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话牦牛
黄牛
雪域壮汉
一起来找不同(外形特征)
牦牛
黄牛
皮毛更厚实
四肢更短小粗壮
御寒
01|地理位置
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以南
横断山脉以西
把青藏地区的范围圈画出来
为什么青藏地区相较于同纬度地区气温更低?
请暂停视频30秒
说出青藏地区的年平均气温范围是
-5℃ —— 5℃
因高而寒
平均海拔4000m以上,地形类型以高原为主
青藏地区 高寒
青藏地区高寒畜牧业的常见畜种
牦牛
藏山羊
藏绵羊
青藏味道
牦牛肉
酥油茶
(主要成分:牦牛乳)
青稞酒
糌粑(青稞+酥油)
青藏味道 农业
青稞
请同学们暂停视频30秒,思考:要想在青藏地区生存下来,青稞的生活习性上应该具有哪个特点?
耐寒
青稞
水稻
喜高温
幼苗发芽最适温度28~32℃
耐寒作物
需要较强光照。需水量大
小麦
温带作物,
小麦发芽最低温度为1~2℃
青藏味道 农业
思考,水稻和小麦哪个更适合种植在青藏地区
青藏味道 农业
探讨:为什么青藏地区的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
1.海拔低,气温较高
2.有河流流经,灌溉水源充足
河谷农业
青藏地区种植业主要分布在哪里?
藏南谷地
温室大棚、太阳能利用助力青藏地区农业高质发展
高原之舟
思考:为什么牦牛会成为藏民们常用的运输工具
青藏地区高寒的自然环境使其道路建设十分困难
1951年后逐步完善的青藏地区公路网
思考:
你认为青藏铁路修建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你能不能想到办法尝试解决它?
青藏地区 高原之舟
550公里
连续多年冻土区
82公里
不连续多年冻土区
青藏铁路 冻土困扰
高架桥
青藏铁路 高寒缺氧
大气含氧量低于252.1g/m3,人便会出现缺氧反应
青藏铁路 高寒缺氧
青藏铁路的修路工人在高压氧舱吸氧
青藏铁路列车配备制氧装置
青藏铁路 地形复杂
地形起伏大
青藏铁路 地形复杂
修隧道
架桥
铁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活动区域,沿途修建了33个野生动物迁徙的通道。路基附近进行了草皮移植
青藏铁路 生态保护
青藏地区 生态环境脆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垃圾中觅食的牦牛
三江源保护区贵南县的黄沙头防沙固沙点
牦牛
青藏地区
生活
平均海拔高
因高而寒
高寒的青藏地区
高寒畜牧业
河谷农业
农业
主要畜种
高原之舟
传统交通工具
公路(汽车)
铁路(火车)
为保护美丽和谐的青藏地区一起努力
谢谢《青藏地区》教学设计
课题 青藏地区
教材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下册》 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年11 月
设计者
学校
联系方式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 本节课在新课程核心理念的指引下,基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立足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的学科特征,以丰富的视频、直观的图片,利用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发现地理问题和现象,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使学生了解基本的地理学习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应对现实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的问题时,有初步的解决思路。 理论依据: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建构学习理论 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
教学背景分析
课标要求: 本节课为湘教版八年级下册《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中一小节,课程标准共两条: 1).在地图上指出青藏地区的范围,比较四大地理单元的自然地理差异; 2).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对课标的理解: 1).在地图上指出青藏地区的范围,比较四大地理单元的自然地理差异; 本条课标行为条件是“在地图上”,要求在自然地理环境学习中提供足够的地图素材;行为动词是“指出、比较”认知内容为“青藏地区的范围、四大地理单元的自然地理差异”,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材料提取地图信息,归纳地理内特征,结合所学习过的知识进行系列对比。 2).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本条课标行为条件是“用事例”,行为动词是“说明”认知内容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行为条件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提供足够的生活事例作为教学素材,“说明”属于较高层次要求,学生很就生活事例进行简单分析。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教学素材的选取要尽量做到生动、具体、形象、直观,不能远离生活,更不能凭空讲授。 教学内容分析: 青藏地区属八下中的一小节,重点讲述青藏地区该自然地理单元的基本情况,主体内容不多,难度相对较低,但教材原有内容知识性描述较多,是基于前面四大地理单元学习的具体分析,对学生更好理解区域地理学习有着重要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对象是八年级下学期学生,经过一年半的地理系统学习,尤其是七下的世界区域地理及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通过地图认识区域单元的基础方法,能尝试概括自然地理环境基本特征,能尝试通过递进设问的方法分析简单地理现象。 初中学生的地理学习仍偏向于感性学习,理性分析具有一定难度,通过现象去解释现象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其学习过程也需要丰富的影像材料激发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本节课将提供大量的直观的图文材料,尽量减少文字阅读任务,以求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问题探究法、讲授法、演示法、比较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PPT、视频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找出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 2.通过地图说出青藏地区地形地势特点,认识其“高”的自然环境特征。 3.运用图表说出青藏地区气候特征,认识其“寒”的自然环境特征。 4.结合事例说出青藏地区居民如何在高寒自然地理环境下开展生产生活。 教学重点: 1.在地图上找出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 2.结合事例说出青藏地区居民如何在高寒自然地理环境下开展生产生活。 教学难点: 结合事例说出青藏地区居民如何在高寒自然地理环境下开展生产生活
教学流程示意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1.先后展示潮汕牛肉火锅及其“原材料”黄牛的照片 随后同一页PPT展示牦牛与水牛的照片 设问1:请同学们观察牦牛与黄牛的外形特征差异? 设问2:牦牛较黄牛皮毛更多,四肢更粗,表现出很强的耐寒性,那牦牛生活在我国哪一地理单元呢(青藏地区)。 答:青藏地区是牦牛的故乡,牦牛是青藏地区的重要畜种,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近青藏地区。观察材料,总结内容,举手发言吸引学生兴趣,引出本节课主人公“牦牛”,通过其外形特征上表现出来的耐寒特质,给同学们留下青藏地区寒的初步印象 主题探究读中国年均温分布图,判读青藏地区年均温范围及其与同纬度地区气温差异。同时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气温差异。 得出青藏地区“因高而寒”的重要地理环境特征阅读年均温分布图,提取图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认识青藏地区因高而寒的重要特征考察同学们的读图能力,帮助同学们理解青藏地区因高而寒的重要特征知识点讲述继续以牦牛为切入口,介绍讲述青藏地区高寒自然地理环境下的高寒畜牧业(都有着厚实的皮毛以御寒)通过高寒畜牧业理解人类如何因地制宜生产生活 新内容导入以牦牛肉干作为青藏地区牧民们的重要食物为切入点,介绍讲解青藏地区的种植业继续以牦牛为引线,带领同学们学习青藏地区的种植业课堂思考通过认识青藏地区重要粮食作物—青稞,结合小麦、水稻生长习性,思考小麦与水稻哪个更适合种植在青藏地区?(显然是小麦)结合材料分析青藏地区适宜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考察学生读材料进行简单生活应用的能力提升思考青稞与小麦虽然都是耐寒作物,但藏民们种植时仍需认真考虑位置,读图找出青藏地区种植业的主要分布区域?(河谷地带)再想想为什么?读图概括说出青藏地区种植业的主要分布地区考察学生读图及思考地理现象原因的能力简单小结青藏地区发展的是典型的河谷农业,原因主要有:海拔相对低,气温相对较高;有河流流经,灌溉水源充足等。 河谷农业是青藏地区人民因此制宜适应高寒自然环境特征下的智慧结晶结合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青藏地区河谷农业的必要性,理解人类如何因地制宜生产考察学生简单归纳区位特征能力; 落实青藏地区高寒自然地理环境下,人们如何因地制宜进行生产。新内容导入继续以牦牛充当高原之舟为切入点,继续了解青藏地区的交通运输网络。 设问:读牦牛行走直观图,思考为什么青藏地区的牧民会选择牦牛作为交通运输工具课堂导入,坚持用好用足牦牛这一切入点背景介绍青藏地区高寒自然地理环境下,交通设施网络的完善面临巨大困难,但在党中央、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青藏铁路虽历经万千困难,也终于成功开通。引导同学们党和国家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意识体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课堂探究结合青藏地区地形、自然保护区分布图、青藏铁路沿途海拔变化等材料图,引导学生思考青藏铁路修建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你能想到哪些办法解决这些问题考察学生挖掘地理实例,结合材料思考解决系统简单的地理问题、现象课堂讲授青藏铁路修建会遇到冻土广布、地形起伏大、生态保护、高寒缺氧等系列问题,并一一对应讲解实际情况下的地理“答案”考察学生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讲授基于青藏铁路修通,青藏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引导学生关注到青藏地区特殊的高寒环境下生态环境的异常脆弱性,落实地理学科育人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和谐观,明白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总结本节课以牦牛为切入点,从观察概括牦牛与黄牛外形特征差异开始,结合牦牛皮毛厚实表现出的耐寒性给予同学们对青藏地区寒的印象。紧接着结合地形图,具体分析出青藏地区因高而寒的重要地理环境特征。然后通过当地居民们的饮食探究学习青藏地区的高寒畜牧业、河谷农业,然后结合青藏铁路的修建帮助同学们认识到高寒环境下铁路修建的难度及其对国防的重要意义,最后结合青藏地区的生态现状,帮助同学们明确高寒环境下青藏地区的生态脆弱性及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
学习效果自我评价设计
自我评价
评价习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