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1 主题单元设计模板
主题单元标题
唐诗中的离情别意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表示主属学科,打+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二
所需时间
3课时
主题学习概述(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本单元选题源自鲁人版的《唐诗宋词选读》。离情别意是古代文人骚客咏叹的永恒主题。抒写离情之章远在《诗经》中就已出现,如“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赡望弗及,泣涕如雨”(《邶风?燕燕》),或“我送舅氏,悠悠我思”(《秦风?渭阳》)。伟大诗人屈原说过:“悲莫悲兮生别离。”南朝梁代著名文学家江淹也慨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苏东坡也曾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在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人们往往一别数年便再难相见,因此古人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
本单元由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之江东》,李白的《送友人》、《渡荆门送别》,白居易的《南浦别》,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组成,选取送别诗中的典型作品,通过朗诵赏析,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离情别绪。
专题的划分是从诗歌所表达的感情以及如何表达这一感情而设计的,三个专题呈层进式展现。
因为诗歌是抒情的产物,理解诗情为鉴赏诗歌的最重要一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诗歌选修规定的目标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并给予恰当的评价。本专题的就是基于此而设立的。而这一诗情的抒发是有独特方法的,“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的艺术特性”,“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课程标准的规定非常清晰。
学生的学习方式包括:借助网络平台、图书阅览,搜集唐朝不同时期边塞诗人的边塞诗作等。另外还有诵读,诗朗诵比赛,诗歌剧表演,诗歌创作、诗歌评析文章展示等。
预期成果:理解唐人复杂的的离别情怀,展示自己搜集的送别诗作,撰写送别诗的赏析性文章。
主题学习目标(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会传统送别诗或哀怨凄苦的情感、委婉缠绵的诗风,或开阔的胸襟、豪壮的诗风。
2.把握送别诗的常见意象 。
3.理解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4.能运用所学的方法鉴赏相关的诗歌并撰写评论性和赏析性文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理解感情,读准语音、语气,把握节奏,进而学会诵读诗歌的方法。
2、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学会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学习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
4、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搜集有关送别诗的有关信息,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诗歌表达的深厚的友情,感受诗人豁达的气质胸襟,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熏陶。
2.在品味、探究中肯定自身价值,增强合作意识。
对应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1.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4.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尝试进行诗歌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送别诗表达的常见情感包括哪些?
送别诗中的常见意象包括那些?
送别诗的常见表现手法包括哪些?
专题划分
专题一: 情感 ( 1课时)
专题二: 意象 ( 1课时)
专题三: 手法 ( 1课时)
专题一
送别诗的思想感情
所需课时
1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江淹《别赋》)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因此,在古诗词中国诗坛上,赠友送别诗是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这类诗歌主要抒写离别之情,借对送别情景的描写,表达达依依不舍的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等。基于此,朗诵中的互评,同伴的展示,师生对话,个人品味,借助网络书籍进行信息搜寻,撰写思想评论等多样性活动相应启动。学习成果:理解诗人的情怀,掌握抓住关键语句品读的方法,展示自己的思想评论文章及有关的图文。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能理解诗人的离别情怀。
能结合自己的体验挖掘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并撰写思想评论。
能用网络、调查、查阅纸质资料、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展开学习。
本专题问题设计
送别诗在情感上有何特征?
怎样理解送别诗不同的情感由来?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计算机网络平台,多媒体,课件。
常规资源
课本,《唐诗鉴赏辞典》等纸质材料。
教学支撑环境
教室、电子阅览室、家庭社会。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活动一:感受送别诗
问题:
1.你记得哪些学过的边塞诗?
学生诵读诗歌,初步理解诗歌的情感。
小组、班级自由交流,师生互评,形成基本共识。
活动二:探究诗人不同情感的缘由。
问题:
1.送别诗人表达的情感都可以归类为哪几种?
步骤:
1.借助网络资源,搜索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之江东》,李白的《送友人》、《渡荆门送别》,白居易的《南浦别》,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诗篇及作者的人生历程,了解诗人的离别情怀。
也可在课外到电子阅览室阅读《唐诗鉴赏辞典》,或与军旅作家交流,理解边塞人的雄心壮志、悲壮情怀。
2.课堂讨论、探究。
3.撰写一篇有关边塞诗的评论文章。
教学评价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
1.送别诗的主要情感
评价方式: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
评价指标:理解到位,悟出感情,探究深入,网络资源利用充分。
2.对每种情感缘由的探究。
评价方式: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学生之间互批互改评论,展示优秀作品
评价指标:理解到位,探究深入,全空间学习环境有机结合。
专题二
送别诗的常见意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