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1张PPT。《汉武大帝》主题曲第15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秦始皇汉武帝播放休养生息:指统治者不搞劳民伤财、严刑酷法的统治,改以宽刑薄赋的政策,保养民力,增殖人口,以达到恢复和发展生产的目的。西汉初年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秦末连年争战对经济造成的严重破坏,给汉初经济带来萧条。
想一想吸取秦朝暴政灭亡的教训。
材料一:(汉文帝)曰:“农,天下之本,其开籍田,朕亲率耕。” —《史记.孝文本纪》
材料二:(汉景帝)曰:“农,天下之本也,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 —《汉书》
问:汉文帝、汉景帝时重视什么?采取什么措施?因而汉初出现了怎样的局面?农业 、奖励耕作、提倡节俭、降低徭役赋税文景之治文景之治: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经济恢复发展 。
文景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此后,我国历史出现许多盛世的局面:如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
走进汉武帝 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年),于公元前140年即位后,他就在文景之治的基础上,施展雄才大略,使国家的统一事业得到巩固和发展,把西汉王朝推向到一个强盛时期。烦恼一:我用哪种思想来治理国家最好呢?法家儒家道家道家儒家那同学们想像一下他们回说什么?
法家学者,他会说:
道家学者,他会说:
儒家学者,他会说:法家代表 陛下万岁!用道家思想来治国最好,先帝们一直用道家思想治国,才有今天的成就。既然道家的思想这么好,那就继续采用。 道家代表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道家思想让人们没有约束,会说三道四。法家思想太残酷,不能体现皇上的爱民之心。用儒家思想治国,既体现皇上的仁慈,又教化了百姓。儒家代表董仲舒一、“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含义
具体措施
影响
董仲舒“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含义:排斥和抑制其它学说,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保证了独尊儒术的推行任用精通儒学的人为官让地方为中央推荐贤良的人才
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中央设立太学,学习儒学优秀者为官,地方设立官学,儒家思想培训官员。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历史影响:从此,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这种情况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秦始皇与汉武帝对待儒家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为了统一思想,加强中央集权
二、汉武帝削弱封国势力烦恼二:在思想统一了,政治上,怎样才能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解除他们对中央的威胁,加强中央的权力?
汉武帝采纳大臣主父偃 的建议,颁布推恩令材料一: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乘,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制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二、削弱封国的势力材料二、中山靖王刘胜的葬衣——金缕玉衣这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呢? 汉初诸侯王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晁
错汉景帝削藩令七
国
之
乱周亚夫 景帝依靠周亚夫平定了七国之乱。平定叛乱后,但是王国问题依然有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呢?谁向汉武帝提出什么样的建议?
大臣主父偃 颁布推恩令什么是“推恩令”?推恩令的内容中央诸侯诸侯中央诸侯侯侯诸侯诸侯郡管理规定诸候王除了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后,还可以推“私恩”,把王国封地分给其他子弟,皇帝封这些子弟为侯。新封的侯国归中央直接管辖的郡管理。
推恩令后 皇帝侯侯侯侯
郡诸侯王诸侯王 中央政府
汉武帝:推恩令(作用)1、削弱诸侯王封国势力;
2、维护国家的统一;
3、加强了中央集权推恩令之“妙”? 汉武帝没有费一兵一卒就巧妙的解决了王国问题。诸侯国危机消除了,当时京城的有些百官和皇族时不时的干些违法犯忌的事情,这些都使我不安。怎样才能了解官员和王族的动向,使他们忠诚自己和不敢贪赃枉法、欺下瞒上呢?
烦恼三:三、加强监察制度汉武帝时期的监察制度表皇帝(中央)刺史刺史刺史刺史刺史刺史刺史刺史刺史刺史刺史刺史刺史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部地方 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责监督地方官员,并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富司隶校尉刺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恩令
削弱封国势力
强化监察制度 汉武帝1、使中央集权空前增强。
2、大一统帝国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有人说秦始皇功劳比汉武帝功劳大,也有人说汉武帝功劳比秦始皇功劳大,你是怎么看的?秦始皇汉
武
帝有人说秦始皇功劳比汉武帝功劳大,也有人说汉武帝功劳比秦始皇功劳大,你是怎么看的? 其实他们的功绩各有千秋:秦始皇结束国家统一局面,开创中央集权制度,而汉武帝巩固和发展中央集权制度,他们采取的制度都能促进国家事业的发展,并且这些制度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都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课堂小结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
政治:
思想:
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强化监察制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自我测评1、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正统思想开始于(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2、汉武帝雄才大略,他在位时间,颁布“推恩令”,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排除异己 C.放权于诸侯国 D.平定叛乱
3、为了加强监察制度,汉武帝在中央设置的机构是( )
A.太尉 B.御使大夫 C.刺史 D.司隶校
AD D 4、汉武帝巧妙削弱封国势力的举措是( )
A.颁布“推恩令”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实行盐铁专营 D.统一铸造五铢钱
5、电视剧《汉武大帝》热播后,人们对汉武帝的文韬武略有了了解,汉武帝治国的指导思想主要是( )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6、“惜秦王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其中“汉武”最主要的功绩是( )
A.创立中央集权 B.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
C.巩固大一统局面 D.统治期间出现文景之治CCA7、在中国历史上,国家大一统的观念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基础,这种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始于( )
A.炎黄部落联盟的组成 B.尧舜时期“天下为公”的传说
C.儒家思想的影响 D.秦汉巩固统一国家的措施
D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格局[北师大版]
长安实验中学 王道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西汉的建立者、都城、和简要经过。了解休养生息的含义和文景之治的原因、主要措施及统治效果。知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含义,了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史实,进一步探讨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为正确评价汉武帝做必要的史实积累
2.思考“推恩令”巧妙在哪里?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教科书,提取教科书和其他资料中的有效历史信息,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初步掌握用比较的方法对比“秦皇汉武”对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异同及对历史产生的影响。教师通过多种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合作学习的能力,加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并增强历史想象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是适应了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统一国家的巩固起到决定作用。了解和认识到汉武帝推行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最终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多年的思想基础。认识到汉武帝大一统是两汉时期的顶点。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在一定的史实基础上了解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及对汉武帝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历史功绩的评价。
难点:比较“秦皇汉武”对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异同,使学生理解秦皇汉武并称的原因。
教学流程设计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汉武大帝》的主题曲,问:这部电视剧是哪部电视剧的饿主题曲啊?学生:是《汉武大帝》。教师:这部电视剧是讲述汉武帝54年的统治历程,他把西汉推向一个强盛时期。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烘托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中去。
讲授新课:教师: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历史去认识汉武帝,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格局,接着展示图片要求同学们猜一猜哪张是秦皇,哪张是汉武?设计意图是正确认识秦皇与汉武的画像,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又接着问:西汉是汉武帝建立的吗?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思考。有的学生会说是,有的学生不是。
一、西汉的建立
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有关西汉建立问题,然后教师总结并出示汉高祖的图片,教师:汉高祖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这时要求学生看《汉初无为而治》视频回答。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回答的兴趣和观察能力。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二、文景之治
讲到文景之治时,我就问学生到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国家经济出现什么局面呢?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时展示出汉文帝和汉景帝的画像,让学生对他们有所印象,于是我先介绍他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就出示材料题给他们回答,设计意图是培养他们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回答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整理知识的能力)教师总结,并且做知识拓展:
文景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此后,我国历史出现许多盛世的局面:如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
三.走进汉武帝
教师: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年),于公元前140年即位后,他就在文景之治的基础上,施展雄才大略,使国家的统一事业得到巩固和发展,把西汉王朝推向到一个强盛时期。那么汉武帝是怎么施展雄才大略呢?学生回答:把各地学者召集到长安,询问治国的方法。那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回说什么?
法家学者,他会说:
道家学者,他会说:
儒家学者,他会说: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学生说了后,接出示三家学派的观点,那么这时汉武帝出现的烦恼是什么?
烦恼一:我用哪种思想来治理国家最好呢?学生回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接着展出董仲舒的画像,使学生对他有所认识,并列出几个问题要求学生阅读教材75页红字第一段内容回答。如: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含义是什么?2.为了保证了独尊儒术政策的推行,采取哪些具体措施?3. 对中国历史产生什么影响?(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教材中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教师问: 汉武帝统一思想的方式与秦始皇有何不同。二者相比哪个更好?
设计意图: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不同做法,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更加准确地认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汉武帝的烦恼之二: 在统一思想后,如何解决政治上的王国问题的解除他们对中央的威胁,加强中央的权力?学生回答:削弱封国势力 教师:汉武帝出现的王国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早在汉高祖时期就出现了,就一直遗留到汉武帝时期,请问:为什么王国问题会一直遗留下来?要求学生思考,在思考过程中,我出示了两则材料要求回答.( 设计意图是培养他们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从 两则材料说明汉初诸侯王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接着说:所以当时汉景帝大臣晁错就向汉景帝提出削藩的建议,汉景帝采纳以后呢,就导致七国叛乱.(用图片展示出来,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知识的印象,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师:平定叛乱后,但是王国问题依然有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呢?所以汉武帝即位后,为了彻底的解决王国问题,他是如何解决的? 要求分小组讨论(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分组的作用,通过讨论引出学生论从史出,允许学生个性发展,提出合理存在观点)教师:我们来看一课本: 汉武帝采纳大臣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这时设计几个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回答回答:1.什么是“推恩令”?2.推恩令起到哪些作用?3.推恩令之“妙”在哪里?学生回答后,教师用一些图片加以解释.(设计意图锻炼学生从教材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教师:诸侯国危机消除了,我们今天的主人公汉武帝就能安安稳稳地睡个好觉了吗?如果各地有不服从命令的官员,汉武帝怎么知道呢?(设计意图:起过渡作用)
汉武帝的烦恼之三:诸侯国危机消除了,当时京城的有些百官和皇族时不时的干些违法犯忌的事情,这些都使我睡个好觉吗。怎样才能了解官员和王族的动向,使他们忠诚自己和不敢贪赃枉法、欺下瞒上呢?学生回答:——强化监察制度
教师:设计两个问题要求学生去回答(设计意图锻炼学生从教材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问题1:汉武帝是如何强化监察制度的呢?
问题2:司隶校尉和刺史的职能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问: 汉武帝采取这些措施起到什么作用?这时利用课件展示出秦、西汉疆域图.要求学生根据看书并结合这两张图来回答问题(培养学生从图片获取信息的能力及培养学生综合思考能力)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四、讨论题
有人说秦始皇功劳比汉武帝功劳大,也有人说汉武帝功劳比秦始皇功劳大,你是怎么看的?
五、课堂小结
六、自我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