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六单元《装在套子里的人》导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六单元《装在套子里的人》导学案(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7 21:20: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语文导学案 使用时间:2021年3月 编号:02
《装在套子里的人》学案
【学习导航】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2. 仔细阅读文本,理清情节发展脉络。
3. 正确认识别里科夫形象及其典型意义,把握小说主题。
4.揣摩作品语言的讽刺意味,体味契诃夫作品幽默、讽刺夸张的艺术手法。
5. 通过本课学习,要使学生领悟到因循守旧的危害性以及勇于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结合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能准确地概括出主题。
2.幽默、讽刺的艺术手法。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认真研读课本,完成预习学案,牢记基础知识。2.限时、认真、独立、规范完成导学案上设置的问题,不理解的内容先画出来,准备课上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知人论世】
1.作者介绍:
安东 巴甫洛维奇 契诃夫(1860—1904),与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俄国十九世纪末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短篇小说和戏剧著称于世。他的作品揭露了沙皇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剥削,讽刺庸俗腐朽的市侩习气,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但局限于表达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带着明显的抑郁哀伤的色彩。他的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第六病室》,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凡卡》《带阁楼的房子》《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樱桃园》等。  
他的艺术特点,在于以简炼的手法,幽默的笔调,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事件里反映出重大的社会问题。有人评价契诃夫“只用一个词就可创造一个形象”,这句话道出了他在语言文学上的高深造诣。 
2.解题与写作背景: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种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是沙皇专制主义的产物。现在,别里科夫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
时代背景:《装在套子里的人》写于1898年。十九世纪末,是俄国历史上反动统治特别残酷黑暗的时期。当时,逐渐开展的俄国工人运动越来越高涨,到1898年,列宁在彼得堡建立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俄国的革命斗争走上了崭新的阶级,工人罢工和农民起义在全国风起云涌。即将来临的革命暴风雨使反动派惊恐不安。沙皇政府竭尽全力妄图维持其摇摇欲坠的专制制度,反对任何自由的要求和革新的行为,加强反动统治,警察林立,密探出没,冤狱遍国中,俄罗斯大地笼罩着恐怖、窒息的气氛。出身平民的契诃夫对劳苦大众怀着无限同情,对专制制度无比憎恶。在他的作品里较为明显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某些特点。《装在套子里的人》就是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这个时代的情绪。在这篇小说里,作者塑造了别里科夫这样一个顽固维护旧制度、旧生活,极端恐惧和反对生活中任何发展变化的典型人物,并明确表示了“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
3.幽默讽刺手法:
幽默,指的是运用轻快而诙谐的笔调,通过比喻、影射、讽刺、夸张、双关笔法批评和揭露现实生活中的乖缪和不通情理的现象的艺术表现手法。用巧妙的、出人意料的人物对话或人物的自我揭露,引起读者的哄笑,达到批评、暴露的目的。轻松发笑是幽默的外壳,透彻精辟的说理是幽默的内核。
讽刺,也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用讥刺和嘲讽的笔调揭露、谴责社会生活中反动、腐朽的或落后的现象。它往往采用夸张或对比的手法,与不同事理的描写,暴露被讽刺者的矛盾所在及其可恶与可笑之处,达到贬斥和否定的目的。
【预习准备】
1、为加点字注音:
契诃夫( ) 削铅笔( ) 憎恶( )( ) 闷闷不乐( )
祈祷( ) 丧气( ) 怂恿( )( ) 战战兢兢( )
辖制( ) 讥诮( ) 吃荤( ) 游说( ) 谗言( ) 滑稽 ( ) 怔住 ( ) 胆怯 ( ) 撮( )合
2、找出错别字并更正:
辨护( ) 哀声叹气( ) 脸色沧白( ) 通霄( )
原藉( ) 性情孤癖( ) 心荒意乱( ) 恶梦( )
3、解释重点词语:
怂恿: 促狭:
六神不安: 战战兢兢:
理所当然: 讥诮:
安然无恙: 没精打采:
4、理清情节脉络:根据情节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
第一部分( - ) 序幕: 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
第二部分( - ) 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及最后失败。
开端( — ):
发展( — ):
高潮( — ):
结局( 33 ):
第三部分(34——36) 尾声:埋葬别里科夫,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
【与我国小说不同的是,有很多外国小说在故事开始之前,先对故事主人公作—个全景式的描写,先声夺人,给读者以强烈的印象。】
5.梳理人物关系:将别里科夫、华连卡(“我”)、布尔金、柯瓦连科的人物关系图画出来。
【合作探究】
第一部分:
1.别里科夫被称为“装在套子里的人”,那他到底有哪些表现?从中可以看出别里科夫哪些性格特点?
2.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胆小多疑。但文中第4段却说“全城的人战战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 ,全城的人都怕他,有什么具体表现吗?
3.别里科夫这类人为什么能辖制全城15年之久,人们为什么怕他?别里科夫的“怕”和全城人的“怕”,相矛盾吗?
第二部分:
4.这一部分有几个相关情节?在这些情节中,别里科夫是怎样表现的?作者是怎样刻画的?
5.如何看待华连卡姐弟这两个人物形象?
6.别里科夫是怎么死的?他的死说明了什么?
第三部分:
7.别里科夫死后,城里人有什么反应?
8.为什么“埋葬别里科夫”是“大快人心的事”?
9.埋葬别里科夫后我们为什么“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而且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很多,将来也不知道还有多少”了呢?
【感悟提升】
10.关于“主题”
①小说的主题,包含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小说主要描述的对象(事物、问题),它反映小说题材的客观意义。二是小说所表现的生活现象所具有的主观意义。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在客观上表现了林冲被黑暗势力逼上梁山的人生遭遇,在主观上则对封建社会黑暗政治现实进行了揭露和鞭挞。
②小说主题概括时语言可组织为:小说通过描述······故事,暗示了······(刻画了·······抒发了(呼吁)······)
那么,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呢 请概括一下。
11.请分析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
12.这篇小说是怎样用讽刺手法表现人物形象的 试举两例。
14.“套子”内涵是什么?
【拓展提升】在你周围,是否也有这样那样的“套子”?如果有,你是怎样看待这些“套子”的?
【巩固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契诃夫(kē) 讥诮(qiào) 怔住(zhèn) 孤僻(pì)
B.怂恿(sǒng yǒng) 辖制(xiá) 安然无恙(yàng) 降服(xiáng)
C.战战兢兢(jīng) 祈祷(qí dǎo) 忧郁(yù) 撮合(cuò)
D.唉声叹气(āi) 歹毒(dǎi) 熨帖(yù) 陶冶(ǎi)
2.下列各组中的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
A.车篷 辩护 祈祷 B.陶冶 辖制 吃荤
C.通霄 孤僻 没精打采 D.难堪 荒唐 百无聊赖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中国足协开出重磅罚单,对三支涉赌球队进行严厉处罚,足协官员表示,这样的处罚不足为训,但愿能给中国足坛带来希望。
B.一种叫“桌游”的新游戏从春节黄金周开始流行,并正方兴未艾,它或将成为年轻人喜欢的休闲方式之一。
C.王老师为人谨慎,战战兢兢地工作,勤勤恳恳地教书,深受师生爱戴。
D.时隔两千多年,我们这些90后的青年怎样才能把握《论语》的微言大义呢?怎样才不至于误读孔子呢?
4.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有:肖像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写人的情绪、表情)。写出以下语句的描写类型:
①“当然,行是行的,这固然很好,可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 )
②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 ( )
③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 ( )
④但是他觉着在官方的批准或者默许里面,老是包藏着使人怀疑的成分,包藏着隐隐约约、还没充分说出来的成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