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部编版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册历史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部编版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册历史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8.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01 21:25:09

文档简介

部编版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册历史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1·雅安)苏联到卫国战争前夕,电站占全国固定动力设备的73%,工作机器的电气系数达到82%,修筑了几千千米铁路和开凿了运河等大型工程,在荒凉的东部建立了新的工业区。这反映了苏联(  )
A.商品经济繁荣 B.工农业协调发展
C.国际地位提高 D.工业化成就突出
2.(2021·河池)“它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为苏俄人民指明走向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对各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指导意义。”材料中的“它”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国家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
3.(2021·自贡)阅读下图,造成苏俄(联)农民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实施固定粮食税 B.实行实物配给制
C.推行余粮收集制 D.实现农业集体化
4.(2021·昆明)为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苏俄政府开始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  )
A.新经济政策 B.两个五年计划
C.赫鲁晓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5.(2021·扬州)图6 为苏联在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总产值比重变化示意图。这表明(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起到积极作用
B.新经济政策使国民经济逐渐恢复
C.苏联已经由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国
D.赫鲁晓夫改革取得较为明显成效
6.(2021·临沂)苏维埃俄国于1921年实施的新经济政策,内容包括: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这表明(  )
A.苏维埃政府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
B.社会主义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
C.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上相同
D.社会主义建设策略具有灵活性
7.(2021·南京)“初期的强制措施给农业生产造成了破坏,粮食总产量在1931-1932年出现下降,经历1933-1937年的增长,在1937年达到俄国历史上的最高点。从1938年又开始下降,1940年的总产量比1928年仅有10%的增长。”材料体现的是(  )
A.苏维埃政权的措施与意义 B.经济大危机的蔓延与缓解
C.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与效果 D.二战后苏联的改革与变化
8.(2021·攀枝花)苏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出现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为此苏联开始大规模地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由此可知,它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B.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C.服务于工业化需要 D.调整农轻重产业比重
9.(2021·黄石)1928~1937年,苏联建成大型企业6000多个,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修建了几千千米铁路,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苏联的工业建设成就(  )
A.是实施战时共产主义的结果 B.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结果
C.为战胜法西斯奠定物质基础 D.带动了苏联农业高速发展
10.(2021·百色)下表为1920年和1925年苏俄(联)粮食等部分经济指标,造成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20年 1925年
粮食(万吨) 4.519 95.7
牛(万头) 2.250 102.5
猪(万头) 1.750 104.3
A.农奴制度的废除 B.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C.斯大林模式推动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11.(2021·河北模拟)对下图中甲、乙线及导致甲、乙线数据变化原因的判断,都正确的是(  )
1925~1932年苏联经济(工业、农业)数据表
单位:亿卢布
A.乙线是对农业的统计;甲、乙线变化的原因是新经济政策和苏联模式
B.甲线是对农业的统计;甲、乙线变化的原因是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C.乙线是对工业的统计;甲、乙线变化的原因是新经济政策和苏联模式
D.甲线是对工业的统计;甲、乙线变化的原因是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2.(2021·柳江三模)下图为苏联工业总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变化示意图,此示意图说明苏联(  )
A.实行新经济政策 B.完成农业集体化
C.实现了工业化 D.发展模式僵化
13.(2021九下·南昌月考)如下图是苏、美、英、法四国1928﹣1936年工业生产指数变化趋势。图中某条折线反映了苏联工业生产指数变化的趋势,这条折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二、材料分析题
14.(2021·石家庄一模)阅读材科,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一系列战时的经济措施在战后没有得到调整,苏俄国内矛盾迅速激化经济生产陷入停滞。农民不堪越来越严厉的无偿征购,有意缩减生产:1920年的粮食产量只及1913年的一半,播种面积只及1913年的86%,1920年的エ业产值只及战前13.8%,人民生活困苦,连最起码的生活物品都非常缺乏。列宁敏锐地感受到了这一问题,及时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摘自龚勋《世界通史》
材料二:1927年在国际上掀起了反苏、反共浪潮,斯大林明白,没有重型机槭制业是不能打赢战争的。1927年12月,第十五次党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发展国民经济第五年计划的指示,要求大大加快经济发展速度。但是刚决定跃进就遇到了巨大障碍。1928年初,国家收购上来的粮食只有513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89万吨,即少收购了1/3以上。国家面临缺粮的威胁,更无法高速发展工业。同时国内农民和工人也大规模抵制经济政策。于是斯大林决定采取非常措施,强行收购粮食,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建设方式在具体实践中展现了其高效性,这也是其获得民众拥护的重要因素之
——摘编自《俄国(苏联)是怎样两起两伏的》
(1)材料一表明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的主要背景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斯大林为实现工业化采取的重大措施。
(3)上述材料和问题说明在该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15.(2021九下·长岭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国情不同,工业化的路径也不同。美国和苏联的工业化道路就各具特色。
材料一:美国工业化道路带有明显的美国特色。其经验主要有:第一,以农促工。美国依靠让农民广占耕地,以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来为工业化积累资本。由于耕地面积巨大而劳动力缺乏,1920年后拖拉机逐渐取代畜力,其农业开始走向机械化……农业的较快发展既为工业提供了市场,也促使农产品加工业一度成为美国的第一大制造业,而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工业部门,又为美国工业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有益于其顺利进行。第二,大力吸纳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劳动力……
——摘编自周宇《论欧美发达国家在工业化道路上的经验教训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二:作为苏联领导人之一的布哈林主张优先发展轻工业,用轻工业赚回来的资金建设重工业。对于实现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他主张本国节约。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苏联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1)据材料一,指出美国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经验。
(2)据材料二,围绕建设重工业的资金来源问题,布哈林和斯大林分别提出了什么主张?
(3)与美国不同,苏联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据材料二,这一策略是在怎样的国际环境下实行的?苏联采用什么经济体制保障了这一策略的实施?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分析】 据题干关键信息“苏联到卫国战争前タ,电站占全国固定动力设备的73%,工作机器的电气系数达到82%,修筑了几千千米铁路和开凿了运河等大型工程,在荒凉的东部建立了新的工业区”并结合所学,这反映了苏联工业化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工业化成就突出,D 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是对苏联工业化成就的简介,没有涉及商品经济繁荣、工农业协调发展、国际地位提高。 ABC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
【点评】 本题考查苏联两个五年计划。题干关键信息“苏联到卫国战争前タ,电站占全国固定动力设备的73%,工作机器的电气系数达到82%,修筑了几千千米铁路和开凿了运河等大型工程,在荒凉的东部建立了新的工业区”。
2.【答案】B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题意;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的“它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为苏俄人民指明走向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对各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指导意义”是对新经济政策实施重要大意义的阐述,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国家工业化,不符合题意;
D.农业集体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或语句,比如时间等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
3.【答案】A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A材料中涉及到对农业的税收,而且时间又符合新经济政策的时代,所以应该是用固定的粮食税来取代余粮收集制所导致的,选项A正确;
B食物配给制,是分配制度,不是税收制,排除;
C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有税收,所以不是余粮收集制,排除;
D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时期不是材料中的时代,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新经济政策,要求学生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特征来分析材料。
4.【答案】A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0年末,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逐渐平息。但是,工厂停工,农业生产急剧下降,饥荒流行。列宁经过调查后认为,必须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允许出租土地,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实行自由贸易;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因此:
A符合题意;BCD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苏联的新经济政策。难度较低,掌握新经济政策施行的时间、背景、内容及影响即可作答。
5.【答案】C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分析】 依据题干中苏联在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总产值比重变化示意图和所学知识,1928—1937年,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先后开展两个五年计划,大力开展工业化建设,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由48%上升到77%,这表明苏联已经由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国, C 正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1918—1920年的国内战争时期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国内战争结束后已经被新经济政策所取代, A 排除;
1921年列宁开始实行新政政策,使国民经济逐渐恢复,但是20年代末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 B 排除;
赫鲁晓夫上台执政始于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时间不符,D 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苏联两个五年计划的相关知识点。
6.【答案】D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A. 苏维埃政府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 ,不符合史实;
B. 社会主义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 ,不符合题意;
C.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上相同 ,不符合史实;
D.根据材料“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可知,材料反映了实施新经济政策后措施的调整,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策略具有灵活性,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7.【答案】C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1928年开始,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建设。农业集体化将农民的土地和其他的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在这一过程中农民利益收到损害,导致苏联农业发展相对滞缓。C正确;题干主题是农业生产,与苏维埃政权建设无关。A错误;
经济大危机仅仅发生于资本主义世界。B错误;
材料所涉及的时间范围是1931-1940年,不属于二战后。D错误。
综上故选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集体化将农民的土地和其他的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导致苏联农业发展相对滞缓。
8.【答案】C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出现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为了解决粮食问题,适应工业化需要,苏联进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开始大规模地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故C符合题意;
农业集体化运动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使苏联农业长期停滞不前。排除AB;
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造成农轻重产业比重失调,排除D。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了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9.【答案】C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分析】A. 是实施战时共产主义的结果 ,不符合题意;
B. 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结果 ,不符合史实;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28~1937年,苏联建成大型企业6000多个,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修建了几千千米铁路,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苏联的工业建设成就 , 为战胜法西斯奠定物质基础 ,故选项C符合题意;
D.带动了苏联农业高速发展,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苏联的成就,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0.【答案】B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A.农奴制度的废除,不符合题意;
B.表格中的时间信息是1920~1925年,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故选项B符合题意;
C.斯大林模式推动,不符合题意;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先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变化趋势,再结合其中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间段内发生的事件进行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1.【答案】D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分析】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通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开展五年计划,迅速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先进的工业国,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英法,跃居欧洲第一和世界第二位。
ABC三项解读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D项甲线是对工业的统计;甲、乙线变化的原因是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及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灵活运用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的相关史实。
12.【答案】C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分析】A.实行新经济政策,不符合题意;
B.完成农业集体化,不符合题意;
C.依据所学可知,1924年列宁逝世后,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努力奋斗。1928—1937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先后完成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工业总产值跃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大加强。因此据题干关键信息“1927年工业总产量42.1%”“1937年工业总产量77.4%”可知,计划经济模式下实现了工业化,故选项C符合题意;
D.发展模式僵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示意图,看懂示意图数据的变化,再结合其中的时间,分析变化的影响回答。
13.【答案】D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分析】据“苏、美、英、法四国1928~1936年工业生产指数变化趋势图”可知,④折线图工业发展不断迅速提高,反映了1928﹣1936年苏联工业生产指数变化趋势。苏联在1928﹣﹣1937年实行了两个五年计划,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重点发展重工业,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工业总产值迅速提高。因而题干④曲线最有可能反映的是苏联(俄)工业产值增减情况。A、B和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先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知道苏联这一时期的工业发展趋势,在来细心分析示意图,看懂这些折现的含义回答。
14.【答案】(1)苏俄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
(2)制定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
(3)领导人的作用。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由于一系列战时的经济措施在战后没有得到调整,苏俄国内矛盾迅速激化经济生产陷入停滞。农民不堪越来越严厉的无偿征购,有意缩减生产:1920年的粮食产量只及1913年的一半,播种面积只及1913年的86%,1920年的エ业产值只及战前13.8%,人民生活困苦,连最起码的生活物品都非常缺乏”的信息可知,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的主要背景是苏俄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
(2)依据材料二“1927年12月,第十五次党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发展国民经济第五年计划的指示,要求大大加快经济发展速度”“于是斯大林决定采取非常措施,强行收购粮食,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的信息,概括斯大林为实现工业化采取的重大措施是制定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
(3)上述材料和问题说明在该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因素是领导人的作用;
故答案为:(1) 苏俄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
(2) 制定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
(3)领导人的作用。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进行分析回答,注意一定要紧贴材料信息回答;
(2)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对这些语句进行概括回答;
(3)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看出这些措施能够实施的重要因素。
15.【答案】(1)以农促工;大力吸纳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劳动力。
(2)布哈林主张:轻工业为重工业提供资金;本国节约获取资金。斯大林主张:剥削农民为重工业提供资金。
(3)国际环境:处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中。 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弊端
【解析】【分析】(1)主要经验, 提取材料信息“美国工业化道路带有明显的美国特色。其经验主要有:第一,以农促工……第二,大力吸纳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劳动力”可知,美国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经验有以农促工;大力吸纳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劳动力;
(2)布哈林和斯大林分别提出的主张,由材料“作为苏联领导人之一的布哈林主张优先发展轻工业,用轻工业赚回来的资金建设重工业。对于实现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他主张本国节约”可知,布哈林主张轻工业为重工业提供资金,本国节约获取资金;由材料“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可知,斯大林主张剥削农民为重工业提供资金;
(3)第一小问国际环境,据材料“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可知,这 —策略是在处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中的国际环境下实行的。第二小问经济体制,结合所学,斯大林时期,苏联通过实施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在高度集中指令性计划下实现了工业化,同时用行政手段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因此体现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故答案为:(1)以农促工;大力吸纳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劳动力。
(2) 布哈林主张:轻工业为重工业提供资金;本国节约获取资金。斯大林主张:剥削农民为重工业提供资金。
(3) 国际环境:处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中。 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点评】(1)(2)属于同一类型,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细心读材料找出来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这类知识点,要注意理解,不能死记硬背。
1 / 1部编版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册历史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1·雅安)苏联到卫国战争前夕,电站占全国固定动力设备的73%,工作机器的电气系数达到82%,修筑了几千千米铁路和开凿了运河等大型工程,在荒凉的东部建立了新的工业区。这反映了苏联(  )
A.商品经济繁荣 B.工农业协调发展
C.国际地位提高 D.工业化成就突出
【答案】D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分析】 据题干关键信息“苏联到卫国战争前タ,电站占全国固定动力设备的73%,工作机器的电气系数达到82%,修筑了几千千米铁路和开凿了运河等大型工程,在荒凉的东部建立了新的工业区”并结合所学,这反映了苏联工业化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工业化成就突出,D 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是对苏联工业化成就的简介,没有涉及商品经济繁荣、工农业协调发展、国际地位提高。 ABC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
【点评】 本题考查苏联两个五年计划。题干关键信息“苏联到卫国战争前タ,电站占全国固定动力设备的73%,工作机器的电气系数达到82%,修筑了几千千米铁路和开凿了运河等大型工程,在荒凉的东部建立了新的工业区”。
2.(2021·河池)“它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为苏俄人民指明走向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对各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指导意义。”材料中的“它”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国家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
【答案】B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题意;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的“它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为苏俄人民指明走向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对各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指导意义”是对新经济政策实施重要大意义的阐述,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国家工业化,不符合题意;
D.农业集体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或语句,比如时间等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
3.(2021·自贡)阅读下图,造成苏俄(联)农民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实施固定粮食税 B.实行实物配给制
C.推行余粮收集制 D.实现农业集体化
【答案】A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A材料中涉及到对农业的税收,而且时间又符合新经济政策的时代,所以应该是用固定的粮食税来取代余粮收集制所导致的,选项A正确;
B食物配给制,是分配制度,不是税收制,排除;
C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有税收,所以不是余粮收集制,排除;
D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时期不是材料中的时代,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新经济政策,要求学生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特征来分析材料。
4.(2021·昆明)为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苏俄政府开始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  )
A.新经济政策 B.两个五年计划
C.赫鲁晓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答案】A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0年末,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逐渐平息。但是,工厂停工,农业生产急剧下降,饥荒流行。列宁经过调查后认为,必须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允许出租土地,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实行自由贸易;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因此:
A符合题意;BCD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苏联的新经济政策。难度较低,掌握新经济政策施行的时间、背景、内容及影响即可作答。
5.(2021·扬州)图6 为苏联在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总产值比重变化示意图。这表明(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起到积极作用
B.新经济政策使国民经济逐渐恢复
C.苏联已经由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国
D.赫鲁晓夫改革取得较为明显成效
【答案】C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分析】 依据题干中苏联在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总产值比重变化示意图和所学知识,1928—1937年,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先后开展两个五年计划,大力开展工业化建设,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由48%上升到77%,这表明苏联已经由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国, C 正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1918—1920年的国内战争时期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国内战争结束后已经被新经济政策所取代, A 排除;
1921年列宁开始实行新政政策,使国民经济逐渐恢复,但是20年代末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 B 排除;
赫鲁晓夫上台执政始于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时间不符,D 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苏联两个五年计划的相关知识点。
6.(2021·临沂)苏维埃俄国于1921年实施的新经济政策,内容包括: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这表明(  )
A.苏维埃政府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
B.社会主义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
C.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上相同
D.社会主义建设策略具有灵活性
【答案】D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A. 苏维埃政府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 ,不符合史实;
B. 社会主义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 ,不符合题意;
C.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上相同 ,不符合史实;
D.根据材料“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可知,材料反映了实施新经济政策后措施的调整,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策略具有灵活性,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7.(2021·南京)“初期的强制措施给农业生产造成了破坏,粮食总产量在1931-1932年出现下降,经历1933-1937年的增长,在1937年达到俄国历史上的最高点。从1938年又开始下降,1940年的总产量比1928年仅有10%的增长。”材料体现的是(  )
A.苏维埃政权的措施与意义 B.经济大危机的蔓延与缓解
C.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与效果 D.二战后苏联的改革与变化
【答案】C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1928年开始,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建设。农业集体化将农民的土地和其他的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在这一过程中农民利益收到损害,导致苏联农业发展相对滞缓。C正确;题干主题是农业生产,与苏维埃政权建设无关。A错误;
经济大危机仅仅发生于资本主义世界。B错误;
材料所涉及的时间范围是1931-1940年,不属于二战后。D错误。
综上故选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集体化将农民的土地和其他的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导致苏联农业发展相对滞缓。
8.(2021·攀枝花)苏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出现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为此苏联开始大规模地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由此可知,它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B.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C.服务于工业化需要 D.调整农轻重产业比重
【答案】C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出现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为了解决粮食问题,适应工业化需要,苏联进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开始大规模地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故C符合题意;
农业集体化运动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使苏联农业长期停滞不前。排除AB;
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造成农轻重产业比重失调,排除D。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了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9.(2021·黄石)1928~1937年,苏联建成大型企业6000多个,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修建了几千千米铁路,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苏联的工业建设成就(  )
A.是实施战时共产主义的结果 B.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结果
C.为战胜法西斯奠定物质基础 D.带动了苏联农业高速发展
【答案】C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分析】A. 是实施战时共产主义的结果 ,不符合题意;
B. 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结果 ,不符合史实;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28~1937年,苏联建成大型企业6000多个,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修建了几千千米铁路,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苏联的工业建设成就 , 为战胜法西斯奠定物质基础 ,故选项C符合题意;
D.带动了苏联农业高速发展,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苏联的成就,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0.(2021·百色)下表为1920年和1925年苏俄(联)粮食等部分经济指标,造成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20年 1925年
粮食(万吨) 4.519 95.7
牛(万头) 2.250 102.5
猪(万头) 1.750 104.3
A.农奴制度的废除 B.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C.斯大林模式推动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答案】B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A.农奴制度的废除,不符合题意;
B.表格中的时间信息是1920~1925年,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故选项B符合题意;
C.斯大林模式推动,不符合题意;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先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变化趋势,再结合其中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间段内发生的事件进行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1.(2021·河北模拟)对下图中甲、乙线及导致甲、乙线数据变化原因的判断,都正确的是(  )
1925~1932年苏联经济(工业、农业)数据表
单位:亿卢布
A.乙线是对农业的统计;甲、乙线变化的原因是新经济政策和苏联模式
B.甲线是对农业的统计;甲、乙线变化的原因是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C.乙线是对工业的统计;甲、乙线变化的原因是新经济政策和苏联模式
D.甲线是对工业的统计;甲、乙线变化的原因是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答案】D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分析】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通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开展五年计划,迅速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先进的工业国,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英法,跃居欧洲第一和世界第二位。
ABC三项解读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D项甲线是对工业的统计;甲、乙线变化的原因是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及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灵活运用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的相关史实。
12.(2021·柳江三模)下图为苏联工业总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变化示意图,此示意图说明苏联(  )
A.实行新经济政策 B.完成农业集体化
C.实现了工业化 D.发展模式僵化
【答案】C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分析】A.实行新经济政策,不符合题意;
B.完成农业集体化,不符合题意;
C.依据所学可知,1924年列宁逝世后,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努力奋斗。1928—1937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先后完成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工业总产值跃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大加强。因此据题干关键信息“1927年工业总产量42.1%”“1937年工业总产量77.4%”可知,计划经济模式下实现了工业化,故选项C符合题意;
D.发展模式僵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示意图,看懂示意图数据的变化,再结合其中的时间,分析变化的影响回答。
13.(2021九下·南昌月考)如下图是苏、美、英、法四国1928﹣1936年工业生产指数变化趋势。图中某条折线反映了苏联工业生产指数变化的趋势,这条折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D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分析】据“苏、美、英、法四国1928~1936年工业生产指数变化趋势图”可知,④折线图工业发展不断迅速提高,反映了1928﹣1936年苏联工业生产指数变化趋势。苏联在1928﹣﹣1937年实行了两个五年计划,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重点发展重工业,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工业总产值迅速提高。因而题干④曲线最有可能反映的是苏联(俄)工业产值增减情况。A、B和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先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知道苏联这一时期的工业发展趋势,在来细心分析示意图,看懂这些折现的含义回答。
二、材料分析题
14.(2021·石家庄一模)阅读材科,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一系列战时的经济措施在战后没有得到调整,苏俄国内矛盾迅速激化经济生产陷入停滞。农民不堪越来越严厉的无偿征购,有意缩减生产:1920年的粮食产量只及1913年的一半,播种面积只及1913年的86%,1920年的エ业产值只及战前13.8%,人民生活困苦,连最起码的生活物品都非常缺乏。列宁敏锐地感受到了这一问题,及时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摘自龚勋《世界通史》
材料二:1927年在国际上掀起了反苏、反共浪潮,斯大林明白,没有重型机槭制业是不能打赢战争的。1927年12月,第十五次党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发展国民经济第五年计划的指示,要求大大加快经济发展速度。但是刚决定跃进就遇到了巨大障碍。1928年初,国家收购上来的粮食只有513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89万吨,即少收购了1/3以上。国家面临缺粮的威胁,更无法高速发展工业。同时国内农民和工人也大规模抵制经济政策。于是斯大林决定采取非常措施,强行收购粮食,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建设方式在具体实践中展现了其高效性,这也是其获得民众拥护的重要因素之
——摘编自《俄国(苏联)是怎样两起两伏的》
(1)材料一表明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的主要背景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斯大林为实现工业化采取的重大措施。
(3)上述材料和问题说明在该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答案】(1)苏俄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
(2)制定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
(3)领导人的作用。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由于一系列战时的经济措施在战后没有得到调整,苏俄国内矛盾迅速激化经济生产陷入停滞。农民不堪越来越严厉的无偿征购,有意缩减生产:1920年的粮食产量只及1913年的一半,播种面积只及1913年的86%,1920年的エ业产值只及战前13.8%,人民生活困苦,连最起码的生活物品都非常缺乏”的信息可知,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的主要背景是苏俄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
(2)依据材料二“1927年12月,第十五次党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发展国民经济第五年计划的指示,要求大大加快经济发展速度”“于是斯大林决定采取非常措施,强行收购粮食,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的信息,概括斯大林为实现工业化采取的重大措施是制定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
(3)上述材料和问题说明在该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因素是领导人的作用;
故答案为:(1) 苏俄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
(2) 制定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
(3)领导人的作用。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进行分析回答,注意一定要紧贴材料信息回答;
(2)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对这些语句进行概括回答;
(3)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看出这些措施能够实施的重要因素。
15.(2021九下·长岭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国情不同,工业化的路径也不同。美国和苏联的工业化道路就各具特色。
材料一:美国工业化道路带有明显的美国特色。其经验主要有:第一,以农促工。美国依靠让农民广占耕地,以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来为工业化积累资本。由于耕地面积巨大而劳动力缺乏,1920年后拖拉机逐渐取代畜力,其农业开始走向机械化……农业的较快发展既为工业提供了市场,也促使农产品加工业一度成为美国的第一大制造业,而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工业部门,又为美国工业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有益于其顺利进行。第二,大力吸纳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劳动力……
——摘编自周宇《论欧美发达国家在工业化道路上的经验教训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二:作为苏联领导人之一的布哈林主张优先发展轻工业,用轻工业赚回来的资金建设重工业。对于实现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他主张本国节约。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苏联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1)据材料一,指出美国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经验。
(2)据材料二,围绕建设重工业的资金来源问题,布哈林和斯大林分别提出了什么主张?
(3)与美国不同,苏联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据材料二,这一策略是在怎样的国际环境下实行的?苏联采用什么经济体制保障了这一策略的实施?
【答案】(1)以农促工;大力吸纳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劳动力。
(2)布哈林主张:轻工业为重工业提供资金;本国节约获取资金。斯大林主张:剥削农民为重工业提供资金。
(3)国际环境:处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中。 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弊端
【解析】【分析】(1)主要经验, 提取材料信息“美国工业化道路带有明显的美国特色。其经验主要有:第一,以农促工……第二,大力吸纳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劳动力”可知,美国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经验有以农促工;大力吸纳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劳动力;
(2)布哈林和斯大林分别提出的主张,由材料“作为苏联领导人之一的布哈林主张优先发展轻工业,用轻工业赚回来的资金建设重工业。对于实现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他主张本国节约”可知,布哈林主张轻工业为重工业提供资金,本国节约获取资金;由材料“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可知,斯大林主张剥削农民为重工业提供资金;
(3)第一小问国际环境,据材料“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可知,这 —策略是在处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中的国际环境下实行的。第二小问经济体制,结合所学,斯大林时期,苏联通过实施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在高度集中指令性计划下实现了工业化,同时用行政手段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因此体现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故答案为:(1)以农促工;大力吸纳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劳动力。
(2) 布哈林主张:轻工业为重工业提供资金;本国节约获取资金。斯大林主张:剥削农民为重工业提供资金。
(3) 国际环境:处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中。 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点评】(1)(2)属于同一类型,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细心读材料找出来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这类知识点,要注意理解,不能死记硬背。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