怀雄图大志和远大治国抱负,却生不逢时,怀才不遇,顾生天地之大、知音难觅的孤苦悲痛的情感;2.光阴荏苒,岁月蹉跎,人生易失,固然感喟岁月无情时不我待,抑郁悲愤之情。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表达了作者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 全诗呈现出苍凉悲壮的气氛。板书设计:登幽州台歌现实:怀才不遇,屡遭不幸理想:生不逢时,难觅明主人生:人生苦短,时不我待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七.沉潜讽诵“诗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朱熹1、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差的楚辞体句式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使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其式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2、后两句每句6字,四个停顿,曾一个虚字,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缓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其式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后句法长短不一,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小结 八.总结:这是陈子昂的压卷之作,全诗短短四句,通共不过二十二个字,没有铺叙,没有比喻,没有用典,不讲究什么吞吐回环,更不屑于堆垛雕琢,只是大声咏叹,直抒胸隐,但是,它的境界阔大,格调雄浑,含义深刻!,短小的篇幅中,蕴含着大诗人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盾。它象火山的喷礴,又象江河的奔流.不但倾泻着这位一代诗风开启者心灵的苦闷,也唱出了历史长河中许多怀才不遇人士的心声,引起广泛的共鸣,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它一直保持着历久不衰的艺木魅力,感动了一千多年来的无数读者,以至我们今天重新来品味它,仍然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中.看到了苍茫的天宇,寥廓的原野,听到了“盛唐之音”的先驱者那震撼人心的慷慨悲歌,感受着一种雄豪悲壮的美。登幽州台歌
【学习目标】
1.感受品味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
2.背诵诗歌。
【学习重点】
1.感受品味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
2.背诵诗歌。
【学习难点】
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解释字词。
悠悠:
怆然:
涕:
(二)说出这首诗的大意。
(三)文学常识。
《登幽州台歌》的作者是 代诗人 ,字 。后世称为陈拾遗。
(四)默写。
1.《登幽州台歌》中表达诗人孤单悲苦心绪的诗句是:
2.《登幽州台歌》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
3.《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
4.《黄鹤楼》中“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两句传达出诗人登楼时内心的孤寂,与《登幽州台歌》中的“ ”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课中学习
(一)合作探究。
1.《登幽州台歌》这首诗将人类的渺小与宇宙的浩大相比,运用了 的写作手法。
2.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 的感慨,抒发了 的思想感情。
3.“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
4.诗人登上 ,看到 ,先想到 ,再想到 ,不禁 。
(二)感受品味。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人”、“者”是指什么人?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句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有两个“不见”,它们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4.“独怆然而涕下”属于何种描写?写出了什么?“独”有什么作用?
5.作者在高处观景,为何会“怆然”呢?
6.诗人选择登“幽州台”而歌,有何深意?
7.《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