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语言表达 整散句变换
一、解读高考
1.考纲考情
(1)考查内容:
“变换句式”考查对给定语句换一种句式表达的能力,如长句与短句、肯定句与否定句、主动句与被动句、常式句与变式句、整句与散句、单句与复句等句式的变换。
(2)题目类型:
变换句式往往给出一个句子或一个语段,让考生按要求对其进行变换,有时也要求变换陈述对象以对句子进行重组。
2.趋势分析
①变换句式以长句改短句、短句合成长句较为多见。此外,整句和散句之间的变换以及重组句子也是命题热点。
②变换句式的题型式样会越来越丰富,由过去常考长短句的变换、整散句的变换转为考文段内句式的整合,更贴近语言运用的实际,综合性也会更强。
二、句式的种类
人们说话或写文章,为了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就需要对句子进行巧妙的安排组合,调整结构顺序,选择不同的句式,使表达的意思清楚,使要传递的信息突出。
现代汉语的句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类:
①从前后成分的结构是否整齐看可分为:整句和散句;
②从结构成分的多少看可分为:长句和短句;
③从句子的判断形式看可分为:肯定句和否定句;从语气看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其中疑问句包括设问句和反问句;
④从风格看可分为:口语句和书面语句;
⑤从成分结构顺序看可分为:常式句和变式句;
⑥从结构单位特点看可分为:单句和复句。
每个句子,都可以从这些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不同的句式,传递信息的作用是一样的,只是在表现风格上,在表达效果方面有一些细微的区别。
三、考点探究 整散句变换
校园公益广告
整句子:
①字字含意韵,句句传真情——宣传橱窗
②求知而来,载知而去——阅览室
③做人讲德,用水思源——自来水
散句子:如
④举手投足间,别忘了我饥饿的大嘴。(果皮箱)
⑤吐气如兰,缘于心香如蕙。(语言美)
⑥痰纸(弹指)一挥间,风度尽逝矣!(字纸篓)
1.整句和散句
整句:是指结构相同或相近、形式整齐的句子。
散句:是指结构不一致、形式参差的句子。两种句式具有不同的风格,使用整句有整齐之美,使用散句则有错落之美。例如:
①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整句)
②天空布满了乌云,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一时大雨倾盆。(散句)
2.整句主要的修辞手法
主要有对偶、排比、叠字、回环、层递、反复等。
其中对偶的严对,可以说是整句的典型,不但要求字数相同,结构一致,而且在句子结构同一位置上,要求词性相同,词语的意义类属也要保持一致。
比如“一个黄鹂鸣翠柳,两行白鹭上青天”。这句对偶数词与数词相对,量词与量词相对,色彩词与色彩词相对,名词与名词相对,动词与动词相对,结构严整,韵律和谐,给人以一种美感享受。
3.表达效果
整句。的形式整齐,音节匀称,气势贯通,念起来朗朗上口,给人的印象深刻,常用于铺陈,渲染气氛,增强文势。
散句。结构各不相同,表达的意思不像整句集中,也没有整句那么强烈的语气,但是散句由于形式灵活多变,所以用好了也非常生动,因此有人把散句比喻为“自由体操”。
整句和散句交错运用。这样能使语言波澜起伏,既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引人入胜。
4.用法
诗歌多用整句,散文常常整散结合,小说、政论文多用散句,当然像小说中写景的地方往往会使用整句。只要需要增强气势,增加文章感染力,那么就可以使用整句。例如: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你看,这就是当初的北京人,那时候的人要爱就爱,要恨就恨,要哭就哭,要喊就喊,他们自由地活着,没有礼教来约束,没有文明来捆绑,没有虚伪,没有欺诈,没有阴险,没有陷害……而他们是非常快乐的。
5.有时候,为了加强文势,结构不一致的句子要调整为整句。
(1)她接待顾客热心,介绍商品耐心,细心解答问题,虚心听取意见。
(2)一次投资,幸福一世。
(3)对这些小体积、威力大的炸弹,可不能掉以轻心。
(4)这部作品展现的生活画面广,开掘主题思想深,塑造人物性格活,所有这些,都显示了作者较高的艺术概括力和纯熟的表现技巧。
上述句子,适合使用整句表达,这样句式整齐,气势贯通,文气一致:
(1)她接待顾客热心,介绍商品耐心,解答问题细心,听取意见虚心。
(2)一次投资,一世幸福。(或改为:投资一次,幸福一世。)
(3)对这些体积小、威力大的炸弹,可不能掉以轻心。
(4)这部作品展现的生活画面广,开掘的主题思想深,塑造的人物性格活,所有这些,都显示了作者较高的艺术概括力和纯熟的表现技巧。
1.用四个反问句重组下面的语句,可以增减个别词语,但须保留原意,并保持语意连贯。
每个人都是一根蜡烛,既然你被点燃了,就应该去点燃更多的人,你自己并不会燃烧得更快,世界却因此变得更加光明美好。
答案 (示例)你能否认自己是一根蜡烛吗?你不想点燃自己,而后点燃更多的人吗?难道你认为自己将燃烧得更快吗?难道你不想让世界因此而变得更加光明美好吗?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散句变整句的能力。考生解题时只需运用反问句式,加上“难道……吗”的固定格式,使整个句子变得整齐即可。
【小试牛刀】
2.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散句。
为了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了提高工作效益,为了更好地支援农业,我们必须坚决贯彻这一指示。
答案 (示例)为了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益,更好地支援农业,我们必须坚决贯彻这一指示。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整散句变换的能力。本题题干是一组排比句,找出其中重复使用的词语“为了”,提取“公因式”,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如何进行整散句互换?
1.散句变整句“三部曲”
第一步:定基准句。分析语句特点,确定某一句为基准句。
第二步:仿基准句。把其他句子调整成与基准句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整体形成对偶或排比修辞格。
第三步:顺调后句。调整理顺句子,检查有无语意变化。
2.整句变散句的技巧
整句改散句就是将整句中重复使用的提示词去掉,使相关内容变成细小成分,取消对偶或排比修辞,变整齐的句子为长短不一的句子。
【技巧点拨】
1.阅读下面的文字,请将划线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要求:不得改变原意)
焦裕禄是闻名全国、感动全国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他在兰考县忘我奋斗一年零五个月,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焦裕禄是为人民拼死拼活谋福祉的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为信仰无怨无悔做奉献,成为共产党人的光辉典范;在为祖国艰苦奋斗创新功的时代里,他是那一代人的精神符号。人民是不会忘记焦裕禄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是为人民拼死拼活谋福祉的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是为信仰无怨无悔做奉献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典范,是为祖国艰苦奋斗创新功的那一代人的精神符号。
解析 题目要求对划线句进行变换,使之成为结构整齐的排比句。解答时,只需要对每个分述部分进行调整,使每个分句成为一致的表述形式即可。注意变换时不能改变原意。
【巩固训练】
2.请将下面语段改写成句式整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可调整语序,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可改变句子的原意。
我喜欢自然风光,还喜欢生活中的故事,情节曲折的小说我更喜爱,也喜欢大自然的音响,富于魅力的风光摄影更让我着迷,当然,那美妙动听的音乐尤其让我陶醉。
答案 (示例)我喜欢自然风光,更喜欢富于魅力的风光摄影;我喜欢大自然的音响,更喜欢美妙动听的音乐;我喜欢生活中的故事,更喜欢情节曲折的小说。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将散句变成整句的能力。答题时,一要注意题干中句式整齐、语意连贯的要求,这就须要加上重复的词语,如“我喜欢……更喜欢……”;二要注意千万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节点,《觉醒年代》用初心、匠心、诚心、史心、艺心,熔铸成有质感的影像语言,追寻跨越历史长河的中华民族精神,为电视剧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________再添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精品力作,照亮了同类电视剧的创作之路。
《觉醒年代》对中国共产党的起源和孕育过程进行了准确回溯,生动再现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大变局,十分深刻地将中国人民为何选择共产党进行了讲述。导演张永新说:“中国两千五百年不变的车辙,如何应对西方的冲击与侵略?只有一条路——觉醒。”该剧堪称经典的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对历史场景的完美________,既有愚昧的晚清遗老、残暴的北洋军阀、守旧的儒学大家,也有在新思想影响下率先觉醒的青年英才、寻求救国良方的知识分子领袖,还有在近现代中华文化史上留下________的诸多人物。除了对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等人物的精雕细琢外,其他人物虽寥寥数笔却极为传神,如鲁迅、钱玄同、辜鸿铭、黄侃等人物均演绎得十分生动传神,就连跟随辜鸿铭的两个封建忠仆也刻画得________。
3.下列填入文段横线上的词语,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 诞辰 呈现 雪泥鸿爪 栩栩如生
B. 华诞 再现 雪泥鸿爪 惟妙惟肖
C. 诞辰 再现 吉光片羽 惟妙惟肖
D. 华诞 呈现 吉光片羽 栩栩如生
4.下列各项中,和画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B.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C.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一组整句,可适当增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
3.B、
4.B、
5.(1)《觉醒年代》准确回溯了中国共产党的起源和孕育过程,生动再现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大变局,深刻讲述了中国人民为何选择共产党。
(2)《觉醒年代》对中国共产党的起源和孕育过程回溯得很准确,将中国近代历史的大变局再现得很深刻,将中国人民为何选择共产党讲述得十分深刻。
【解析】
3.第一处,“诞辰”一般指人,而“华诞”还可以指某个团体;“诞辰”一般在数字前面,而“华诞”在数字后面。根据语境“共产党百年……”,应使用“华诞”。第二处,“再现”,过去的情况再次出现;“呈现”,显出,露出。语境说的是“历史场景”,应是“再现”。第三处,“吉光片羽”比喻残存的珍贵文物。“雪泥鸿爪”原意为大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爪印,后比喻遗留的痕迹。根据文意“诸多人物”,使用“雪泥鸿爪”更合适。第四处,“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根据文意“刻画”,使用“惟妙惟肖”更合适。
4. 原句为比喻,将中国两千五百年的历史轨迹比作车辙。A.夸张,“难于上青天”夸张突出蜀道之难。B.比喻、设问、拟人,把“春风”比作“剪刀”,是比喻;说“春风”剪裁,是拟人;前问后答,是设问。C.对偶与夸张,“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萧萧下”对“滚滚来”,是对偶;“无边”“不尽”是夸张。D.互文和借代,“主人下马客在船”应为“主人客人下马在船”,是互文;“管弦”代指音乐。
5.题干要求“改为一组整句”,“整句”要求结构相似。“《觉醒年代》对中国共产党的起源和孕育过程进行了准确回溯,生动再现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大变局,十分深刻地将中国人民为何选择共产党进行了讲述”,这段文字的主语是《觉醒年代》,三句话概括了《觉醒年代》的内容,可以将三句话调整为结构一致的一组句子,如改为动宾句,“准确回溯了……”“生动再现了……”“深刻讲述了……”,还可以调整为“对……”“将……”“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