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19 14:10: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高级中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初二)下册
第六单元综合测试卷(带答案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32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老妪(ōu) 鲦鱼(tiáo) 挂罥(juàn)
B.其名为鲲(kūn) 徙于南冥(×ǐ) 讲信修睦(mù)
C.选贤与能(yú) 三重茅(chóng) 才美不外见(xiàn)
D.男有分(fēn) 矜、寡(guān) 口称敕(chì)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项是(2分)
A.怒而飞(愤怒)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怎么)
B.志怪者也(志向)
讲信修睦(培养)
C.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执策而临之(面对)
D.不知其旨也(宗旨)
盗窃乱贼而不作(作乱害人)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B.《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C.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D.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B.固不知子矣 子固非鱼也
C.其名为鲲 其此之谓乎
D.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鹏之徙于南冥也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2分)
A.《齐谐》者,志怪者也
B.不独子其子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古诗文默写。(8分)
(1)大道之行也, 。(《礼记·大道之行也》)
(2)坐观垂钓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古诗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方面的内
容,杜甫的“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心系寒士,体现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社会责任”。
(4)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诗人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安慰朋友不要忧虑的诗句是: , 。
(5)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描写“后禅院”美景的诗句是: , 。
7.走近名著。(4分)
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散发着那个带传奇色彩的时代急风暴雨的气息。作者是苏联的作家 ,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在 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在他的身上凝聚着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 的精神、 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8.综合性学习活动。(10分)
世间万物,因“和”而美丽,因“和”而温馨。中国文化崇尚“和”,“和”既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原,也被看作修德养性的关键,还被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被尊奉为国家共处的原则。“和”字已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我校八(1)班拟开展以“以和为贵”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家庭和睦]周末,云云的父亲想带着全家一起去看望奶奶,但是母亲想回去看望姥姥。云云的父亲发脾气说母亲总是这样唱反调,母亲也生气说父亲一点也不体谅自己。好好的周末.父母就这样吵起来了。
如果你是云云,请从“以和为贵”的角度来劝说父母。(3分)
答:
(2)[社会和谐]某班小记者到荣获“襄阳好人”称号的孟昭银老人所住的社区采集素材。孟昭银老人的一个邻居评价她:“她最可贵的是待人和气,六十多年来对家里长辈很孝顺、很敬重,亲人间很和蚤。”另一位邻居评价她:“她这个人最是心地善良,几十年来知书明理,和周围人相处融洽。”
请你依据邻居的谈话,仿照后句,在横线上补写前句,形成一条宣传语。(3分)
宣传语: ,知书明理善为先。
(3)[讲“和”之事]班级将围绕“以和为贵”这一主题举行演讲比赛,请你为主持人设计一段开场白,要求在其中穿插一个“以和为贵”的故事。(4分)
答:
阅读理解(28分)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4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作者的情感在本诗中多次变化:秋风怒号,吹飞茅草,诗人痛惜;村童偷茅,诗人焦灼却又无可奈何;秋雨漏屋,自我哀怜;广厦万间,心系天下。
B.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
C.诗人以小见大,推己及人,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淋漓尽致地体现出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D.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10.对这首诗的语句赏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八月秋高风怒号”一句中,“怒号”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风声势之盛。
B.“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中的“老”字,并不是写年龄(作者当时才49岁),而是写心情,揭示了诗人饱经战乱之苦,是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c.“忍能对面为盗贼”诗人对“盗贼”的愤怒与呵斥,实际上是对安史之乱叛军暴行与罪恶的揭露和批判。
D.“布衾多年冷似铁”一句中,一个“铁”字,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道出了被子的陈旧、僵硬、冰冷、单薄,写出了杜甫生活的困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共12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②事死马而捐③五百金 ”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①涓人:泛指亲近的内侍。 ②安:怎么。 ③捐:花费。 ④期年:满一年。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策之不以其道 策:
②其真无马邪 其:
③臣闻古之君人 闻:
④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以: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A.潭西南而望
B.中峨冠而多髯者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学而时习之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驻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文:
②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译文:
14.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说说不同之处表现在哪里。(2分)
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2分)
尧观乎华①。华封人②曰:“嘻,圣人,请祝圣人。”
“使圣人寿。”尧曰“辞③。”“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
封人曰:“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④独不欲,何邪 ”
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⑤也,故辞。”
封人曰:“始也我以女为圣人邪,今然君子也。天生万民,必投之职。多男子而授之职,则何惧之有?富而使人分之,则何事之有!夫圣人,鹑居而鷇食⑥,鸟行而无彰⑦”。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⑧;三患莫至,身常无殃;则何辱之有!”
封人去之。尧随之,曰;“请问。”
封人曰:“退已!”
(节选自《庄子》)
【注释】 ①华:地名。②封人;守护边疆的人。③辞:谢绝,推辞。④女:通“汝”,你。⑤养德:修养德行。⑥鹑居而鷇( kòu ) 食:如鹌鹑一样居无定所,像待母鸟哺食的幼鸟一样无心求食。⑦无彰:不留下踪迹。⑧帝乡:天帝居住的地方。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女独不欲( )
(2)是三者( )
(3)鸟行而无彰( )
(4)则修德就闲( )
16.用“/”给句子划分朗读节奏(画两处)。(2分)
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
17.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三患莫至,身常无殃,则何辱之有!
10.封人与尧对话后,为什么认为尧是“君子”而不是“圣人” 请简要分析。(4分)
三、写作(4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40分)
汪曾祺说,如某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
同样的情境,一个人在花间,学会了思考;一个人在花间,会活成一朵花的样子。雨天,花是清激明朗的姿态;晴天,花是光华灿烂的模样。无论如何,一个人也应该如此,在不同的环境里,拥有不同的心境,但不变的是如一朵花般怒放的信念。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与联想 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行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②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如有需要,请用“xxx”代替。
第六单元综合测试卷
1.B A.妪 yù。C.与jǔ。D.分fèn。
2.C A.“怒”在句中是“用力鼓动翅膀”的意思。B.“志”在句中是“记裁”的音田D“旨”在句中是“味美”的意思。
3.C A“冥”同“溟”,海。B.第一个“学”通“敩”,教导。D.第一个“食”同”饲”,喂。
4.D A.动词,用马鞭驱赶/名词,马鞭。 B.连词,固然/副词,本来。C.代词,代大鹏/副词,表示推测,大概,或许。D.两个“之”都是助词,由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5.D A.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B.名词作动词,以……为子。 C.数量词作动词,日行干里。D.句中的“等”是“等同,一样”的意思。
6.答案:(1)天下为公(2)徒有羡鱼情(3)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4)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5)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7.答案: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奥斯特洛夫斯基) 朱赫来 为理想而献身 钢铁般
8.答案:(1)(示例)爸爸妈妈,冷静一下听我说说好吗 今天去看望奶奶还是看望姥姥其实都没问题的,你俩就是说话方式不对,家庭要以和为贵,都和和气气的才开心,不要计较那么多啦!那让我来决定好不好呀
(2)孝亲敬长和为贵
(3)(示例1)同学们,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和”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自古以来,“以和为贵”的故事可谓层出不穷。战国时候,赵国的廉颇和蔺相如上演了一场流芳百世的“将相和”。今天我班将举行“以和为贵”的演讲比赛。下面请各位选手一一上台展示风采。
(示例2)同学们,中国历来有和气致祥、和气生财等说法。自古以来,“和”就是社会发展的主题,“以和为贵”的故事层出不穷。清朝大学士张英写诗劝家人要谦让邻里,“六尺巷”的故事是“以和为贵”的见证。现在我宣布“以和为贵”的演讲比赛开始。
D “恼羞成怒的窘状”理解有误。
C诗句中”盗贼”指的是“南村群童”。“实际上是对安史之乱叛军暴行的揭露和批判”理解错误。
11.答案:①用马鞭驱赶②表示加强诘问语气③听说④用
解析:注意①句中的“策”是“名词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的意思。
12.C 例句中的“而”表示转折。A.连词,表修饰。B.连词,表并列。C.连词,表转折。D.连词,表承接。故选C。
13.答案:①(千里马)只能在奴仆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著称②死马尚且要花五百金买,何况活马呢
14.答案:[甲]文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伯乐的赏识,最终“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乙]文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以千金求”且愿意采纳正确的建议“死马且买之五百金”,而被重视。
解析:在了解两篇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文中“千里马”的命运,再比较不同即可。阅读[甲]文,根据“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可知,“千里马”没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不能“以千里称”。阅读[乙]文可知,“千里马”因为君主“以千金求”且愿意采纳正确的建议“死马且买之五百金”,而被重视。
15.答案:(1)想要 (2)这 (3)像鸟儿一样 (4)培养,修养
解析:解答此题,要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结合语句去揣测。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如(3)句中的“鸟”属于名词用作状语,像鸟儿一样。
16.答案: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
解析:先翻译句子,在理解句义的基础上进行判断。句义:多男孩就多忧虑,富有就多繁事,长寿就多困辱。故正确的断句为: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
17.答案:这三种祸患(多子、富有、长寿所导致的忧虑、繁事、困辱)都不会降临在我身上,身体也不会遭到灾祸;那么还有什么屈辱呢!
18.答案:封人认为圣人顺应自然规律,随物而安、道遥自在、天下太平则与万物同昌、天下混乱则隐居以修身养性,而尧畏惧“三患”、谢绝而修养德行、因此不能算圣人、只能算君子。
19.[写作指导]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中“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写出了汪曾祺心境的美好。围绕“信念”这一中心立意,首先理解“信念”在人生中的意义:信念能使人积极向上,锐意进取;信念能帮助人走向成功;信念能使人战胜挫折;信念使人生更有价值和意义。有美好的信念,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写作时围绕“变与不变”,写出无论环境怎样变,心境怎样变,但人的信念不能变;无论自己的人生怎么变,美好的人格(道德、真诚等)不能变。写作文要抒发真情实感,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人生信念,说出你对信念的认识与感悟,讲出与信念有关的真实的故事,做到说真话,抒真情;举出与信念有关的事例,做到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
[例文]
变与不变
山,若遇上春风,则换上嫩绿的新装;若沐浴夏雨,就变成葱郁的模样;若披上冬雪,就着上了银装。山在变,山亦不变,变的是颜色,不变的是沉稳。
水,跌入山谷就变成了小溪流,路遇悬崖就成了一帘如烟的瀑布,奔腾到了入海口,就欢快地融入海洋。水在变,水亦不变,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灵动。
人,在他乡是一个游子,在官场是一位父母官,在田间是一个农夫。人在变,其实人又未变,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我们心中的信念!
我们在不断地改变,随着环境;我们也没有改变,因为信念。其实,变的是思路、风格、方法,不变的是我们信守的原则。
是什么让屈原毅然跃入了汨罗江 是什么让文天祥在狂澜既倒、大厦将倾之时仍坚持抗元 又是什么让鲁迅选择了弃医而从文 是“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的爱国情怀,是“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一身正气,是“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沸腾热血!
时代在变,他们那一颗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心却未曾有丝毫的改变。是啊,不变的是信守的原则、心中的信念!
为什么尾生在水涨之时不肯离去,抱柱而死 为什么张瑞敏不允许一件不合格的产品走出“海尔”大门 为什么谢廷信毅然担负起了照顾亡妻家庭的责任 不过是与那女子的一个约定,不过是“让每一个用户放心”的工作理念,也不过是病妻榻前的一句承诺。
他们都选择了坚守,不是回报多么重要,只是为了一个信念,信守一个原则。
曾有一位老师这样教导学生:“我们应该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调整自我,但是我们信守的原则是不变的。”原则之于人,就如同帆舵之于航船,翅膀之于飞鸟,根基之于大树。
信守原则,人生便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不至于迷失在生活的远航中;信守原则,人生便有了一种得失的平衡,不至于在生活的天空中摇摆不定;信守原则,人生便有了为人处事的根本,不至于倒在生活的土地上。
朋友,社会在进步,我们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就得不断地改变自己,可有一点万万不可改变,那就是我们的原则!
[点评]
作者开头用山水在变亦不变,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然后摆事实、讲道理,论证论点。最后总结全文,发出号召。作者善用排比与问句,使文章富有气势,说理语气更加强烈。尤其是排比用得气势如虹,一气呵成,有强烈的感情。