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树和天空
特朗斯特罗姆
作者介绍
特朗斯特罗姆(1931-2015),瑞典诗人,1954年发表诗集《17首诗》,轰动诗坛,他一生共发表诗歌 200余首,在201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他以凝炼、简洁的形象,以全新视角带我们接触现实”。他善于从日常生活入手,把有机物和科学结合到诗中,把激烈的情感寄于平静的文字里,被誉为当代欧洲诗坛最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
写作背景
1931年4月15日,特朗斯特罗姆出生于斯德哥尔摩。三岁时,父母离婚,和母亲一起在斯德哥尔摩长大。而斯德哥尔摩群岛上的环境是他诗歌的一个重要起点。他很早就对地理和科学,特别是昆虫学产生了兴趣。十几岁时,对艺术表现出兴趣,开始弹钢琴,并很快接触诗歌。在他的诗中,生活世界与大自然向来关系密切,无须附加理智的连接,生活世界本身就是自发地发生的、具有大自然特征的显现过程;自然本身就需要一个世界才能来照面,自然立足于存在的实体,共在于人们生存的世界,与人们神秘的想象力。
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的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895年创立的奖项。 在世界范围内,诺贝尔奖通常被认为是所有颁奖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
诺贝尔奖最初分设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等五个奖项,于1901年首次颁发。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该奖于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奖以“诺贝尔奖基金会”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六个领域对人类做出最重大贡献的人。截止至2019年,诺贝尔奖共授予了919位个人和24个团体,这其中4位个人以及1个团体(联合国难民署)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1个团体(红十字会)曾三次获得诺贝尔奖,故总计923次授予个人、27次授予团体。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
题 解
标题运用了隐喻手法。树立足于大地的同时又指向天空,它诠释了生命的深度与高度。但是人们埋头于对土地的耕耘与掘进,却渐渐忽略了头顶上还有着的那片令人震撼和心悸的星空,忘记了对未知的渴望、对神秘的欣赏、驻足静观与默想等,更忘记了对宇宙纯美的惊叹。
朗读全诗
请用“/”给全诗标明朗读节奏。
一棵树/在雨中/走动
在倾洒的灰色中/匆匆走过/我们身边
它有急事。/它汲取/雨中的生命
就像/果园里的/黑鹂
雨停歌。/树/停下脚步
它/在晴朗的夜晚/挺拔地静闪
和我们一样/它/在等待/那瞬息
当雪花/在空中/绽开
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节:描写、感受一棵在雨中走动的树。
第二节:描写、感受一棵夜晚静穆的树。
研读课文
1、“一棵树在雨中走动/在倾 洒的灰色中匆匆走 过我们身边”展开了怎样的意境 诗人是采用怎样的 手法来描绘的
①展开了奇异生动的意境。想象 这是一个深 秋,秋雨斜飞,诗人被一个在雨中疾走的人打 动了,打动诗 人的还有雨中的树。灵感之翼飞翔起来。
②诗人采用了视幻如真的写作手法,把这棵树当作一个雨中疾走的人一样来描写。树虽然每天和我们在一起,但它们完全有另外的梦想,这棵树似乎要急 离开这灰色 的场景。
2、“它有急事。它汲取雨中的 生命/就像果园里 的黑鹂”,这几句有什么深刻含意
①在特朗斯特罗姆的视野里,一切都改 变了,树匆 匆走动,人们停立在树走开的位置上(那也是诗人的位置)。而树又像鸟儿那样从雨中汲取生命。
② 这在雨水中 匆匆行走的形象,突然给世界带来了一种新的 秩序,事物 之间联系的神秘性显现出来。
③在这里,诗人隐喻了现代人的思维习惯的呆板和他们精神世界的困顿。
3、诗人最后写 道“和我们一样它 在等待那瞬息 当雪花在空中绽开 这几句应该如何 理解
从雨中一下路 挑到雪花,诗人以这样壮所 雨的句子骤然结束了全诗。诗人歌颂的是不停地追寻着生命的四季轮 回,无论是雨,还是雪,既是现实世界也是梦想。它好像是另外一个时辰了,但 它已经离我们不远。
4、《树和天空》中的“我们”是 个怎样的角色 请简要分析。
“我们”在这里只是作为一个旁观 首、见证人、陈述个同路人。而“我”(如果可以这样推测诗人的话)则更是仅仅作为“我们”的一个代言人 而已,仅仅是目睹了自然生命律动的一个记录员。(然而这里并不是要走向另一个极端去重树轻人,只是因为自然 只以其存在表示 自己,而人还有使用文字的能力)树 在这里有行动 (“走”)、有计划(“有急事”)有对生命自 它自为的争取与 充盈,甚至还有着它的宗教般的静观和又 于未来一种唯 美的期待。
5、如何理解这首诗歌”树”这一意象?
诗人选择“树”作为观照对象,更多的还在于树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包括树丰富的生态和文化蕴含。作为生物,树是立足于大地同时又指向天空的最隆重和充分的表示。它对生命应有的在地下的深度以及永无止境的向上的高度都做了最为坚实而高贵的展览和诠释。于是,树连接了大地与天空,此岸与彼岸,现世与终极——是树,让我们看清了自身的位置和应有的走向。
6、这首诗的前后两节有着怎样的关系?
这首诗的前后两节有着层次与境界上的相承与递进。前者主动,后者主静。前者充溢着生命的搏击与律动,启示着自然间一种积极向上的活力。而当“雨歇了”,世界便进入一种行动后的安宁、强力后的静谧。那曾因为争取而匆匆走过的躯体,也终于有了夜空下神圣而静穆的“挺拔”闪现。虽然那“挺拔”的姿势只是一次“闪现”,虽然“等待”的只是一个“瞬间”,但是存在的意义不就是在那无休止的搏动中一次又一次地追逐那一层高过一层的瞬间化境吗?
7、诗的最后写树与“我们”都在等待“雪花在空中绽开”,那么,“雪花”在这里有什么寓意?
“雪花”在这里有着丰富的含义。作为冬天的象征,它预示着寒冷,然而它又恰恰突显生命的强大意志。另外,“雪花”也象征着一个洁白澄净的纯美境界,一种超越了世俗功利,摆脱了欲望和俗物的牵绊,万物融和无间、和谐共存的世界。
8、本诗最显著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拟人。作者将一切都拟人化了。树怎么会走动?怎么会停下脚步?其实明明是人在走动,人在某一刻停下了脚步。这样写,就让整个林子披上了一层神秘的罩纱,一下子将夜雨中林子的寂静及一种看不见的生长(树木在雨中汲取生命),都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中心思想
《树和天空》主要探讨自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诗歌中,“树和天空”的关系,寓示着存在(人与自然)与无限、与永恒的关系。诗歌通过对树和雨的描写,构成了朦胧、优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生生不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的奇迹等多层次的思考,给读者以启迪。
写作特点
1、以简单的意象构建微妙的意境。
构建起或动态十足或宁静神秘的意境。
2、以独特的视角展示深刻的思索。
这首诗的视角,虽从“树”落脚,却又能反诸人类自身,体现着人类更深刻的关怀意识。
3、以凝练的语言呈现广阔的世界。
诗歌虽然短,却有着广阔的容量,植物的魔幻力,灵魂的丰富性,以及音乐的魅力,使读者在灰色的秋雨中领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1、诗人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写树和大自然,有什么好处?
诗人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写树和大自然,角度新颖,使诗人与树的视角发生转移,树的走动其实是诗人在树林中走动。树如同无言的智者,把诗人瞬间的感受表达了出来。诗人感受到了人生的匆忙,而过天晴,树林静谧,这优美的情景,又让诗人的内心更加宁静,焕发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合作探究
2、有人认为《树和天空》中融会了宇宙间互相谐和与默契的情怀。请谈谈你的看法。
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树的意象不只是匆忙的人生和对美的期待,还传达了诗人的感悟:宇宙间事物是互相谐和与默契的。树在“灰色”的雨中也依然可以“汲取生命”,黑鹂也在园子里乐观、欢愉地生活。在这里,雨天与晴天,春夏与秋冬,事物间没有冲突的理由。阳光或者雨露,阴晴还是雨雪,物类间并没有相互冲突的必然理由,因为默认了这是一种宇宙规律。甚至,对此还应持有迎取的态度,迎取象征严冬的雨雪、迎取顽强精神、迎取纯美。这正是宇宙间的谐和与默契。
3、在古今中外多如牛毛写“树”的诗作里,特朗斯特罗姆的这首《树和天空》不得不令人叹为观止。特朗斯特罗姆是营造意境的大师。《树和天空》的意境似乎也有点儿朦胧,仿佛关联着多方面的主题,对此,你如何理解?
观点一:树是诗中的意象,它立足于大地,同时又指向天空,它诠释了生命的深度与高度
观点二:这里运用了隐喻,人们埋头于对土地的耕耘与掘进,却渐渐忽略了头顶上还有着那片令人震撼和心悸的星空,忘记了对未知的渴望、对神秘的欣赏,忘记了驻足静观与默想,更忘记了对宇宙纯美的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