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二轮专题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专题之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常识探微(课件78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届高考二轮专题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专题之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常识探微(课件78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7 18:22: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8张PPT)
古代文化常识专题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常识探微
“平语”近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一、名号称谓
二、官职制度
三、科举制度
四、风俗礼仪
五、古代地理
六、天文历法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高考涉及内容
名号称谓
名号称谓
1.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滕王阁序》
2.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陈情表》
(2015新课标2卷)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
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因称字为表字。
人的名称代号
“始生三月而加名”
——《周礼》
“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礼记》


姓名称谓
公文场合,自称,蔑称,
上对下,长对晚等
他人敬称:上对下,下对上,平辈间
1.名字
下面各项中不属于直呼姓名的情况是( )
A: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B:用于对人表示尊敬和敬仰。
C:用于介绍或作传。
D:自称姓名或名。
答案:B
称呼 情形 举例
直称姓名
称对方的字、 号、 斋名、 谥号、 官名 、籍贯、为官之地、 有时或几项兼称。或称对方为“公”“君”“吾子”;或加“令”“仁”“贤”
竖子(小人)鲰生(浅陋无知的人)黔首(贱称百姓)
称对方为“卿”
自称、厌称或用于介绍
“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
表示对别人的礼貌和尊敬。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唉!竖子不足与谋
鲰生说我曰
早期古人对人的敬称,后多用君主对臣下的称呼
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鄙视对方
【称字】
屈平——屈原 司马迁——司马子长
陶渊明——陶元亮 李白——李太白
杜甫——杜子美 韩愈——韩退之
柳宗元——柳子厚 欧阳修——欧阳永叔
苏轼——苏子瞻 苏辙——苏子由

(年号)
2、号
自号
谥号
庙号
【称号】
陶潜——五柳先生 李白——青莲居士
杜甫——少陵野老 白居易——香山居士
李商隐——玉溪生 贺知章——四明狂客
欧阳修——醉翁、六一居士 苏轼——东坡居士
陆游——放翁 文天祥——文山
辛弃疾——稼轩 李清照——易安居士
张溥——西铭
号: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称。简称号。号多为自己所起,亦有他人所起。与名、字无联系。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
谥号:分为官谥和私谥,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特征:君王为某某帝,后妃为某某后妃,大臣为评价词。
昭德有劳曰昭。 屡征杀伐曰庄。
安乐抚民曰康。 死于原野曰庄。
威彊敌德曰武。 年中早夭曰悼。
慈惠爱民曰文。 在国遭忧曰愍。
照临四方曰明。 不悔前过曰戾。
——《逸周书·谥法解》
岳飞——先谥“武穆”,后谥“忠武”
秦桧——先谥“忠献”,后谥“缪丑”
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有的君主死后,会有多个庙号,庙号并不唯一,这是追尊、改谥等原因造成的。
特征:唯有君主,非宗即祖,并不唯一
庙号≠谥号
如康熙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庙号:清圣祖
孝庄谥号: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
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历代帝王凡遇到登基、“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明清之后一个皇帝大多只有一个年号。
皇帝 谥号 庙号 年号
孝武皇帝
世宗
元狩、元鼎、元封、太
初、天汉、太始、征和
文武大圣大广孝
皇帝
太宗
贞观
体天隆运定统建极、
英睿钦文显武、大
德弘功至仁纯孝、
章皇帝
世祖
顺治
刘 彻
李世民
爱新觉罗·福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
B.上林苑:古代帝王打猎的地方。
C.床:古代的坐具。
D.肃宗:皇帝的谥号,肃,恭敬、肃穆之意。
D皇帝的庙号。
【特殊称谓】主要有以下四种:
(1)百姓的称谓。
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氓之蚩蚩,报布贸丝。《诗经》
(2)职业的称谓。
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
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结拜的兄弟姐妹的代称)
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
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
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
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
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
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
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
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
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
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4)年龄的称谓。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
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诗经 氓》
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豆蔻梢头二月花。
指女孩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女孩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襁褓】本义指婴儿的被子,后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2-3岁的儿童);
【龆龀】tiáochèn,指小孩七八岁换牙期;
【及笄】是女子十五岁(笄:jī,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表示成年了);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项脊轩志》
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等终军之弱冠《滕王阁序》
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
花甲是六十岁。
古稀是七十岁。
耄(mào)耋(dié)指八九十岁。
期颐指一百岁。
下列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也泛指军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答案:A
“总角”指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不分男女。常用来指少年时期
四书:
五经:
六艺:
八股文:
五音:
六书(造字法):
七声:
五射:
礼、乐、射、御、书、数。
宫、商、角、徵、羽。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
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
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
科举制度
二、科举制度
1、含义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度
强化训练
类型 考场 考官 考中学生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县试
府试
院试
童生试
桂榜
乡试
(秋闱)
会试
(春闱)
殿试
杏榜
金榜


府、州
省会(三年一次,农历八月)
京城(乡试次年三月)
皇宫(会试同年四月)
明:提学官
清:各省学政
皇帝派遣主考官
礼部主持
皇帝
童生
生员(秀才)
举人
贡士
进士及第
(一甲,3人)
进士出身
(二甲,若干)
同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
案首
解元
会元
状元(鼎元)
传胪
榜眼
探花
下面各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唐太宗贞观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C:“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D:进士即科举时代称会试考取的人,举进士 ,指参加进士科考试。
答案:D
中国第一进士村———宁波姜山走马塘
中国进士第一村坐落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叫做走马塘村,这是一个千年的村落。从北宋到明清时期共出现了76位进士、161名地方官。
官职官制
三、官职官制
三公九卿制
三省六部制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 )
A.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B.“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C.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D.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B 吏部(文职官员的任免、考选、升降、调动等)兵部(军事,入军队编制、武官选授以及驻防、训练、检阅等) 礼部(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等)
下面各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D、“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答案:B
丞相总管行政,御史大夫主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史
于是辞相印不拜
廉颇者……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2、官职变动词语




1.授官:
2.升官:
3.兼任:
4.调官:
5.辞官:
6.罢官:
7.降官:
察、举、征、召、辟、选、荐,封、赏、拜、授、除,起、仕、知,补
升、迁、超迁、拔、擢、陟、加、晋
兼、领、判、摄、行、署、权(代理、暂代)
转、调、迁、徙、改、出、入
告老、告归、解官、乞骸骨、请老、乞身、致仕、移病、悬车
罢、黜、夺、免、“绌”通“黜”
贬、谪、放、窜、左迁、左除、左降、
左转
(1)察、举:“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
(2)征: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
(3)召: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张衡传》
(4)辟: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5)荐:朗荐光禄大夫杨彪,且称疾,让位于彪。《三国志·魏书·第十三王朗传》
授官常见词
授官常见词
(6)封:孝武西迁,(豆卢宁)以奉迎勋,封河阳县伯,后进爵为公。
(7)拜、除: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
(8)授:既履中授兵部主事,粤西适溃,窜身蛮獠中十余年,弗得归。《魏叔子文集》
(9)仕: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10)知:既擢知宿州,以将母弗起,闭门谢宾客。《魏叔子文集》
(11)补:初,以恩补将仕郎,调秀州华亭尉,累官至浙西提刑司干办公事,除明州添差通判。《宋史·赵伯圭传》
3.文言传记常见官场作为词汇








到任:下车、视事、听事(处理政事)
言事:疏、奏、表、谏、白、矫(假托,假传)






从政 构


收系

(主持、主管)
(鼓励,奖励)
(考核、督促)
(巡视,巡行)
(考察,核实,巡行,巡视)
(弹劾,检举)
(构害,诬陷)
(偏袒,结党)
(进谗言,说坏话)
(逮捕)
(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巡视)
下列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迂授:降级叫迁削、迁谪、右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B.檄,古代最初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也可特指声讨的文告,著名的如骆宾王的《讨武瞾檄》。在本文中是指用檄文晓谕的意思。
C.践阼,特指皇帝登临皇位。君主即位也可叫“践祚”、。‘登极”、“登庸”、“御极”。
D.卒,“死”的很多种说法,古代天子、太后之死称崩、百岁、千秋、山陵崩等;对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人死日“卒”;只有平民之死,才直言不讳地通称“死”。
答案:A
风俗礼仪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
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
礼仪风俗
分类 例句 高中教材例句
祭祀与斋戒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
都门帐饮无绪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一尊还酹江月
王实甫《长亭送别》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
孔子沐浴而朝
礼仪风俗
分类 例句 高中教材例句
婚姻
大将军霍光与左将军桀结婚相亲。
约为婚姻
吾妻来归
吾妻归宁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将子无怒,子无良媒
《西厢记》中的红娘
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卺:读音:[jǐn]
释义:古代结婚时用作酒器的一种瓢。
礼仪风俗
分类 高中教材例句
丧葬
宾礼
成人礼
跪拜礼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秦王)乃设九宾礼于廷
与郑人盟
等终军之弱冠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箕踞而遨
到则披草而坐
项王按剑而跽
蟹六跪而二螯
中国古代的官位以右为尊。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因功升迁,“位在廉颇之右”
古代的车位一般以左为尊,御者在中,陪乘在右。
堂上座位以南向上座为尊,西向(面向西)次之,东向再次,北向最次。
室内座位以东向为尊,南向为次之,北向更次,西向最次。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刘邦北向坐,张良西向待。
《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7.下列诗句与中国传统节日无关的一项是 ( )
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C.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D.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
7.下列诗句描写的季节,不是春天的一项是 ( )
A.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菜芰荷。(贺知章)
B.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王禹偁)
C.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释志南)
D.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帏栩)
9.“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中使用的纪年法是( )
A.干支纪年法
B.年号纪年法
C.生肖纪年法
D.公元纪年法
地理常识
天文历法
下列诗文中含有“中国”别称的是( )
①楚失华夏
②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③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④长夜难明赤县天
⑤我欲因之梦廖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⑤
A
1、指中国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四海】参见“海内”条。指天下、全国。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李白《古风》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2、指中原
【中国】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3、长江流域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
【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
【江左】即江东。
4、函谷关一带(今 河南 灵宝市 境)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始建于春秋战国之中,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
函谷关一带(今 河南 灵宝市 境)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5、岭南
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组成,故又称“五岭”。 地处广东、广西、湖南、江西五省区交界处。
6、关外:河北秦皇岛
5、地方行政单位
【郡】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州】参见“郡”条。
【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
6、古称别称
南京:建康、金陵、江宁、白下。
扬州:广陵、维扬,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烟花三月下扬州。”姜夔《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杭州:临安、武林,
苏州:姑苏
福州:三山或榕城,
成都:锦官城或芙蓉城。
7、方位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阴阳五行说(古人以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五行中土为尊,因土代表黄色,故黄色为皇帝专用)
中国古代地名中的“阴”“阳”往往体现了该地与相邻山、水的关系。“阴”的方位是( )
A、山之南、水之北
B、山之南、水之南
C、山之北、水之北
D、山之北、水之南
D
高考回放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已十分明显。就文学而论,北方注重说理,南方倾向抒情。比如大量运用神话材料,描绘神奇瑰丽境界,给人强烈审美愉悦的诗人屈原就生活于( )
A、中原
B、齐鲁
C、楚地
D、巴蜀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