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学习难点】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纪昀(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
他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本文选自他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该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
【学习过程】
一、导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生齐读,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文言文,它同样强调了实践的重要。
(二)基础感知:
1.本文作者 ,字 ,是 朝的 、 家,也是《 》的总篡官。
2.本文选自《 》一书,这是一部 小说,全书主要记述 ,其中也有不少 。
3.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圮( ) 募( ) 棹( ) 杮( ) 湮( ) 啮沙( ) 溯流( ) 欤( ) 曳( ) 铁钯( ) 臆断( )
4.朗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5.对照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1)结合课下注解弄懂课文意思
(2)小组内互相释疑
(3)小组内串译课文
6.解释下列加点字
山门圮于河 二石兽沉焉
棹数小舟 曳铁把
是非木柿 湮于沙上
不亦颠乎 啮沙为坎穴
反溯流逆上 可据理臆断
7.古今异义
阅十余岁 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
盖石性坚重 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但知其一 古义: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是非木杮 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求之下流,固颠 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啊
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8.一词多义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众服为确论
之一老河兵闻之
其反激之力
9.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④特殊句式
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倒装句:当求之于上流
省略句: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二、堂测
翻译下列句子。
山门圮于河 译:
二石兽并沉焉 译:
尔辈不能究物理。 译: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
遂反溯流逆上矣 译: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纪昀(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
他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本文选自他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该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
【学习过程】
一、导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重点积累了文言字词,并梳理了文章内容。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句读。教师提问文言知识,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课堂探究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对于落入水中的石兽,人们提出了几种方法,理由和结果分别是怎样的?请大家根据内容填写下面表格。
寻找方法 人物 寻找的地点 理由 结果
第一种 寺僧 原地水中 不可得
第二种 寺僧 顺流而下 以为顺流下矣 无迹
第三种 讲学 家 原地沙下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失败
第四种 老河兵 求之于上流 石性坚_____。 遂反溯流逆上矣 果得于数里外
3.文中两次写道了笑:“讲学家闻之笑之”、“老河兵闻之又笑之”,这两次“笑”各有什么含义?
4.文中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各自表现出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5.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
6.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怎样理解这句话?
三、堂测堂练
翻译下列句子。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