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初识酸和碱》检测题
一、单选题
1.A图表示硝酸钾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B图中甲、乙试管分别盛有硝酸钾、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试管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向烧杯中加入一种物质后,甲试管中固体减少,乙试管中的固体增加,则加入的物质不可能是
A.浓硫酸 B.氢氧化钠 C.氧化钙 D.氯化钠
2.推理是学习化学时常用的思维方式,以下推理结果正确的是
A.用洗洁精去油污是乳化作用,则用汽油去油污也是乳化作用
B.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则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物质一定作催化剂
C.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则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D.碱溶液显碱性,则显碱性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3.下列实验的错误操作与“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一致的是
A.液滴飞溅 B.试管破裂
C.溶液蒸不干 D.读数不准确
4.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了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
A.活性炭吸附 B.氮气做保护气 C.酒精做燃料 D.生石灰做干燥剂
5.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密切相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由于活性炭具有吸附性,故可用活性炭将硬水变为软水
B.由于氢氧化钠是一种强碱,故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C.由于一氧化碳易溶于水,故在室内放一盆水能预防煤气中毒
D.由于镁在空气中燃烧会发出耀眼的白光,故可用于制作照明弹
6.下列洗涤方式应用乳化作用的是
A.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B.用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
C.无水酒精洗手机屏幕 D.用白醋清洗水壶的水垢
7.根据你的生活经验,结合化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部分人到高原旅游时出现高原反应,是因为高原上空气稀薄
B.滴加洗涤剂能将餐具上的油污洗掉,是因为洗涤剂能溶解油污
C.吃松花蛋时可加人少量食醋,因为食醋能消除蛋中所含碱性物质的涩味
D.稀盐酸能用来除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因为稀盐酸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8.化学实验是应用化学知识拓展化学思维,培养化学素养的重要途径。认真分析以下实验,其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 设计
实验 目的 A.分离溶液中溶质和溶剂 B.验证蜡烛中含有氢元素 C.验证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D.验证生石灰遇水放热
A.A B.B C.C D.D
9.下列鉴别物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A.用水鉴别NaCl、NaOH、NH4NO3三种固体
B.用燃着的木条鉴别O2、CO2、N2三种气体
C.用Ba(OH)2溶液鉴别KCl、K2SO4、KNO3三种溶液
D.用CO2鉴别NaOH、KOH、Ca(OH)2三种溶液
10.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是学好化学的基本要求。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在白醋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成红色
B.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C.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浓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产生大量白烟
11.分析和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所以混合物一定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
B.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该物质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C.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所以只有同时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才能灭火
D.酸碱中和反应放出热量,所以放出热量的反应一定是酸碱中和反应
12.稀释浓硫酸并进行硫酸性质实验的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稀释浓硫酸 B.测稀硫酸的pH
C.倾倒稀硫酸 D.滴加稀硫酸
13.下列关于实验操作先后顺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实验室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再检查装置气密性
B.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先调节天平平衡,再称量
C.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时,先加石灰石,再加稀盐酸
D.稀释浓硫酸时,先将水加入烧杯中,再向烧杯中加浓硫酸
二、简答题
14.构建知识网络,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如图是盐酸与不同类别物质之间反应的知识网络.
(1)图中M应为______类物质.
(2)写出一种金属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浅绿色溶液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盐酸与碱反应的中和反应的实质是盐酸中的______(写符号)与碱中的OH﹣反应生成H2O.
(4)用盐酸除铁锈(主要成分Fe2O3)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一种盐能与盐酸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推断题
15.已知A~G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B是一种化合物,I能用于改良酸性土壤,F是白色沉淀;A和G,D和E的相关信息(重叠部分表示两种物质的共同点)及它们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图中反应条件均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物质E的化学式:______。
(2)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该反应______(填“属于”、“不属于”)置换反应。
(3)写出C与I生成F反应方程式______。
16.A——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已知汽车用铅酸蓄电池中含有A,D是铁锈的主要成分,C为黑色粉末,B是一种常见气体。它们之间转化及反应关系如下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未标出,“—”表示两端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转化为另一种物质)。请回答问题。
(1)E物质是______。
(2)C和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A和D反应现象是______,A和D反应后溶液中金属离子的符号是______。
17.如图化学反应的溶液颜色变化体现了“魔法世界,魅力化学”。其中B是铁锈的主要成分,B、C、D分属于不同类别的物质,蓝色溶液可用于配制农药波尔多液。
请回答:
(1)溶液X是___________。(填“酸”“碱”、“盐”)
(2)试剂A的名称是___________。
(3)物质C的名称是___________。
(4)写出物质D与无色溶液X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四、实验题
18.化学学习小组在实验室中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取气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粉末制取并收集纯净的氧气所选择的发生与收集装置是___________(填序号),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反应完全后,回收二氧化锰的操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中选择B装置作为制取氢气的装置,优点是___________若用G装置收集氢气则应从哪一端进气___________(填“a”或“b”)。
(4)图2是分离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的装置,若某同学想要得到纯净的氧气应该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
A.K1、K2都打开 B.打开K1,关闭K2
C.打开K2,关闭K1 D.K1、K2都关闭
(5)如图3所示,向放有燃着蜡烛的烧杯中缓慢倾倒二氧化碳,观察到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由此可知,二氧化碳的用途为___________。
19.实验室制取气体时需要的一些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①______。
(2)实验室通常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若想制取并收集干燥的二氧化碳,所选择装置的连接顺序为:______(填字母序号)。
(3)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的操作方法是______。
(4)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铵固体与氢氧化钙固体混合物的方法来制取氨气,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
五、计算题
20.为测定一瓶敞口放置的浓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某同学量取20 mL(密度为1.1 g/mL该盐酸与大理石充分反应,共用去含碳酸钙85%的大理石7.1 g。
(1)浓盐酸需要密封保存的原因是_________。
(2)计算该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21.同学们利用图1装置,向盛有100g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加入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并用pH和温度传感器测量反应过程中相关物理量的变化情况,记录得到图2和图3。
(1). 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稀硫酸的质量是___________。
(2). 计算100g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3). 由图3可知,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图中f→g温度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
(4). 如图2所示,向d点时所得的溶液中滴加足量的硝酸钡溶液直到不再产生白色沉淀,则产生硫酸钡的质量为___________。(BaSO4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33)
参考答案:
1.D 2.C 3.C 4.A 5.D 6.B 7.B 8.A 9.A 10.A 11.B 12.D 13.A
14. 盐 Fe+2HCl═FeCl2+H2↑ H+ Fe2O3+6HCl═2FeCl3+3H2O HCl+AgNO3═AgCl↓+HNO3
15.(1)O2(合理即可)
(2) (合理即可) 不属于
(3)(合理即可)
16. 水(或H2O) 3C+2Fe2O34Fe+3CO2↑ 红棕色固体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 Fe3+
17.(1)酸
(2)石蕊溶液
(3)铁
(4)
18.(1) 分液漏斗 水槽
(2) BF##FB 2H2O2 2H2O+O2↑ 过滤、干燥
(3) 能控制反应速率 a
(4)B
(5)灭火
19.(1)分液漏斗
(2) BFE
(3)把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木条熄灭说明已集满
(4)A
20.(1)浓盐酸易挥发
(2)设该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
x=4.4 g
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100%=20%。
21. 98g 解:98g稀硫酸中H2SO4的质量为98g×10%=9.8g
设100g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x
x=8g
答:100g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8g。 反应停止,不再放出热量,热量向四周散失温度降低;此外加入的过量稀硫酸也使溶液的温度降低 34.9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